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钟声

编辑:Mark

出品:红色星际(ID:redplanx)

头图:网络图片

近期,一位Tier 1的负责人接到主机厂的邀约,到量产的L2+项目现场看看,该负责人找各种理由推脱工作忙走不开。“不敢去,去了就回不来了”该负责人表示。

对于许多Tier 1公司的创始人或负责人,最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定点项目量产时接到主机厂邀约。一般出现这种邀约,就说明项目遇到了十分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而且问题不好解决,被主机厂请过去,就是“扣留”住,由创始人亲临一线现场指挥解决,什么时候解决了问题什么时候才能走。所以,许多创始人会找各种理由推脱,实在推不过去了,才硬着头皮去。

“扣老板”已经成为行业的一股风气,老板被扣、被关小黑屋,几乎成为量产交付的常规环节。一位创始人自嘲,没有被主机厂客户扣过,就没有做过量产交付。

不仅Tier 1被扣,连上游硬件公司的创始人一样被扣。某芯片公司的创始人就被一家Tier 1扣留过,在算法移植到芯片过程中,出现了搞不定的问题,创始人被Tier 1请过去扣住,适配的问题解决了才放回来。

智能驾驶行业,在扣老板这事上,可谓环环相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Tier 1和主机厂互卷

量产交付,几乎成为智能驾驶行业最痛点的难题,主机厂头疼,Tier 1狼狈。这一难题的出现,主机厂和Tier 1都有责任。一方面压,一方面吹,需求和供应的匹配过程中最后量产肯定会多少有点问题。

在传统主机厂,智能驾驶一般归研究院负责。研究院在主机厂内部的话语权以及技术能力,都会对量产有影响。研究院负责需求的定义,对需求的定义并不是单纯的产品技术层面的事,涉及到主机厂内部各个事业部。

市场营销部门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功能要强大要有亮点,才能让车型在内卷的汽车市场上好营销;财务和采购部门,有压成本的需求;如果主机厂有自研团队,自研团队还要插一脚,证明内包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感。

几条线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盘,各种利益需求叠加到一块,最终出炉的需求定义就变形了。这样的定点项目,量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和麻烦。

某Tier 1工程师就表示,在做一家主机厂项目时,该主机厂就指定要使用某个厂商的传感器,工程师们对这款传感器做完测试,发现感知效果不行,然后去和主机厂沟通能否更换更好的传感器。主机厂态度横硬的直接表示“不能换”,传感器厂商是战略合作伙伴,想做项目就必须用。

Tier 1工程师们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去调整算法,经过一番折腾才搞定,代价就是付出超额的工作量。

Tier 1们有时候吹的太过,也影响到量产。在竞标定点的时候,大肆的宣讲“方案多么优秀”、“成本多么低”、“工程能力多么强”。另外,有些不务实的主机厂会提一些离谱需求,Tier 1明知道增加了量产难度,为了拿项目咬牙硬接。

主机厂有时候也没办法评估到底Tier 1讲的靠不靠谱,一副将信将疑的态度。最后在交付验收的时候,大家各自的尾巴就露出来了。

某头部主机厂的研究院,选定了一家规模很大的Tier 1做行泊一体。这家Tier 1信誓旦旦保证没问题,结果量产的节点没守住,工程进度严重滞后,眼看着新车发布上市前完不成。研究院的负责人压力山大,耽误了新车上市,内部要追责、自己要背锅。该负责人急忙从研究院大规模抽调人手去补救项目,同时把Tier 1的创始人喊来扣住,项目不交付就不能走人,逼着老板抽调资源全力以赴。

项目完工顺利上车,该研究院负责人因为高度压力下的身心劳累,大病一场。

量产交付之后,还没完,还有一个考验就是OTA,OTA不出来,主机厂一样饶不了Tier 1,尤其是NOA项目的OTA。

NOA一般用在主机厂的高端品牌上,OTA不出来或者延期,会造成用户口碑和舆论的崩塌,对主机厂的品牌造成损失。在市场上丢了面子的主机厂,反手就会收拾供应商,要求追责和赔付。

一位明星Tier 1公司的朋友说,他们现在比较少接国产主机厂高端品牌车型的项目。一个原因,是高端车型走量不大,会导致出货量少。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顾虑后续的OTA。一般主机厂会把高端车型打造成智能旗舰,对NOA提出许多具体的定制化功能,加大了量产和OTA的难度。

在红色星际和业界朋友交流时,许多朋友提出了一个观点:现在量产艰难的一个原因,和总集成商角色的缺失有关系。以前有博世、大陆这样的巨头做总集成的角色,凭借着规模优势和主机厂的关系,巨头有地位和权限去统筹协作,指挥各层级供应商。

过去层次森严、泾渭分明的产业链被重构之后,向着多元、网状、交叉的结构发展,同时诞生许多问题。

和基础的ADAS不同,到L2+、L2++时,涉及的软硬件更丰富,芯片平台、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系统软件、工具链、中间件、软件算法等等。不同的软硬件,主机厂分别指定供应商,供应商之间没有层级地位的权力关系,就导致供应商之间的统筹协作是件困难的事情。一般企业内部跨部门的协作都很难,跨公司的协作难度更大了。

由于总集成角色的缺失,量产中出现问题,谁都不愿意背锅,相互推脱扯皮的内耗现象就容易出现。内耗也是量产周期拉的长、容易超期的原因。

蔚小理的自研在解决内耗的问题上就有优势。自研团队相当于内部的Tier 1,扮演着总集成的角色,能指挥软硬件的供应商配合。自研团队在项目一开始,就和供应商驻厂的团队对齐OKR,以日会和周会的形式,协同项目的开发进展。

蔚小理的自研还有另一个优势,整个研发流程在眼皮子底下,软件算法的性能和质量,对内部来说相对透明、知根知底。而传统主机厂外购Tier 1的,DEMO展示出来的效果不算数,实车的性能和质量到底如何,主机厂心里没底。

一位主机厂朋友表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大里程的实车测试。发现问题就让Tier 1的工程师来解决,工程师解决不了,让对方派专家力量来分析解决,专家还解决不了,就请对方老板来。大多数时候老板亲自到了,问题就解决了。这也是为什么行业里大家喜欢请老板的原因。

主机厂没有技术研发的能力但是会测试,主机厂项目管理人习性是喜欢发挥自己所擅长的。当测试发现问题的时候,就喜欢多测测。智能驾驶正好处在一测试就问题高发的区块,这也是为什么Tier 1工程师从白天忙到晚的原因。

为了赶量产交付,工作强度非常高,三班倒成为常态。而且劳累只是一方面,一位工程师告诉红色星际,“在工程出现问题的时候,有时候要经受双重的PUA,要忍受客户的项目管理人员大声苛责,公司老板和领导受到主机厂的压力之后,又压在一线工程师身上。”

“我们就是被鞭子不断抽打的陀螺,客户抽完,老板抽!”该工程师无奈的自嘲。

2. Tier 1的内卷

都说智能驾驶是红海,Tier 1之间内卷,卷的有多厉害呢?

一家Tier 1公司高管告诉红色星际,前一段时间刚谈好一个定点,正准备走最后的签约流程,另一家公司突然给出了只有自己一半的报价,准备在最后关口放手一搏。主机厂拿着对方的报价问自己跟不跟,公司确实跟不起,用腰斩一半的价格做项目——血亏!

对方完全是非理性的商业行为,亏本拿定点的目的是为了估值和融资。有定点才有融资,所以许多公司为了抢定点杀红了眼。

这位高管表示,这就是当前的现状,竞标报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你不干,马上就会有公司顶上。

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主机厂习惯扔一根骨头让一群Tier 1抢。让Tier 1之间相互撕咬,比价格,比功能的优劣,比技术开放的权限。

甚至一些Tier 1为了赢得主机厂的信任,愿意用技术合作的方式免费干活。

去年某头部新能源主机厂切换供应商,从博世、大陆向国产供应商切换。听到切换供应商消息的国内Tier 1很快蜂拥而至,该主机厂成为国内Tier 1们竞技比武的擂台。拿到定点的Tier 1迅速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一年融资两三轮。

拿不到定点的Tier 1也不甘心,就免费给该主机厂做一些技术项目,感知、规控等算法。没有任何的商业合作名义,也没有后续定点合作的许诺,就是免费做苦力。为的就是融资的时候,给资本讲“我已经跟头部新能源主机厂建立了合作关系”。

一些科技大厂和算法公司,在融入汽车行业时表现出不适应,甚至难受。一位算法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学霸精英的意识阻碍了如何与主机厂打交道,起初自己以为坐在谈判桌的双方各有所长应该旗鼓相当,结果分分钟被“甲方爸爸”教会做人。现在正努力学习喝酒、搓麻将、唱K。

你以为可以依仗产品技术说话,主机厂永远都是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出发,你所能做的就是回答能不能做。反观汽车行业背景的Tier 1创始人,熟捻人情世故,将乙方的姿态做的彻底,会“拿捏”主机厂。

被驯化,这可能就是在汽车圈生存的代价!

后记

量产就像个漩涡,从主机厂到Tier 1,参与其中的所有人都被打的一脸狼藉。支撑着走过去,摇摇晃晃,熬到交付完工的那一刻,才能感谢命运的放过。

这是行业早期阶段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不健康现象,行业需要进行重塑、修复。Tier 1需要提升工程能力,从组织架构、内部文化、业务流程上突出工程实践的地位和权重;主机厂需要转变思维,尊重和赋予Tier 1相应的价值地位;产业链上各环节的角色,也需要重新的定位和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