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章头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耀武

世人皆言黄埔军校一期和四期出的人才最多,而二期和三期基本上没出什么人才。可这也不是绝对的,黄埔三期的王耀武一人的成就就超过了三个黄埔一期生,号称“三李不如一王”。

所谓“三李不如一王”,是指同为山东人的黄埔生中,三个黄埔一期毕业的学生李仙洲、李延年和李玉堂在国民党中的军事地位合起来都不如一个三期毕业的王耀武。那么,王耀武究竟有何本事,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

在黄埔系将领中,王耀武绝对是后起之秀。令他声名鹊起的一次战斗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宜黄之战。

宜黄之战是发生在第四次反围剿时期的一次战斗。本来,面对红一军团的围攻,连蒋介石都罕见地主动暗示驻守在宜黄的32旅旅长黄埔一期生柏天民可以在力所不及的时候放弃宜黄。可就在柏天民准备放弃宜黄的时候,却被时任32旅团长的王耀武制止了。

王耀武的理由是,通过研究,他发现了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的作战特点,那就是林彪非常善于打巧仗,战术运用非常灵活,而对付这种战术最有效的战法就是打“呆”仗。不管你如何灵活,我就是待着不动,不受你的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想要逃跑,那势必会落入里林彪设下的那些防不胜防的陷阱里面。而如果不动,利用坚固的城防工事和充足的武器弹药,以红军此时的实力要想攻下宜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攻下了,那也是损失惨重,这对于人员和物资都不充足的红军而言是一种非常不划算的打法。

因此,王耀武建议柏天民,坚守宜黄,等待援兵。

果然,红一军团见32旅未按照设想逃跑就发起了对宜黄的进攻,可由于宜黄城防坚固,武器充足,红军又缺乏攻城的重武器,因此在围攻宜黄24天后,红一军团主动撤围。

此役,王耀武一战成名,并获得了已经负伤的旅长柏天民的大力推荐,要其继任旅长。

可是,蒋介石却没有同意,而是任命王耀武为补充第一旅旅长,授少将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与王耀武

蒋介石不同意王耀武继任32旅旅长并不是不信任王耀武。

恰恰相反,蒋介石对王耀武极其满意。因为此时,虽然有个别的黄埔一、二期学生担任师、旅长,但大批的黄埔一、二期学生还在营、团长的位置上徘徊,贸然提拔资历甚浅的王耀武担任主力旅的旅长,势必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服。因此说,把王耀武任命为补充旅的旅长是蒋介石对王耀武的保护。

王耀武也不负所望,在参与对红军的“围剿”中也为蒋介石大出其力。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中央红军为了减轻国民党军队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主动派出方志敏等率领红七军团、红十军团北上开创新的根据地。

王耀武率领补充一旅本来是没有资格作为独立作战的一支部队的。

按照当时的作战惯例,补充旅是要依附在某支野战师之下,起到随时补充野战部队作用的配属部队。可是,由于蒋介石的特殊关照,负责调动部队的何应钦一反常理,却给了王耀武补充第一旅独立作战的机会。

王耀武也算是不负所望,在参与围追堵截方志敏部的战斗中,亲赴前线督战,直接造成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牺牲,红二十一师师长胡天陶被俘。

此役过后,补充第一旅被升格为51师,成为了正规的野战师团,王耀武也因“有功”,被蒋介石提拔为第51师师长。

说起这件事,还真的有些“宿命”的成分在内。在王耀武围追堵截红十军团的过程中,有一小股红军杀出了重围,日后的开国大将粟裕就在其中。

13年后,就着这支当年突出重围的红军小部队的领导人粟裕指挥部队在孟良崮全歼了包括51师在内的整编74师,也算是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

可以这么说,在这个时期,王耀武的手上沾满了红军将士们的鲜血,他的每次升迁都是罪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为了打破日军企图击破华北守军,沿平汉路南下占据武汉,分割国民党军队的计划,国民党方面在淞沪地区主动挑起战事,向驻守在淞沪地区的日军海军陆战队发起进攻。可由于汉奸的告密,日军事先已经知晓了国民党军的作战计划,因此,前敌总指挥张治中将军未能一鼓将日军歼灭,反而陷入了痛苦的拉锯战中。

鉴于此,国民党方面不断向淞沪地区增兵,王耀武也率第51师参战,并被编入了由俞济时担任军长的74军。

在淞沪会战和随后的南京保卫战中,王耀武率领51师英勇奋战,与敌以极大杀伤,但自身损失也极大。尤其是南京保卫战后期,王耀武也几乎未能从南京逃离,还是依靠着一位排长用绑腿把他缒下了南京城墙才得以逃离。

1938年,王耀武率部参加了兰封会战,万家岭会战等战役,作战有功,升任74军副军长。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74军军长,随即被调往第九战区,参加了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

1941年的上高会战是王耀武军事生涯的第一个高峰,这直接影响到了74军成为国民党四个攻击军之一。

1941年初,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全国范围选出四个军级部队,作为各战区的直属预备队,由军委会直辖,不担任固定的守备任务,即所谓的攻击军。一旦成为攻击军,军队的编制和武器装备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抗战以来,苏联也为国民政府提供了若干武器装备,但数量不多。要想完全有效地把这批武器装备用在实处,就必须集中使用。因此,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才做出在全军挑选四个攻击军的方案来。

但要成为攻击军,有两个条件必须要具备,一是必须是嫡系部队;二是必须战功卓著。消息一出,只要是稍有功绩的部队都参与进来,杂牌部队虽然也有一些战功卓著的部队,但是限于不是嫡系,也只能是想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四个攻击军的名额分配,国民政府以长江为分界线,江南和江北部队各占两个。江北的攻击军名额早已确定,那就是蒋介石起家的第一军和第二军。

其实,要论功绩,第一军和第二军还是要差一些,尤其是第一军。虽然在抗战初期有过功绩,但是在抗战战略相持阶段,它们都躲在西北负责监视延安,根本就没有在抗日战场上出现过。只不过因为它们属于嫡系中的嫡系,不能不给它们就是了。

长江以南的部队也确定了一个,那就是第五军。第五军是国民党军队中唯一一支配有机械化装甲部队的精锐之师,不仅战力强大,在抗日战场上也立有殊勋,选它为攻击军,其他部队也没有二话。如此一来,江南部队就剩下最后一个攻击军的名额了。

竞争最后一个攻击军名额的强有力竞争者有两个,一个是陈诚系的第18军,另一个就是带有何应钦系浓厚色彩的74军,二者在各个方面都不相上下。可就在此时,正在上高先前线作战的74军传来好消息,74军在上高战役中重创日军第33、34师团,击毙日军1.5万余人。

在竞争成为攻击军的紧要关头,74军获得如此大的战绩,自然加分不少。由此,74军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这最后一个攻击军的名额落入74军之手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1943年4月,王耀武升任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1944年2月,又升任24集团军总司令,其在军内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很多黄埔一期生。

1944年12月,王耀武迎来了其军旅生涯的第二个高峰。

1944年,抗战已经接近尾声,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战略大反攻,国民党方面在昆明成立了陆军总司令部,由何应钦出任总司令,下辖四个方面军,分别由卢汉、张发奎、汤恩伯和王耀武出任司令官。

这次任命的四位司令官中,卢汉、张发奎、汤恩伯都是老资格的国军上将,都担任过战区司令长官的职务,也都指挥过几个以上的集团军。而王耀武仅是黄埔三期毕业,虽然战功赫赫,但从资历来看,绝对是后进。

为了使军衔和职务相匹配,蒋介石决定授予王耀武上将军衔,这就更加突出了蒋介石对王耀武的重视。

王耀武得知要被任命为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的消息后,倒也没有特别在意,可在得知他要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时候,不仅没有欣喜,反而很紧张,在他看来,蒋介石此举无疑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时期,黄埔系将领们,尤其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虽然有很多人都成为了集团军总司令,但是军衔都是中将。此次蒋介石任命自己为第四方面军总司令,在职务上已经超过了集团军总司令,已经惹得很多黄埔一期生眼红,如果再在军衔上超过黄埔一、二期的学长们,那势必会遭到学长们的妒忌。杜聿明和关麟征等人还好说,但胡宗南必定要给自己颜色看。胡宗南一直以来把自己视为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人,连他都没有获得上将军衔,一个黄埔三期生就敢骑在自己头上?

鉴于此,王耀武向蒋氏提出,自己可以担任第四方面军总司令,但是上将军衔自己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潜台词就是自己不是不想要,而是不敢要!

好在蒋氏也比较体谅王耀武,毕竟他也知道自己这些学生都是一些什么货色,因此就收回了成命。

1945年4月,王耀武指挥了湘西雪峰山战役,此役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转折点,一是日中军队双方的战力发生了逆转,中国军队与日军的战力比由抗战初期3:1变成了1:3;二是此役过后,中国军队正式由战略相持阶段转变为战略反攻。王耀武也因为此役的胜利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当时他年仅40岁。

王耀武在国民党中之所以官运亨通,地位超过了大多数的黄埔一期生,固然有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蒋氏卖命、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效力的因素在内,另外一个因素是他本人也比较擅长公关,不仅上司们打点的面面俱到,部下有求于他的时候也毫不怠慢,甚至连高官们的门房他都毫不忽视,这就让他在国民党上下层赢得了极高的口碑。因此,在他升迁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受到阻力,处处都有人给他说好话,这也应该算是王耀武的一种特殊本领和处事方式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文章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