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井火锅地摊火锅小郡干串串香的区别-周有斌

起源:市井火锅市井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古指做买卖的地方。后用作街市的代称。出处

先秦·佚名《诗经.陈风.东门之枌.序》:“男女弃其旧业,亟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尔。”

释义:青年男女都放弃手中的事情,急忙的来到道路上聚会,在街市上载歌载舞。然而市井火锅是指平价火锅,大多数人可以高频次消费,也叫社区火锅。市井二词语在汉高祖时期,为大大小小的人物聚集的地方,用在火锅上面就是说比较接地气的火锅。火锅底料工厂各种火锅底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摊火锅:地摊火锅,源于贞丰龙场,在贞丰发扬光大,最盛的时候,小小一个县城竟有三十来家之多,后政府出面,关停了数家无照经营者,地摊火锅的经营才渐渐进入理性,经过时间和食客的考验,现存的有不少都是精华。
最初的地摊火锅,一个煤炉,一口锅,几张木凳子就成,和赶集摆摊神似,故得名。乍看地摊之名似乎有些失逼格,可实际上,吃无高低贵贱之分,花高价往五星级酒店奔未必能满足胃口,路边五毛钱一串的麻辣烫未必不能吃出灵感。
吃地摊火锅,食客可以选择自己带肉和蔬菜,或者直接在老板处要。自带食材的方式在食品安全形式严峻的今天显得非常前卫和环保,老板提供地点工具米饭和锅底,仅收取少量的锅底费。发展到今天,除了最老牌的龙场几家地摊火锅以外,其他的都不用自己再带食材过去。

地摊火锅在贞丰最流行的一段时间,有人说,当你闻到一股臭袜子味道的时候,你就进入了贞丰。这和地摊火锅的做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以为,火锅的灵魂在底料,底料不好,之后上的汤、主菜、配菜都是白费。地摊火锅的底料用豆鼓和糊辣椒面混炒,加少许水,炒至豆鼓和辣椒混合出香味后加少许水就成。吃的时候先放肉类,后放蔬菜。肉类有鲜肉、脆哨等,配菜有豆腐、豆芽、人工菌、土豆、蔬菜等。
在吃地摊火锅的时候,有一道主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脆哨”,所谓脆哨就是将新鲜的五花肉炸至半干,起锅时加入酱油醋盐等调料。脆哨肥而不腻,色泽偏红,入口香,有嚼劲。
配菜也极讲究,多以白菜为主,也有时鲜的野菜,菜很新鲜,水灵灵的样子,有的店家配菜就是自家地里种出来的,就单这点配菜也足以甩贵阳部分火锅店的配菜好几个黔西南。
地摊火锅传至贞丰后,民间的厨艺高手们为了适应市场,对锅底做了改进,创造出了清汤火锅、豆米火锅等新鲜的样式,大大丰富了地摊火锅的内涵,也为食客提供了更多选择的余地。
逢到吃饭的高峰期,经常看见店外一排等候的食客,也只有在等吃地摊火锅的时候,喜爱饭前经济半小时的贞丰人不会因为没有店里没有麻将感到不满和抱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里,火锅是不分季节的,再热的天都能看到吃火锅的人,贞丰人民对地摊火锅的热情从来不因为天气变化而减少半分。

好吃的几家基本都吃过,简单做个推荐,以供参考。喜清汤者首推胖哥,汤料用新鲜肉、五花肉、肥肠、猪肝等调制,有别于其他,味道极好;辣锅麻味较重,不喜花椒者慎入;缺点是环境不好,几间破旧的瓦房,地板的水泥都起了坑,还有几桌是在屋外。辣锅当推桥望,他家脆哨最好吃,辣味足,配菜丰富;缺点是由于修路占到了房子搬走了,现在我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豆米火锅当推金都小区门口,量足,干净,配菜很养眼。

吃地摊火锅,三五个人,挽起袖子抡起膀子吃,吃完捧着鼓起的肚皮扶着隔壁的哥们好不容易站起来,一结账,一张毛爷爷还有找。这或许也是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