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月底,和朋友一起去了位于天津滨海的国家海洋博物馆,看了“馆藏清代外销通草水彩画特展”,这个展布置的清新淡雅,还很有趣。

通草水彩画诞生于18-19世纪的广州,作为西方商人和旅行者所热衷购买的中国“明信片”而被大量带往英、法、美等地,成为西方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喜爱的“中国情调”。当时西方人甚至说,没光顾画匠的画室,几乎就等于没到过广东。

外销市场的火热需求使广州画室作坊一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1835年的一份材料表明,在广州十三商行附近有约30家商店卖通草水彩画。1848年一位外国游客游记显示,19世纪中叶广州有两三千人被雇佣制作这种画。

可以说,世界上仅有中国岭南一带拥有通草画的绘画技术。

通草水彩画的风光岁月不过60年左右,随着照相技术的普及而日渐衰落,以致绝迹。国家海洋博物馆目前收集了190余幅通草画,内容上以中国本土的民俗文化、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为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百态。

过去,它们是向世界介绍东方帝国的明信片,今天,大众通过它们认识这种奇特绘画技艺的同时,也对那个时期的生活有了形象生动的感知。

通草水彩画用的是“纸”吗?

通草水彩画,因绘制在植物通脱木的树芯片切而成的通草纸上而得名。

所以,通草水彩画与纸本水彩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其载体。这种材料似纸而非人造纸张,是直接采自通脱木的茎髓。手工艺人通过娴熟的技艺将通脱木的茎髓切割成一片片,画家们就在通草片上创作、描绘、上色。

通脱木的茎髓大,质地轻软,颜色洁白,称为“通草”,切成薄片称为“通草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记载,最迟到1825年,广东一带有人把这种植物树芯切成薄薄的切片,代替纸张创作水彩画。为什么不用水彩纸呢?因为水彩纸在当时价格相当昂贵,一般广东人根本买不起。而通草在广东种植面广,通草做纸纸本较低,而且容易着色,表现力强,经久不褪,便于外销。

通草水彩画:广州版“清明上河图”

1844年游历广州的美国人奥斯蒙德·蒂法尼对通草水彩画作品有过这样的描述:“这些作品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中国人的工商贸易、各行各业、冠婚祭丧、市井生活……上至隆重的祭祀仪式,下至光怪陆离的众生百态,都在绘画中表露无遗。其他题材还有山水、船舶、雀鸟、动物、蔬果、花卉、鱼类等等,或载于盒,或订成册,皆价格便宜。上等货式,以十二张算,一般售价一至两元。”

如此看,它们是发往欧洲的“明信片”,也可视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说明书”,把它们称做是广州版的“清明上河图”一点也不为过。

船只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交错,船舶是当地人最重要的生产和交通工具。所以,珠江上航行的各式船舶就成了通草水彩画最重要的题材。官船、商船、战船、娱乐船、生产用船……彼时广州“商贾辐辏,海船云集”的城市风景,在外销通草水彩画上得到详尽的记载。

这是绘有清代西汇关总巡查官船的通草水彩画

贸易

西汇关即广州西关(荔湾),是明清时期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在清初仅仅是广州城外的城乡结合部,随着十三行的设立,西关迅速崛起,成为当时广州所有经济因素的集中之地。

“广州十三行”创立于清康熙年间,作为粤海关下属的中外交易场所,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通过出口瓷器、茶叶、丝绸和通草画等商品,十三行每年上缴税银超过百万,因此十三行也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手工业生产图是通草水彩画的重要题材,满足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各种高超技艺的好奇心。有关茶叶题材的内容出现在通草水彩画上,同时也印证了茶叶外销产业的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草水彩画中的人物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既有上层宫廷官员的生活,或家居生活,或弹琴绘画,也有普通劳动者的市井买卖,也有杂耍、算命及流民的艰辛,这些人物画几乎都是全身像且具有一定的情节性,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宫廷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张通草水彩画描绘了清代贵族妇女请安的场景。左边身穿蟒袍的福晋端坐于木雕座椅之上,向前来请安的贵妇颔首示意。

地面上纹饰繁复的三色花纹地砖,门帘以红色的厚重绸缎制作而成。主人身后的碧玉浮雕屏风,安放在酸枝木雕屏风架上。广式木雕座椅,纹饰雕刻厚重繁复,工艺十分精湛。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表现出清代贵族人家的雍容华贵

上面是一幅描绘清代武将的通草水彩画。将军坐在椅子上,左手持弓,腰背箭囊,身后的圆桌上放着令旗。仆人从门外进来,双手将书信递给将军。

贵族女子

描绘的五名贵族女子的生活场景。两名女子在屋内弹琴,三名女子在屋外花园内,似在偷听。

描绘的是四名贵族女子在花园闲情赏花的景象
描绘的是五名贵族女子出游赏景踏春

“鬓髻两分,手持拂尘一柄”。这幅通草水彩画,描绘了一位中国古代女子手持拂尘的形象,同时,将她的发式“鬓髻两分”刻画得活灵活现。

市井生活

19世纪的广州商贸发达,市井生活异彩纷呈。街头小贩走街串巷,行商坐贾临街设铺,医、卜、僧、道、艺混迹其中。

占卜
马市交易
纺线
春日出行

看戏

当时的中国人,在工作之余,看戏是最大的娱乐活动。

花鸟鱼虫

从18世纪起,欧洲社会掀起了爱好中国植物的风尚。欧洲的植物学家们要求来中国的西方人帮他们带回一些中国植物样品。由于当时的贸易商船返回时间很长,活生生的动植物难以带回,干燥的标本又缺乏真实性,所以将东方世界里的动植物以科学写实的手法画进纸中或通草片中带回国,成为了最佳方式。正是这种热潮,促使广州画师纷纷以动植物为题材进行创作。

14张通草画画尽人生历程

通草画中有一种题材被称为“人生历程”册页,表现的是一个中国人从出生到晚年的14个场景。具体为父母成亲、主人公出生、亲戚来探望刚出生的小孩,小孩开蒙读书,主人公下聘礼相亲,主人公成亲、入仕为官、年迈返乡、含饴弄孙。

吹奏乐器的队伍,为正在举办的婚礼演奏
迎亲队伍,轿子中放着一顶新郎的帽子
新郎坐着轿子去迎接新娘
一对新人正在举办婚礼
一对新人正在举办婚礼
诞下婴儿
给婴儿喂奶
剃头匠给婴儿剃头
给婴儿洗澡
孩子长大了,正和母亲玩耍
长大后,入仕为官,端坐于公堂之上
年老奉旨还乡
孙儿向其请安

为什么说通草水彩画中西融合

“中”,首先体现在内容上,通过绘制广州的市井风情和民间风物来介绍中国。最重要的一点,“中”体现在材料上。

“西”,体现在技法、风格。绘画风格上,在保留中国画构图风格、写意笔法、留白处理和线条特性的基础上,不同程度的采用了透视、明暗、空间等西洋技法,是“西画东渐”和西方市场需求的产物。

下面这幅蝴蝶主题的通草水彩画与南宋画家李安忠笔下的《晴春蝶戏图》(故宫博物院藏)有着类似的风格表达。这种源自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中国式写实风范,深受西方买家青睐。

通草画的绘制全过程

1848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到访广州时,看到了通草水彩画的绘制全过程:“首先将印摹弄湿,然后将其印在纸上,等印迹干后,让画匠将印迹填清楚,一个印摹可做出几个复本,由不同的画匠填写不同的色彩。”

这一记录说明,画师们是流水作业,某一位画匠可能一生都在画树,另一位则负责画人物,这位画手和脚,那位画房子……当前存世的通草画中,多见不同作品为相同构图的画作,正是这种分工协作的体现。

在这幅婴儿洗澡图的通草画中,可以明显看到五位女性的面部十分相似,这是因为采用了流水线作业的方式。

今天,我们应当感谢彼时为了糊口而进入此行业的成百上千位佚名画匠们,他们在无意间为后人保存了19世纪有关广州城市生活诸多细节的珍贵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