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年,随着一声高喊:“行刑!”跪在地上的人被刀斧手拦腰斩为两断。但他的意识还清醒着,他艰难地挪动着上半截身子,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地上写下最后三个字:“惨!惨!惨!”
一代才子高启随即倒地而亡,含冤死去,年仅39岁。

高启和刘基一样,都是明初开国时期非常有成就的作家,学识渊博,高启不但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还被称为“吴中四杰”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文人,如何在明朝开国之初就惹来杀身之祸呢?这要从高启少年时期说起。
高启出生于元末,幼年时期就聪敏异常,读书过目不忘,精通史学。
他最擅长的就是写诗,他的诗清新、豪迈,风格多样,他用一己之力改变了元末诗作华而不实的风气,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才子,也是明朝最优秀的诗人。
1352年9月,张士诚在高邮自立为吴王,为了巩固权势,张士诚到处招揽人才。听说高启非常有才华,就多次派人邀请,只有16岁的高启便成为张士诚的幕僚 。
张士诚称王之后,只顾享乐,不把军务放在心上。满腹才华的高启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也很厌恶官员们醉生梦死的生活,不久,高启就借口离开了。
随后,他带着妻子隐居到了吴淞江畔的青丘,并自此以“青丘子”为号,山水寄情,诗歌为伴。

这期间,他曾写下一首《青丘子歌》,诗中有一句“不闻龙虎苦战斗”。
就是这一句无意之作,给他日后的惨剧埋下了祸根。
此时,张士诚、朱元璋和陈友谅正在东吴苦争苦斗,而不久之后,朱元璋就建立了明朝,成了“真龙”天子。
1368年,朱元璋称帝,高启应诏入朝,授翰林院编修,并积极主持编修《元史》的工作。在这期间,他还写过一首《题宫女图》,借诗讽刺元朝统治者。

1370年,朱元璋准备升任高启为户部右侍郎,高启拒绝了。即使朱元璋心里不喜欢这个人,但他舍不得高启的才华,于是对高启再三挽留,但高启态度坚决,坚持说自己年纪轻,胜任不了,不肯做官,丝毫不顾及朱元璋的面子。
但朱元璋仍然大度的赏赐高启金帛,放他还乡。

1374年,苏州新建的府衙落成,地址就选在了原来张士诚的府邸旧址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府魏观除了准备祭奠仪式,摆猪头、放炮驱鬼,还请来高启写了一篇大气的《郡治上梁文》。
谁知,这篇上梁文就如同一道“催命符”, 不但要了知府魏观的命,还牵连到高启的命。
上梁文原文早已失传,只留下一首《郡治上梁诗》,其实只是一篇应酬之作。但高启在写的文章里用了四个字“龙盘虎踞”。
就这四个字,让朱元璋想起了高启早年间写的那些诗,再联想到这一首,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觉得高启写的那些诗就是在嘲讽他自己。
府衙建在张士诚府邸旧址之上,在朱元璋看来,“龙”、“虎”这些字眼只能用于天子,张士诚一个手下败将算什么?

这些“诗”犯了朱元璋的大忌,更何况高启坚决不肯做官这件事,大大的折了朱元璋的面子,引起了朱元璋深深地憎恶。
据史料记载,对高启行刑是朱元璋亲自监斩的,由此可见,他的“诗”早就犹如一根 “刺”一样,钉在了朱元璋心里。

临行刑前,高启悲哀的吟道:“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
高启的一生,年少就因“诗”而成名,就连毛主席都曾说,高启是明代最伟大的诗人!
然而他最终却又因为“诗”而命丧黄泉。
他的艺术生命也随着肉体的逝去戛然而止,才华横溢却英年惨死,可怜一代才子,进退去留,身不由己,两为其难,真是可悲可叹!
假如他是生在重视文人的宋朝,或许会是另一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