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巧妙的找准课文的突破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突破口 设计技巧 常见类型

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是一个奥妙无穷、耐人寻味的有机整体。而传统课文分析以扫清文字障碍、介绍作者背景、划分段落层次、讲解段落大意、归纳中心主题、分析写作特点为固定套路,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既难于激发学生兴趣,又不易突破重难点,结果是教者无聊,学者生厌。如果讲析课文时,教师能够找准突破口,直奔重难点,思路清晰,不蔓不枝,将课文的各个环节组成有机整体。则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点带面,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从而高效迅速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突破口的选择标准及着意点

一篇课文教学的“突破口”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它们有优劣之分。一般来说,好的突破口具有这样几个特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新颖别致,富有艺术创造性;能“执一而驭万”,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以点带面。

根据上面标准原则性的引导,寻求突破口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课文这样几个地方:(1)学生阅读的忽略处。于“无疑处”生疑,最能引发学生去深究,从而思有所悟,究有所得。(2)文章阅读的生疑处。以疑促思,以问促学,相机诱导,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乐学。(3)体现文章个性的精彩处。课文无非是例子,例子当有个性特色,笔力雄健处及构思精妙处,个性全出。(4)能带动全篇的关键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直奔重点,化难为易,“牵一发而动全身”,省时又省力。

二、突破口的设计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能够围绕“突破口”设计出一个个环环相扣、有易到难、辐射全篇的问题,让学生循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去阅读思考。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一步步走向中心目标,让提问串起丰富多彩的知识学习和深刻切实的能力训练,串起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的和谐统一。

三、突破口的常见类型

突破口可大可小,只要能关涉文章整体,能牵引到理解文章的内在结构、深刻内涵即可。

1.从题目突破,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从题目突破这种方法多使用于观点鲜明、理论较强,或感情丰富的文章。如学习《土地 的誓言》一文,我先简介历史背景,播放“九一八”歌曲,期间穿插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然后朗读作品中最富感情的一句话:“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寸肌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的平静”,来创设一种情感基调,再以一个“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掩卷析题,大胆发言。一学生认为“誓言”一词掷地有声,认为本文情感真挚。一学生发问本文是抒写“土地发出的誓言”,还是人们向土地立誓言 ?究竟是那些誓言?题目显得很沉重,为什么?还有学生说:“题目真好,震撼心灵,独特在那里?”‘誓言是什么?’一个个疑问诱发着学生急着去解决,学生有了我要学习的热情。此时,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针对以上问题跳读课文,边读边思,读思结合;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使学生迅速找到文章中心;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究作者为什么对土地深有感触,这样教学自然而然就转入到研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向深层次展开了。

2、从结构入手,展开教学。

《隆中对》一文的结构十分严谨,作者始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及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作者先写‘隆中对”前,次写“隆中对”时,后写‘隆中对’后,文章结构布局一目了然。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设计如下问题:“1诸葛亮对策的核心是什么? 2诸葛亮提出了那些战略方针其根据是什么?”通过以上方式展开教学,可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 率。

3、抓住人物形象,突破课文。

教小说《故乡》一文时,可抓住闰土、“我”、杨二嫂三个人物展开教学。如在分析闰土这一人物 形象时可设计如下问题;“(1)此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那一个?(2)文章几次写到闰土的形象?(3)少年闰土从外貌到思想精神上与中年闰土有那些显著不同?(4)当年的小英雄二十年后为什么会变成一个木偶人?”只要我们能抓住人物分析这一突破口巧设问题,便能使学生很快了解人物性格,把握文章主旨,突破全文。

4、抓住课文特征,突破全文。

以景物描写为主的散文,一般都围绕一个特征来写。景物的选择与刻画都要紧扣住其特征,我们在分析这样的文章时,如果以景物特征为突破口那么我们就如同拿着一把进入文章内核的钥匙。如;《济南的冬天》这一课,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来写。可先让学生读课文,以“我爱济南的冬天”的句式说一句话 ,揭示出济南冬天的某个方面的特征。学生的回答是丰富多采的,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征的词来。这样学生就能以一持万,很容易的抓住济南冬天“温情”的特征区分济南冬天的山水。

5、通过对比,深入理解课文。

在教《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接下来让学生回忆并背诵过去学过的《三峡》一文。然后让学生谈谈两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学生边谈,教师边归纳,写在黑板上。

相同之处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不同之处:

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的介绍地理知识,而《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触。

再描写上:《三峡》再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

6、紧抓线索,突破课文。

线索是作者安排在文中的一根线,把课文的各个部分串联起来。提起这根线,原本凌乱的东西就井井有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使得散珠成串。既然线索有这样的作用,那么他无疑就给完整而难以切入的文章留下一个暗道,只要我们沿着这个暗道探索下去,就会直达主旨。例如:《荔枝蜜》这篇散文,是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在上课初,可以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的词句来,接着引导学生去发掘其感情变化的原因,然后通过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够迅速找到文章中心,把握全文。

总之,在具体教学中,一堂课怎样突破并无固定的方法。上面所列的方法 实在也算不得什么技巧,不过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写在这里,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激励大家去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以便能够在课文复杂的内容和头绪中,用简明的思路,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把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激活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去探究、去发现课文的奥秘,从而爱上语文。

特别声明:" 来源: XXX"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 30 日内进行来电。

中国教育科研信息网 新 闻:edunet@126.com 投 稿:edunet@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