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温州盛极一时,名扬天下,温州模式一度是全国上下学习的样板,然而,富裕起来的温州人开始在全国各个地方炒房、炒煤、炒钱等等,在脱实向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发不可收拾,最终遭到反噬销隐了十年。不禁让人感叹,此温州非彼温州了,温州已经衰落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温州还是有实力的,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迟早会涅槃重生,再现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温州模式是偶然吗?
有一位哲学家说:“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就像青年一样勇敢”。这种观点我们知道是不对的,它否认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认可这位哲学家的,地理环境是可以影响当地人的性格的。那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温州人性格的呢?
温州位于浙南地区,地形复杂,是一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山地分布广面积高达78%,有雁荡山、乌岩岭、玉苍山、铜铃山、南雁荡山、中雁荡山、大罗山等山脉;温州濒临东海,水资源比较丰富,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自西向东流入东海;耕地面积小,人均耕地仅三分多一点,主要分布在永嘉县、瑞安市、苍南县,这三市(县)的耕地面积占温州耕地总面积的一半。山地多耕地少,温州人的生存环境不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温州人选择拥抱海洋,因此有着显著的海洋属性——敢于冒险,闯荡世界。

温州市行政区划

有人研究过温州人的性格,简直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既有开放兼容的风采, 又有守旧保守的局限; 既像是敢说敢干的勇士, 又似谨言慎行的君子; 既有历史上“天高皇帝远”离经叛道的胆量, 又受地处东南一隅闭塞交通的制约。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了温州独特的性格。我们剖析一下历史上其他国家变强壮大的条件,绝大部分是源于海洋属性造就的“民族个性”,比如英国、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面讲到温州地区耕地少,仅仅靠耕种是无法满足全部温州人的温饱问题的。在这种人均耕地少吃不饱的情况下,温州人是这么干的,把家改造成“前店后厂”,依靠这种家庭作坊式的模式生产出产品并拿到市场上卖,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群体。温州生产的产品有哪些?诸如制鞋、服装、电器、汽摩配、化工、打火机、眼镜、纽扣、印刷、拉链等等轻工业产品都是当时温州人生产的对象,这些与咱们的日常是密切相关的。

家庭作坊

八九十年代百业待兴,市场在政策的引导下活跃了起来,这时是处于卖方市场的,在市场上售卖商品的温州人便成了第一批吃到市场红利的人,在信息还是相对闭塞的那个年代,温州模式不禁让人醍醐灌顶,甚至一度让国人产生了一种 不读书就可以实现富裕,“读书无用论”的错觉。当温州模式传遍大江南北之际,激起了人们的创业激情。当时还在上学的我依稀记得周边有不少同学初中没毕业就不想上了,说是要去南方创业或者打工什么的......

二、脱实向虚,温州人为何如此疯狂
温州,一度是富甲一方的代名词。温州市,人均收入一度是浙江第一的城市,温州模式曾让全国其他地方顶礼膜拜。然而最近这十几年,温州却意外地销声匿迹了。2022年温州的gdp总量和人均收入都是浙江省的“第三名”,不过这个人均收入是倒数的第三。不知情的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温州啊,最近这些年你到底怎么了?
现在回头来看一下,温州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是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那批闯南走北的温州人一般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他们就像小马过河一样摸索着向前进的。在那个教育很落后知识短缺的年代,富起来的那批人大概率不懂得什么是产业升级等等深奥的东西,首先想到的是有钱了要怎么做的问题,一个无非就是获得肉体、精神上更加愉悦,另一个就是想方设法让钱生钱,变得更有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聊聊第二个吧:有钱的温州人,从90年代开始炒房,不仅炒本地的房也炒全国的房。从1998年至2001年,温州民间资本进入房地产,促使温州的房地产价格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1999年温州的民间资本开始打进上海、杭州等地,凡是温州炒房团到过的地方,房价无不飙升。此外,温州人还热衷于去山西炒煤,热衷于民间借贷等等。大部分温州人的想法是——如果用简单粗暴“炒”地方式更容易赚到钱,谁还去费心费力地去干实体呢?话说回来,实体确实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付出成本就能赚得到钱的,有时付出与产出并不成比例。“炒”的方式一度让温州人越炒越有钱,就越不关心实体。

此外,温州人这种抱团炒文化有时是一种缺憾,可谓成也抱团败也抱团。温州人的这种“炒”是呼朋唤友抱团大家一块炒,可以说炒到一定程度造成的伤害不是小范围的而是大面积的伤害,当危机来临上层政策势必会出台,那种打击范围对参与“炒”群体而言是很大的。
2006年《中国证券报》是这样报道的:来自温州银监局的抽样调查显示,温州民间流动资金约有1900亿元,其中至少有400多亿元常年跨区域流动。其实,这还是保守估计。最先靠实体发展起来的温州人选择脱实向虚,把原本可以用在提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钱用在了疯狂的炒房、炒煤、炒钱上,不断腐蚀着温州原有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当不再把精力用在实体上,制造业不可避免的会衰落下去,没有制造产业的支撑,温州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衰退在所难免。
没有消息不一定是好消息,温州消隐了十年。就在这十年里,省内的兄弟市嘉兴、绍兴迎头赶上来了,全国其他地方市曾经不如温州的也强势赶上来了。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当现在大量的温州年轻人就业首选上海、杭州、宁波或者选择出国时,曾经的温州赢得了发展先机却最终失去了市场,实在是令人惋惜。如再不做出改变,摔倒后再爬起来会更加难。那么,温州如何再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呢?

三、温州能否涅槃重生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温州还是有不少家底的。最近几年温州也充分认识到了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性,经济复苏的速度很快,虽然差点被绍兴赶上但是GDP一直保持在第三名的位置上。2022年末,温州市常住人口为967.9万人,与2021年末常住人口964.5万人相比,增加3.4万人。虽然有不少温州人去了上海、杭州、宁波等大城市就业,但是全国各地的人来温州的也不少。对于一座城市,有人气的比没有人气的发展希望更大。
此外,80%以上温州人都是老板,很多老板在外经商,企业在外地的非常多,这部分产出的GDP是不计入温州本地的,会直接计入当地的GDP,可见温州人对我国的经济贡献是很大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温州人还是很热爱家乡的,当地可以通过举办“家乡情”等等方式联络各地温商,使用“头脑风暴法”,提点子、增路子,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建设温州、反哺温州,利用好在外温商视野宽,人脉广,圈子大的优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铅华褪尽,优势尚存。2022年中国民企500强中,有12家温州本土企业:青山控股、多弗国际、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华峰集团、人民控股集团、森马集团、万洋集团、致远控股集团、奥康集团、大自然钢业集团、法派服饰。11家本土制造业入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青山控股、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华峰集团、人民控股集团、森马集团、致远控股集团、奥康集团、大自然钢业集团、法派服饰、人本集团。从中可以看出温州制造业的家底还是很厚的,涅槃重生值得期待!

四、三点肺腑之言
温州就像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选择拼爹也没有机会拼爹而是靠自己硬生生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因年轻气盛确实做出了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当回到家时已伤痕累累不禁让人头疼又怜惜。实际上,温州经历的这些风风雨雨,从侧面反映出我们中国四十年经济发展的缩影。
野蛮发展的时期已过去,接下来将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温州发展的教训就是我们发展的教训,我归纳了3条启示或感悟:
一、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绝对不能边缘化,新发展格局下,要注重创新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温州的“脱实向虚”教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再想到我们国家的芯片仍受制人时,高新产业发展步步维艰之时,就更加证明实体是多么重要了。这个问题是地区乃至国家层面要考虑的问题,就不在此展开论述了。
二、重视教育,“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观念要不得。近期我有了解目前我们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称自己读了很多书却找不到合适工作,情绪很消极。在这里我简单说一下还要不要读书的问题:如果不读书没有文化的话,社会底层人就没有任何一丝机会爬到社会的中层或高层。处于社会高层的人如果没有文化,跌入社会底层,其生存能力反而不如处在社会底层人的生存能力,其处境会更加艰难(如何判定社会层级参照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三、还是得年轻人。年轻人是一座城市的财富,年轻人比例越大,城市活力越大,发展前景也越好。因此要打造一座有温度有活力的城市留住年轻人。我记得初中时上过一节生物课讲得是“草履虫的趋利避害”应激反应问题,简单就是说食盐对于草履虫来说是不利的刺激,草履虫逃避有害刺激;肉汁对于草履虫来说是有利的刺激,草履虫趋向有利刺激。

单细胞生物都能趋利避害,高等生物人类难道会不知道吗?选择留在城市还是乡镇,我想大部分年轻人会选择城市吧?!但是高房价的问题是困扰年轻人不能留在大城市的最大问题。选择是去还是留的问题,将是一个思想矛盾的问题。我建议要给中小城市更多的资源来发展。中小城市压力相比大城市要小很多,现实是大城市是有极强的虹吸效应的,人人都往大城市跑,内卷会很严重的,目前中小城市拥有的各种资源还是不够的。中小城市发展好了,容纳更多人实现“安居乐业”,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才会切切实实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