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症是治不好的,你也可以理解它不是一个病,但是她会带给我们一系列潜在的健康风险。就好比姚明的身高,也会给他带来一系列健康风险,如腰椎的问题,膝关节的问题,体重过大导致的心血管负担增加等问题,但是他身高太高这个“病根”,从根本上是无法解决的。

另外,彩超检查卵巢的多囊状态或者卵泡数量也不是评估该病严重程度的标准,这个病一经诊断,基本上就是需要长期管理,而不是通过任何手段能调理好的。如果不懂的该疾病的客观风险,那么你就不知道正确的调整方向。因为一些不知名的药物,副作用未名的药物导致身体器官长期损害,那就很不值当了。

非常明确,关于多囊卵巢综合症的诊疗是清晰明了的,对未来健康风险的预防措施也是非常清晰可靠的。

第一,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女性正常体内有两种激素,一种雌激素,一种孕激素。雌激素是把双刃剑,它本身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质。孕激素可拮抗雌激素的致癌风险。雌激素在女性体内长期存在,但孕激素只有排卵后才会有,每次排卵后,体内会存在14天的孕激素持续作用。

对于正常女性,每个月来一次月经,意味着她每个月排一次卵,那么她每个月都会有一半的时间有孕激素在保护。

而对于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女性,她可能3个月到半年才来一次月经,这意味着她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长期都缺乏孕激素的保护。这样的情况,一年两年,三年五年都不会有问题,但是长期累积下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就不好说了,她得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患病早点,可能在30多岁就得了子宫内膜癌。

因此,针对月经长期不来的情况,我们主要的策略就是补充她原本应该有,但是缺乏的孕激素,至少每60天要有一段时间的孕激素转化,这样才能抵消长期单一雌激素给她带来的子宫内膜癌风险。这不是任何老百姓想象的“调理”手段能替代的。

第二,生育障碍

严格来说,多囊卵巢综合症是有正常生育能力的,只是因为排卵少,受孕成功率下降而已。简单说,别的女孩子一年排卵12次,有12次受孕机会,而你一年只排卵3~4次,你一年之后3~4次受孕机会,关键你还很不规律,无法预测排卵期。而人类次排卵能成功受孕的概率只有15~25%。针对这样的情况,对于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女孩子在生育问题上,一定要学会“笨鸟先飞”。因为你怀孕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因此你需要更早进入生育流程,避免因长时间怀孕失败,把年龄给耗大了。因为届时,年龄又会成为伤害你生育的第一杀手。而普通民众对于年龄对生育的伤害认知度是远远低估的。因为现在普遍的晚生育状况给大家带来了错觉,感觉30对岁生孩子或者40多岁生孩子很正常,甚至会觉得40多岁生孩的人很多,误认为自己理所当然也可以。真实情况是,20岁存在生育障碍的概率不足10%,30岁存在生育障碍的概率大约是20%,40岁存在生育障碍的概率大约是50~60%,43岁以上还能成功生育的女性大约不到5%。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女性,如果到30岁自然受孕失败,应该更早寻求人工辅助生育技术的帮助。

此外,怀孕哺乳,对多囊卵巢综合症女性,也是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加分项。

第三,代谢功能紊乱

通俗讲,就是容易肥胖和患糖尿病。初期表现就是胰岛素抵抗和肥胖,逐渐会发展成糖尿病。这不是绝对的,只要控制好体重,调节好饮食和运动规律,有的人也未必会患病的。

第四,高雄激素特征

这个放到最后,是因为它对健康影响最不重要,你甚至可以不理会。这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高雄激素血症和高雄激素症状。二者可以都有,也可以单独存在。高雄激素血症可以通过查血化验发现。高雄激素症状主要就是多毛、痤疮。对于高雄激素的问题,目前我们有环丙孕酮、屈螺酮类药物,有抗雄激素活性,持续口服半年,大多数高雄激素症状都会得到改善,但是用药时间会比较长,并不是立竿见影。市面上主要的药物就是达英-35和优思明或者优思悦。它们都属于短效口服避孕药,因为本身就还有孕激素,所以长期服用,也是预防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措施,也是医生推荐的最简便的措施。这类药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的。

对激素的误解

人们对于激素类药物的恐惧源于若干年前人们对糖皮质激素的滥用。人体有很多种激素,糖皮质激素只是其中一类,还有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盐皮质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生长激素……它们参与人体不同领域的功能活动,每种激素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老百姓对此存在严重误解,片面认为激素都有害,这样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在妇科,雌孕激素、短效口服避孕药,是治疗月经相关问题的首选药物,安全可靠,副作用明确且可控,临床验证多年,比那些成分不明、作用机制不明、毒副作用不明的药物不知道要安全有效多少倍,根本毫无可比性。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很多人拒绝用胰岛素,也是把所谓的激素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