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赵建,西泽研究院创始院长。首次发表于2020年4月23日。本文谨以此文献给世界读书日。

读书和不读书的差别,是无法从浅层次的表面看出来的。并不是说,读了很多书就能赚很多钱。有些读书,的确是为了获取学历和技能,显然可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但伴随一生的大多数时间,读书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活动、私人的行为;是一种冥想的生活,心灵的瑜伽,是对空虚平庸生活的反抗

特别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在一步步走向心有不甘的平庸和幻灭中,书是一种治愈——它是雨夜的灯盏,精神的良药,风雪中的客栈。白天的工作中,你可能是备受委屈让人瞧不起的小职员社畜,但当你回到自己的书房,坐在书桌前,俨然一副主人的模样。书房,或者小小的书桌,都可以是你引以为傲,让人安静下来的“王国”。

对我来说,读书最大的诱惑,是可以低成本、低门槛的,与人类历史上的“牛人”、聪明人、最有趣最有思想的人交朋友。大多数人喜欢认识明星,想结交名人,但并非易事,也毫无意义。而读书,是真正的可以最方便,最深入结交名人、伟人的方式。在某个空闲的下午,或者幽静的晚上,打开某个作者的专著,一页页、一行行的细读,体会他们那时的所思所想,感叹那些美妙伟大的思想,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迷惑,便是属于与他们结交、相处的时间。

实际上也是拜各个领域最牛的人为师。就像金庸的武侠小说,武林高手的师父一定不止一个,而是走遍江湖,四处拜访求教于不同门派的高手,最后才融会贯通,也走向了武学的巅峰。

我曾经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泡上一壶茶,听着古典音乐,“相识”了无数个名人雅士。从几千年前的摩西、孔子、庄子、荷马,到今天的畅销书作者(比如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中国当代作家残雪,当代史学家沈志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等);从文学、经济学、科普版的数学和物理学,到历史、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来者不拒。这些作者,都是某些研究领域最有智慧、最有建树的人。而通过读书,认识他们、结交他们,是一件多么简单但又值得惊叹的事情。与那些聒噪的明星相比,他们难道不更值得我们去追随?

某鸡汤段子说,一个人的水平是由他朋友圈子的平均水平决定的,长时间与什么人相处,决定自己的档次。从读书这个角度来说,你读过、常读和读懂哪些人的书和思想,也决定了你的认知水平和结构。我很庆幸我的圈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虽然,与我“相处”的这些作者们,这些智者们,只是隐身在我的书架上,kindle里,肃穆而沉默,微笑而不语。

想想看,你日常相处的朋友是谁,你平时受谁的影响?假如你每天都跟这些智者们在一起,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有趣并让你天天精进的事情。通过书籍,这些远古的和今天的智者,并不会像那些明星一样将你拒之千里之外,他们平易近人的接纳你,与你默默的对视,一起喝茶听音乐,无声的进行思想上的交通。

摩西不会怪你缺少智慧,康德也不会怪你不懂哲学,钱钟书不会怪你不懂幽默,熊彼特也不会怪你不懂经济学。你可能一开始带着批判的心理去阅读某些书,但当你真正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事实并非他们说的那样,你反而觉得这个朋友可交,可谓不打不相识(比如有人批判哈耶克,带着批判的心态去读他的著作,最后反而成了奥派的铁粉)。想想看,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读书让你建立了一个多么豪华的“朋友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曾经专门拿出一个周末来“遇见”和认识胡宾塞,拿出一个月的时间和苏轼朝夕相处(床头书是东坡文选和林语堂写的《苏东坡记》),也曾拿出好几个月的时间和康德一起散步,与王阳明一起参悟心学,与卡夫卡一起寻找城堡和破碎的语言,与德鲁克一起探索管理学的本质...

也时常中某些文学作品的毒,比如毛姆、加缪、茨威格和海明威。他们写的故事太过于真实,太容易让人动情,一不小心就陷入作品编织的文字和情结的漩涡里,长时间心情恍惚,怅然若失。

但是,注意了,通过读书和智慧的人建立朋友圈,也并非上面说的那么简单,毫无门槛。越是思想深邃的人,和他们结交朋友的门槛越高——比如维特根斯坦、陀思妥耶夫斯基、康德、海德格尔等,和他们结交、读懂他们的思想并不容易。尤其是一些古典大部头名著,需要艰深的阅读,枯燥的烧脑。有好多人,读了两页就放弃了。其实对这些的古典大部头作品,我的感受是不容易进入他们的世界,但是坚持着不放弃一旦沉浸其中,就会发现绝妙的体验和智慧。

一旦与这些智者成为好友,他们就会在你精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适时出现。比如心情苦闷的时候,老庄会告诉你人生苦短,心情要豁达;人生失意的时候,苏东坡会告诉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蓑烟雨任平生,川端康城和村上春树会告诉你只要用心体验人生虽处处悲伤但也有唯美的小确幸;工作中文思枯竭的时候,放下钢笔和键盘,读读专业领域里的经典著作,从思想的起源处寻找创意和灵感,很快就会获得思考的原力。你的这些“朋友”,存在于你精神世界的各个角落,让你足以抵抗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完美和恶意。

一直记得一位酷爱读书的企业家跟我说的话:内心越丰富,生活就越简单;金钱可能无法让心灵真正自由,但读书可以。

而一旦与书和作者有了感情,一旦他们和你成了挚友,那么最痛苦的便是丢书了。我到现在都为找不到海德格尔的《林中路》和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而懊恼。虽然可以几十元再从书店买本新的,但读过的书里都有划线和笔记,那是与“老朋友”深度交流的痕迹,是新买一本书换不回来的。我时常想,它们在哪里呢,会不会在某个角落里风吹雨淋,受尽委屈。而偶然间找到以为永远找不回来的书,则是另一种心境,并不是简单的失而复得,而是老友重逢的惊喜和愉悦。

书不能简单的只是读,在豪华的“朋友圈”里,时间长了一定不仅仅是旁观者。读到一定程度,就萌生写的冲动。或者说,写作是深度的阅读,是神秘的感召,是不吐不快的压抑-释放。读的多了,各种作者的思想交汇在一起,就会自生长出一些独到的观点,奔涌在脑海里,希望破茧而出,成为独立的生命。此时,眼前往往突然闪现出某个题目,这个题目就像“魔咒”一样,一直萦绕在你的心头,直到你纲举目张,把一个题目和思想的内核,用文字的开水一点点抛开,成为一杯别样的茶。

从读到写的过程,作品完成并传播出去,是另一种美妙的体验。有些文章得到了肯定和赞赏,但不要骄傲自满,那是因为你有一个豪华的“朋友圈”,你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的结果。但与他们相比,你仍然只是个天真无知在海滩边嬉戏的孩子。而真正的书山和学海,也并非常人所能攀越。

然而今天,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和这些智者“做朋友”。与大部头的艰深阅读相比,他们更喜欢颜值明星、手游、短视频和知识快餐。也难怪,今天可供消遣和获得快感的事情太多,读书这种平面的,需要调动多个思维器官,缺乏感官刺激的活动,显然难以挤进当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与平淡、乏味、静悄悄的阅读相比,人们更喜欢立体式、脉冲型、感官冲击力强的多媒体娱乐。

然而正是这种泛娱乐生活模式,在不断磨灭人们的专注力和洞察力,一个新的能力差距正在拉开。一个能静下心来阅读的人,和一个浮躁的流连于各种感官娱乐的人,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逐渐建立了各自的“朋友圈”,建立了各自的思想系统,也就建立了不一样的生命体验之路和人生的前途。

今天的世界读书日,跟以往不一样。史诗级的新冠疫情在伤害着人类世界,但也迫使忙碌的我们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还是那句话,读书不一定让你财务自由,但会让你建立一个超越时空的豪华“朋友圈”——在与人类最有智慧的人“成为朋友”的过程中,为自己创造抵达心灵自由世界的最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