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首届博鳌亚洲论坛健康产业国际论坛在京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全球健康:产业发展与共享”。

在媒体吹风会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论坛共设置1场开幕式暨全体大会、8场分论坛、6场产业报告发布、2场闭门对话会等20多场重要活动。

在“迈向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最后一公里”分论坛上,专家学者对如何消灭脊髓灰质炎展开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论坛上,专家学者对如何消灭脊髓灰质炎展开讨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宣璋 摄

2022年共发现22例脊灰野毒株感染病例

继人类消灭天花后,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宣布了新的全球公共卫生宏伟目标:致力于消灭脊髓灰质炎,并为此启动了全球消灭脊灰行动(GPEI)、建立了核心合作伙伴机制。

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陈冯富珍介绍,通过GPEI这个联合全球力量的项目,脊灰的感染率下降了99.9%。

然而,世界上只要存在野生脊灰病毒感染,所有国家都存在病毒输入的风险,甚至发生更大规模的疫情。另一方面,近期,疫苗相关脊灰病例也相继在欧洲、美国等地出现。中国仍面临输入病例的较高风险。

经过35年的不懈努力,全球仅有巴基斯坦、阿富汗两个国家有脊灰野毒株感染病例,2022年共发现22例。全球消灭脊灰进程已处于最后关键阶段。

陈冯富珍表示,只要有一例野生脊髓灰质炎感染还存在,那么4.5亿人可能还会受到其威胁,也就是说,全球有4.5亿儿童可能还需要接种疫苗。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沈洪兵介绍,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一个脊灰广泛流行的国家,上世纪60年代初期,每年报告约2万~4万例。

1991年中国政府签署文件,对消灭脊灰目标做出承诺,并将消灭脊灰作为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目标之一。通过生产、服务、监测等体系建立,在常规免疫基础上开展了多轮补充免疫活动,人群免疫水平迅速提高,脊灰野毒株传播范围逐年缩小。

中国最后一例本土脊灰野毒株病例发生在1994年,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宣布成为无脊灰区域。

“当然,这仅仅是消灭脊灰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随后维持无脊灰工作的20余年中,中国发生过脊灰野毒株的输入,也发生过脊灰疫苗延伸病毒的循环。”沈洪兵进一步指出,中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疾病监测、疫苗接种等工作仍存在薄弱地区或环节,这也给维持无脊灰工作带来困难。

“境外输入病例继而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依然存在,只要有国家或地区存在脊灰,就没有国家是安全的。”沈洪兵强调。

有针对性的加大消灭脊灰的直接援助力度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对如何进一步加大援助力度和国际合作,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有针对性的加大消灭脊灰的直接援助力度。包括通过双边、多边等渠道进一步提供消灭脊灰所需的资金、疫苗、设备、医疗物资,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人员培训和技术援助。

第二,通过其他相关的人道主义援助和发展援助,为消灭脊灰共同行动提供关键助力。

目前80%的脊灰病例集中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这些国家大部分是脆弱国家,面临自然灾害、人道主义危机、粮食安全贫困等突出问题,一些国家长期局部冲突和不安全风险导致国际援助和大量一线脊灰工作者无法进入,给疫苗的覆盖和疾病监测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在这些国家的援助支持需要在更加复杂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需要将脊灰一线行动与人道主义援助、发展援助紧密结合,从改善民生、完善公共卫生系统、提高基层医疗能力等多方面为消灭脊灰共同行动创造有利条件,以最符合当地人文环境和文化宗教背景的方式来推进。

第三,超越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干扰,聚焦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界疫情演化共振,国际形势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消灭脊灰事关全人类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国际合作。

一方面,存在脊灰病例的国家对于友好的国际多边和双边援助应当给予积极配合,尤其要充分保障援助人员在当地开展行动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国际社会的援助国和援助方需要摒弃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分歧,为存在脊灰病例的国家和高风险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