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治:带领全排长征,死了2个人。他们在途中救下了开国将军的夫人,享年108岁。灵堂里,随着家属轻声痛哭,空气中弥漫着肃穆和悲痛。
在灵堂中央,一位老人的画像被黄白相间的花朵围绕着。灵堂两侧贴有白底黑字的挽联。对联上,“刘文治”、“长征”、“红军”等大字格外醒目。
很显然,遗照中那位面容慈祥的老人名叫刘文治,是一名参加过大长征的革命红军战士。纪念这位红军战士,走进刘文治的人生,她有哪些精彩传奇的故事?
童养媳变身红军
1912年,枫叶红红的时候,刘文治出生在四川大巴山腹地通江县虹口镇的一个贫苦家庭。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同龄人一样,刘文治生来就带着贫穷的烙印,这也注定了她的童年是在荒凉和贫困中度过的。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刘文治的长大,她的父母为她生下了四个弟弟妹妹,让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贫困。
“寒门子弟早当家”,作为家中的长女,刘文治的童年是黑暗的。那时,自己还小的刘文治就要开始和父母一起干农活,帮忙照顾弟弟妹妹。
每天天还没亮,她就带着月亮和星星出门,为家里的牲畜准备食物;一边照顾哭泣的弟弟妹妹,一边生火做饭。在一个孩子应该无忧无虑的年纪,繁重的农活让她稚嫩的双手早早磨出了一层层老茧。

刘文治用了10年时间“既是姐姐又是妈妈”,却逐渐养成了成熟稳重、独立负责的性格。
在那个封闭的旧社会,人口是家庭的劳动力,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很多孩子,但粮食还是那么少。结果人多了,大家都吃的少了。
成熟懂事的刘文治不忍心看着弟弟妹妹每天挨饿。为了节省家里的粮食,让弟弟妹妹们多吃点,让他们健康成长,她自愿当了别人的管家。童养媳。但在童养媳的日子里,刘文治的生活并没有迎来阳光。

为了生存,她每天奔波于割猪草、倒粪等农活之间,干着不亚于其他农村男人的重活。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刘文治为了爬山干农活,没有裹脚。也因此,我才能在长征路上一路顺风顺水地穿过雪山和草原。
20岁,一个女人如花似锦的美丽年纪,李修文的生活却丝毫没有起色。她还是个捡屎的农村妇女。本以为自己的生活会如此草率,但红军的到来给刘文治带来了一丝自由和解放。
1932年的一天,刘文治正在田里干活,村里突然来了一群士兵。当时的村民还没有见过红军,不知道红军长什么样。此外,他们还受到军阀的欺凌。他们一看到身着军装的人,顿时慌了,像洪水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往山里跑。刘文治也在其中。

据她晚年的回忆:“村里的人都不知道他们是红军,都很害怕,都往附近的山里跑,我也跟着跑。”进村的军队正是刘文治跟随的红四方面军。翻过秦岭和巴山,就到了刘文治所在的地界。面对村民的拒绝,他们并不生气,甚至还经常和村民聊天,帮他们干农活。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村民们渐渐发现,这些农民打扮的士兵并不像那些欺压百姓如狼似虎的军阀粗暴。助人为乐,甚至把村民当亲人对待。
在与红军相处的过程中,刘文治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她被红军战士的善良和信念所感染,逐渐萌生了跟党跟红军战士的思想。

电影《红色娘子军》
1933年的夏天,刘文治瞒着家人,义无反顾地投入了红军的行列。她什么都没带。衣服鞋子,连剪下来的黑色长发都留在了她曾经住过的家里,她一个人去参加聚会,去新的生活。
晚年回忆时,刘文治说:“那时候家里很穷,既然红军来扶贫,我也要加入队伍扶贫。”
带着弟弟上长征
在红军队中,刘文治被分配到女排。而此时的女排只有刘文治在内的三名女性。她们的任务是发挥她们妇女的特长,帮助红四军的男子缝衣补帽。

红四军男同志那么多,区区三个怎么忙?为了扩大女排人数,刘文治几乎每天都向当地群众讲解红军故事,为红军队伍做宣传。
两年之内,在刘文治的积极指导下,数十名女同志加入了红四军女排,红四军女排的队伍从最初的三人扩大到八十人。
在此期间,刘文治还因为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成熟稳重的工作作风成为了红四军女排的排长。

1935年1月,刘文治跟随红军离开了生养她的家乡。
一个月后,陕南硝烟四起。为了中央红军顺利进入四川,刘文治的红四方面军发动了陕南战役。当全国名党部队紧急部署调集部队北上增援战时,红四方面军立即返回川北。
又过了一个月,红四军向嘉陵江以西发起进攻。历时20余天,不仅解放了嘉陵江、涪江一带的许多乡镇,也为大军进入川西北开辟了道路。

随后,红军宣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四军被迫踏上25000里的长征。离开家乡踏上长征的刘文治并不孤单。她和13岁的弟弟刘文学一起离开了家乡。
红军长征不是简单的和平长途跋涉,而是与敌人激战中前进的战略转移。长征途中,红军战士走的不是宽阔平坦的道路,而是崎岖曲折的小道和险峻的山河。
如此艰苦的跋涉,如果让一个13岁的矮小男孩无人看管,他早就倒在山河里了。作为姐姐,刘文治有义务肩负起照顾弟弟的重任。

刘文雪生病倒下时,她亲自照顾。甚至为了保证哥哥不掉队,她一直背着哥哥往前走,直到他的病情好转。
日常行军中,刘文治也对刘文雪照顾有加。当他冻得瑟瑟发抖时,她会为他生火取暖;他饿了,她就拔草生火给他做饭。刘文学后来也提到,多亏姐姐一路悉心照料,他才得以幸免于难,完成了长征。
作为女排排长,面对长征的艰辛,刘文治不仅要照顾弟弟,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战友。
在那座雪山上,一片银白从天而降,温度低得吓人,氧气稀薄到无法呼吸。刘文治找到了那个走投无路的男同志杨民权。他翻过雪山。
黑水河水流湍急,过河时稍不注意,可能会被河水冲走。面对渡河难题,刘文治沉着冷静地命令前面的人拉马尾巴,后面的人拉着前面的人,一个接一个,有条不紊地缓缓前行,坚持女人们一字排开。掉过河。
刘文治,一个不强壮甚至看起来瘦弱的女人,却能在遇难的战友危难之际,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展现出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帮助和组织战友渡过难关。可见她顽强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让人不得不感叹,真是名副其实的“铁娘子”。

带领女排''翻越雪山,穿越草原''
在长征途中,穿越草原可以说是长征途中最艰难的时刻。隐藏在草丛下的沼泽中,犹如一头巨大的食人兽。走路的人只要走错一步,还没来得及开口求救,就会被这头凶残的巨兽彻底吞噬。
红四军的战友们走在险象环生的草原上。他们不仅要紧紧跟在队伍后面以免落伍,还要时刻保持清醒。他们用眼睛在前方的草原上巡逻,以防踏入沼泽而丢掉性命。
雪上加霜的是,白天行军消耗体力巨大,红军的粮食供应也不足。他们只能嚼着苦草勉强充饥。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许多红军战士永远倒在草地上,再也爬不起来,再也没有回家。对于女排来说幸运的是,刘文治和球队在进入草地之前通过了一座盐山。

身为女排排长,深知盐分摄入重要性的刘文治抱着“未雨绸缪”的想法,在背上挖了一大堆盐。
匆匆行进。刘文治虽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战友们,但在后来的行军中,她的细心救了所有女排队员的性命。
草地上极度缺乏食物,战友们只能在随身携带的锅里勉强煮野草和蔬菜充饥。刘文治回忆道:“我还记得那种味道,那种难以形容的味道,不过当时能吃饱就好了!”战友们哪还有继续前行的力气。可她又不敢让大家一个人扛盐。如果有人控制不住量,早早把盐吃完,接下来的旅程就没有力气了。

因此,刘文治自觉地肩负起了分盐的重任。每顿饭,不管吃什么,她都会往战友们的碗里敲几粒盐,给战友们补充体力。没想到,这微不足道的盐分,竟然成为了挽救女排战士生命的大功臣。
除了穿越草原,穿越雪山也是行军战士的噩梦。陡峭的雪山上,氧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气温极低,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
刘文治回忆说:“太冷了,我们用来遮雨雪的油布冻得脆脆的,我不敢叠,一叠就破了。”其中,刘文治一直在极力照顾女排中年纪稍大、实力较弱的战友,其中就有一个叫张雯的小姑娘。

张文比刘文治小7岁。刘文治看到弟弟就会想起弟弟,所以把她当成亲妹妹一样照顾。
但是人可以特别照顾你,环境却不会。在攀登一座名为夹金山的雪山时,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下,本就消瘦的张文突然头晕目眩,软软地倒在雪地上,不省人事。
刘文治见状连忙将她扶了起来,本着不放弃任何一个战友的原则。每次张文跌倒,她都扶着他。

张雯
虽然张雯口口声声说自己没事,但她还能坚持。但刘文治知道,如果让张文一个人走,他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为了保住张文的性命,刘文治把张文所有的行李都卸下来背在了他的背上。随即叫来了管理科长,两人合力将张温抬上了夹金山山顶。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姑娘张雯,正是开国大将洪雪芝的妻子。
对于雪山上的刘文治营救,开国将军夫人一生深情。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张文甚至感激地说:“在夹金山上,没有排长刘文治和管理科长的帮助,我是绝对登不上山顶的。我我一生都深深地感谢他们。爱。”
就这样,女排队员在刘文治的冷静和实践的指导下,万里长征,众志成城,互帮互助,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长征结束,只有两人牺牲。

参与长征的女红军
归于平淡,藏功名,补衣补帽。后来,刘文治遇到了一个改变她人生的人,那个人就是谢元畅。
长征途中,刘文治救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诚实负责的谢元昌。当时,谢元昌是刘文治服装厂的领导。重逢后,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久久相爱,很快走到了一起,但最初吸引他们的是一场争吵。
是刘文治和谢元昌的警卫在给厂里人员安排住宿的时候,同时看中了一间条件更好的茅草屋。刘文治认为,条件较好的茅草屋应该留给女性。因为女同志的生活很不方便,这个茅草屋可以让女同志的生活更加方便。
“反对”刘文治的保安们认为,条件好的小屋应该留给勤奋的领导。互不服气的两人陷入无休止的争吵。

刘文治和谢元昌
这件事后来被善良老实、不做官的谢元昌知道了,训斥了侍卫们,然后把茅草屋分给了女兵。当然,谢元昌的做法为他赢得了“救命恩人”刘文治另眼相看。
在随后的相处过程中,刘文治被谢元昌的朴实、可靠、善良、踏实所吸引;谢元昌被刘文治的口才和大度所吸引。
最重要的是,两人都有着强烈的爱党信念,都坚信党和红军能够拯救人民脱离苦难,给人民带来和平幸福。自然而然,两个有着相同信仰的人走到了一起,并在1937年正式成为了彼此的另一半。
在此后的革命生活中,他们过着甜蜜幸福的生活,但因为革命和工作,他们经常分居。最长的一次是刘文治调到延安工作的三年。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小人物,也是前线勇士们坚强的后盾。他们的奉献,就是为了让一线战士无后顾之忧,拿起枪,勇敢杀敌。同为那个时代的闪亮之星,对革命的分家也无怨无悔。
在他们相识的这段时间里,刘文治先后为谢元昌生下了四个孩子。他们的两个儿子继承了父母强烈的革命信念,解放后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党的军队。
后来,据他们回忆,他们的母亲刘文治是这样教导他们的:“要做一个好军人,打仗不要怕死,不要当逃兵。”重庆四厂成为普通管理员。经历生死后,她养成了好脾气和好心态。女儿谢家喜在接受妈妈采访时提到:
“后来,因为工资是按等级定的,妈妈的实际工资比以前下降了。她没有丝毫的怨言,说她是按照国家的policy,她想定多少就定多少,该降就降大概是她妈妈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长征已经过去,但刘文治的心还在长征。100岁那年,她提出要去延安。在延安的旅途中,她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所到之处所见所闻。延安给她留下了太多回忆,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太多回忆。
完成心愿后,刘文治于2020年9月28日在重庆逝世,享年108岁。回顾刘文治传奇的一生,可谓是“千里万里长征,必有其后”。用枪林弹雨,把红军精神传给子孙后代。”正是因为有了刘文治等英雄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才有了今天的美丽新中国。感谢英雄,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