文|凯风

日前,一个来自香港特区政府及立法会的百人访问团参访珠三角地区。

这是内地与香港全面通关以来第一次联合出访,也是历来规格最高和规模最大的一次

据悉,此番访问团来到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市,参访了比亚迪、腾讯、华为、大疆等科技企业。

这一举动,释放了什么信号?

01

为什么是这些城市和企业?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香港长期以金融、贸易、专业服务、旅游为支柱产业。

高端服务业有了世界竞争力,但如今香港工业几乎不复存在,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最高点的20%以上降为1%左右,而互联网等信息科技产业也付之阙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考虑到地缘、国际环境、全球化形势的变化,香港正在力推“再工业化”,重塑新增长极。

由于制造业式微,这一次的“再工业化”,并非将传统工业重新请到台前,而是聚焦于“创科”,以科技创新助推高新产业的形成。

香港的优势在于,拥有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代表的5所世界百强大学和众多科研机构,再加上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助力,再工业化并非没有可能。

然而,任何城市的再工业化都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离不开一系列先进产业集群和大型科技企业的助力。

这一次香港访问团聚焦的四大城市,恰恰是“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主要成员,这一走廊与硅谷101公路、波士顿128公路,形成全球最重要的创新带。

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图源:广东国土空间2035规划

而一水之隔的深圳,恰恰就是与香港互补性最强的兄弟城市。

深圳,不仅是新晋的工业第一大市,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上海位列全国首位,也是仅次于京沪的数字经济第三城。

概而言之,深圳是少有的集硬科技与软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在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两大主流赛道上处于领跑状态。

这一次香港访问团参访的比亚迪、腾讯、华为、大疆等企业,无一不是所在领域的龙头,在行业内外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比亚迪是实体经济的典范,腾讯是数字经济的先驱,这两方面也是香港经济目前重点发展的方向”,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如是表示。

然而,作为全国创新型城市,深圳高等教育与经济实力严重不相匹配,偌大的城市有且只有1所双一流大学,在校大学生数量仅有北上广等城市的1/10左右。

正因为这一点,深圳创新的重担几乎全部都落在了企业身上,尤其是大型科技企业。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开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数据,在TOP50企业中,中国企业共有12家,而深圳一地就占了7家,包括香港访问团参访的华为、腾讯、大疆等企业。

另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榜单,来自深圳的华为、腾讯分别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三,体现了强大的创新实力。

就此而言,在科创上,深港存在较大的互补空间,携手共进,助力大湾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科创高地。

02

谁是中国第一创新重镇?

港深互动的背后,折射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受关注的科创高地。

衡量一个地区的科创地位,一看国家定位及国际排名,二看创新强度。

在我国,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都不陌生,作为国家城镇体系的金字塔尖城市,承担起“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重要角色。

与之相对应,处于我国科创体系的金字塔的,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一个着眼于基础科学,一个聚焦于科技创新,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力量。

目前,全国已形成5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3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中,只有北京、上海、大湾区,拿下了真正集国家与国际影响力为一体的的“双中心”。

与之对比,合肥只拿下了国家科学中心,成渝、武汉只拿下了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西安虽然也拿下“双中心”,但科技创新中心是“全国影响力”这一级别,与“京沪湾”的“国际影响力”在定位上有了一定区别。

当然,定位是一回事,实际上能否担起这一重任,能取决于创新实力,研发投入及强度正是参考指标之一。

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已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处于研发第一梯队的是,同样是京津冀、大湾区和长三角等三大城市群。

从研发投入来看,我国研发支出最高的10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广州、杭州、成都、武汉、重庆、南京。

研发投入只能说明规模之大,相比而言,研发强度(研发投入/GDP)更能衡量各地的创新强度、产业转型进程及综合科研能力。

从研发强度来看,10强城市格局出现变动:北京、深圳、西安、上海、苏州、杭州、天津、南京、合肥、武汉。

当然,由于资源禀赋不同,不同城市的创新主力大相径庭,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来自科研机构,有的来自高校。

03

我国的科创,有两个城市难以绕开,一个是北京,一个是深圳。

无论从创新强度还是国家科创体、国际科技矩阵来看,“京沪湾”都是首屈一指的科创重镇,而北京和深圳作为各自的领头羊,肩负起各大区域乃至全国创新的重任。

然而,北京是教育和科研大城,深圳是科技企业云集之地,这种基本面的不同,决定了两地的创新模式存在一定差异,但又有相辅相成之处。

第一个不同是,北京研发投入主要靠大学及科研院所,深圳几乎全部来自于企业,其他城市多在两者之间。

根据科技经费统计公报,北京2600多亿研发经费中,来自科研机构及高校的比重高达55%,为全国之最,企业占比为43%。

与之对比,深圳1700多亿的研发经费中,94%来自于企业,企业研发投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不仅如此,在深圳有“四个90%”之说:

  • 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于企业。

根据南风窗发布的《腾讯这条曲线,为何这么陡》一文提供的数据,腾讯自成立以来专利申请总数已超过6.2万件,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谷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意思的是,腾讯的创新曲线,与深圳市的创新曲线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这说明企业与城市共成长,正是无数科技企业的创新充实了整个城市的创新矩阵,而城市的科技、产业、人才环境又反过来带动企业创新的井喷。

一个腾讯如此,在深圳,还有华为、比亚迪、平安等众多科技企业,共同铸就了深圳企业创新的传奇。

04

第二个不同是,一个更多是战略导向式的创新,一个是基于市场需求和企业竞争的需要。

北京,聚集了全国1/4左右的双一流大学、1/4左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5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全国一半以上的院士,科创资源之丰富、优势之大,可谓独一无二。

正因为这一点,北京要肩负起重大领域的基础科学和科技创新,因此成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主场。

与之对比,深圳无论是双一流大学还是科研院所都不多,创新的基本盘在于2万多家高新科技企业、数十家民营500强企业。

企业创新,资金来源于自身,自然要受到市场规则的约束,而任何创新成果都必须直面市场的检验。

换言之,企业的创新,不能陷入堆专利的泡沫,必须以问题到导向,以市场为依归,技术创新的成果如何转化落地,并且产生更强的共享创新效应,就成了关键。

谁能想象,人工耳蜗与腾讯会议,居然是同一个技术创新背后的产物——AI降噪。

同样难以想象,让中国第一产煤大市鄂尔多斯矿场里的矿卡司机,从这一高危行业解脱出来的,同样是以全真互联技术为核心的无人矿卡。

这一来自腾讯的技术突破,既能应用于游戏和元宇宙,也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助力。

这就是企业创新最“神奇”之处,经济学家樊刚称之为“共享创新”

05

第三个不同是, 创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又不谋而合。

一个侧重于从0-1的基础创新和源头创新,一个侧重于技术创新(1-10)和产业创新(10-N),但绝非泾渭分明。

从0-1是最难的,面对的都是基于科技自立自强的卡脖子难题,显然不是一家企业或一两家科研机构所能承担,新型举国攻关体制就有了现实必要性。

事实上,作为科创资源最发达的城市,北京也是基础研究投入最高的地区

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基础研究经费超过400亿元,占全国近1/4。

与之对比,在深圳,大量科技企业的存在,让这一区域成了全国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最为丰富的区域。

不过,随着产业日益深化,科技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国际竞争愈发激烈,创新也越来越深入,从1-10乃至0-1的创新开始层出不穷。

华为在5G领域的专利之多,腾讯在AI和VR/AR的储备之厚,都已触及最为核心的底层创新,且打通了从理论到技术再到应用的创新链条。

如今,在深圳,基础研究经费也在保持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基础研究经费122.02亿元,比上年增长67.4%,连续两年保持超高速增长,在京沪之后位居第三位。

根据广东省规划,大湾区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明确以深圳为主阵地,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为主要承载区。

显然,深圳未来不仅是产业创新的高地,也有望成为源头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

06

最近,在全球有两款科技产品爆火,一个是ChatGPT,一个是星舰。

两大科技产品,分别代表人工智能和运载火箭的最高水平,共同刷新了人们对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认识。

有意思的是,这两款产品的缔造者,都来自民间,凸显了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事实上,在我国的科技研发中,企业也是主力中的主力。

数据显示,在全国3万亿左右的研发支出中,来自企业的贡献为76.9%,而政府属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比重分比为13.3%、7.8%。

当然,在一些涉及卡脖子的核心领域,高校和科研机构仍在挑起大梁,但企业的角色日益重要。

日前召开的二十届深改委首次会议聚焦科技创新,强调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

可见,鼓励创新,科技企业大有用武之地。

整个社会都乐见,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大潮中,涌现出越来越多民营企业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