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天下呢?

如果按照英雄史观的说法,自然是秦始皇比之前的几位秦王都要厉害,所以他一上手,秦国立刻成就王朝。

于是衍生出无数穿越小说,秦始皇到哪里,哪里就统一。

甚至有人把荆轲的重要性无限抬高,似乎只要他能成功刺秦,就能改写中国历史。

更有人穿越成为李牧,一而再再而三地收拾秦军,最后赵国统一天下了。

实际上,这类说法都相当离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名臣贾谊就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行为定调了,是“奋六世之余烈”。

一千多年前的晚唐,诗人杜牧在其著作《阿房宫赋》里也写得很清楚:“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要是没有六位秦王的积累,要是没有六国的相互猜忌、自乱阵脚,秦始皇恐怕也无法统一六国。

细数关中起家的众多豪杰,从西周的周武王姬发,一直到唐朝的唐太祖李渊,他们统一天下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关外足够乱。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想着仅凭关中一己之力横扫全国,那属实是痴心妄想。

在冷兵器时代,地缘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

唐朝以前,一直是西北地区与河北地区两地争雄,中原地区夹在中间当墙头草,谁赢就听谁的。

唯一的异数大概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他老人家是占据中原起家的。

但曹操起家的前提是,整个关中因为董卓之死而乱作一团,占据河北的袁绍,又始终在往更北方发力,都没有针对曹操。

可即便两大地缘集团没有针对曹操,曹操称霸北方的过程也异常艰难,他本人更是数次险些身死。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在吕布夺下兖州的时候,如果袁绍突然南下,曹操还有生路吗?

大家可以再设想一下,在曹操与袁绍对峙的时候,如果关中力量拧成一股绳,直抄曹操的后路,那曹操立刻就要变成肉夹馍。

这就是冷兵器时代,地缘的重要性所在。

如果曹操身处关中或河北,就不需要担心什么夹击,而是要考虑,怎么去夹击别人。

言归正传,继续讲秦始皇。

春秋战国共五百年,期间存在过许多小国,他们都曾努力在夹缝中求生存,最终却难逃灭亡的命运。

这些小国之所以能生存,不是因为某位国君长袖善舞,才赢得了喘息的机会,而是因为当时的国际形势处于均势,需要小国来充当润滑剂。

正如我国和俄罗斯之间,如果双方关系恶劣,那么蒙古国的存在就至关重要了,他能大幅降低中俄直接开战的概率。

在这种时候,蒙古国的领袖是谁,是否英明,其实根本不重要。

而这些小国之所以灭亡,也不是某位国君昏庸无道,把国家霍霍得不像样,而是国际形势发生了转变,已经不再需要他们来充当润滑剂了。

这种时候,哪怕出现再多的人才,也只能找个国家帮忙报仇,光复故国和力挽狂澜,显然是没指望的。

比如说韩非,那绝对是一等一的人才,但韩国已经到了不得不亡的地步,韩非即便再优秀,也改变不了什么。

或许是“战国七雄”这个并列称呼的名词太过深入人心,所以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认为:其他六个国家,也只是比秦国略差。

在战国中前期这样说没啥问题,但到了战国后期,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长平之战结束后,已经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跟秦国叫板了,但秦国的统一之路依然走得非常艰难,还曾多次被六国联军所击败。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国一时半会还无法适应这种一家独大的国际社会。

正如美国刚把苏联拖垮,一家独大的时候,他们对于未来,其实也很迷茫。总想着什么都要,但又担心什么都要不到。

所以你看美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他们在战略制定上非常混乱:一会要把俄罗斯往死里整,一会又要打压中国,抽空还要给欧盟来上几拳,自家的南北美洲后院,也不忘嚷嚷两声。

直到被本拉登撞了两栋楼之后,美国好像才觉醒过来,开始急吼吼地往中东调兵,但他们玩的是兵家大忌——添油战术。

结果不言而喻,中东那边搞了半天没啥收获,然后发现东亚又出事了,于是再提“重返亚太”,期间出现一位素人总统懂王,甚至还打算重拾一百年前的政策,把门关起来搞孤立主义。

大家可以这个时期的美国,和冷战期间的美国做一个对比,立刻就会发现,两个时代的美国决策层,无论是战略定力还是思维深度,差距都非常大。

这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水平不行,而是在国际形势发生巨大转变之后,决策层的思路被搅乱,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了。

长平之战后的秦国决策层,其实也像冷战过后的美国决策层那样,突然有些不知所措了。

一会打三晋,一会打楚国,一会联系齐国,要搞个东西帝出来,给人的感觉就是:秦国觉得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了,所以肆意羞辱关东六国。

好吧,你秦国都明牌了,这不是逼着六国团结起来对付你吗?于是我们看到了,信陵君率领联军,两次击败秦国。

但到此为止,秦国紧急更改策略,并未向后世的美国那样,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三年时间里,有两位秦王先后去世。

接连“山陵崩”,坏处自然是会让某些人以为,秦国即将衰落,代表人物是东周公,他准备组织联军灭秦,结果被吕不韦一巴掌拍死。

“山陵崩”的好处是,让秦国从亢奋状态冷静下来。

秦庄襄王去世之后,吕不韦在明,华阳夫人在暗,双方联手控制朝堂,显然不会像过去的几位秦王那样乾纲独断。

因此,秦国有了更多的时间,审视过去犯下的种种错误,然后一一予以修正。

六国是一定要灭的,但不能急吼吼的,更不能简单粗暴地直接上。

最好的策略是花钱贿赂六国重臣,让他们积极地充当内应,降低统一难度。

很多人认为,这个政策是秦始皇时期的尉缭所提出,其实不然。早在范雎执政时期,他就与秦昭襄王讨论过相关内容。

只不过,秦昭襄王行的是霸道,他虽然很尊重范雎,但贿赂六国重臣这种事,显然不对他的胃口,零星干过那么几次,此后再无记载。

直到秦始皇执政之后,大规模贿赂六国重臣的行为才得以恢复。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更注重攻心战术,那就是反复与六国争抢人才,准备玩“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一套。

很多人看惯了电影和电视剧,一直以为秦始皇是那种霸气侧漏的盖世豪杰。

其实在秦国,真正威武霸气的,是秦始皇的太爷爷——秦昭襄王,从执政手腕来看,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前,反而更喜欢玩弄权术。

甚至就连灭亡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也是大搞阴谋诡计,能智取的绝不力敌。

派荆轲刺秦的太子丹,头颅是被他老爸燕王喜砍下来送到秦国的;

赵国名将李牧,是被郭开设计害死的;

甚至在攻打赵国之前,秦始皇找的理由都是应燕国邀请而出兵;

灭魏国的时候,都城大梁难以攻打,于是大水漫灌,把整个大梁城足足泡了三个月。

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下来,你会惊奇地发现:那个曾经老练又狡猾的秦国,似乎又回来了。

但比较遗憾的是,在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又开始忘乎所以,犯下了操之过急的错误。

在他的带领下,秦王朝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却也成为了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