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给大家上个灯谜:

一心想拍彩色照,黑黑眼圈是国宝。

我猜学龄前的小盆友都能猜得出来:大熊猫!

每个中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宝是熊猫。它们憨态可掬、圆滚滚的样子,让人忍不住大呼“好萌啊!”

说到熊猫里的明星,估计每个“熊猫迷”都如数家珍:顶流女明星花花、“西直门三太子”萌兰、远在韩国的“财阀千金”福宝、旅俄大熊猫如意……它们性格不一、各有各的可爱,常爸好多朋友都说,一刷就停不下来了:

明星成员

因为个子娇小、性格温顺,备受网友喜爱的女明星花花

擅长爬树、越狱、仰卧起坐、养鸟的“西直门三太子”萌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国生活的大熊猫福宝

战斗力爆表的旅俄战神“如意”

当然,还有牵动亿万国人之心的丫丫,这周我们也终于等到了来自官方的好消息:“中方已做好迎接丫丫回国的各项准备工作,在许可证发放后,将以最快速度将大熊猫丫丫平安运送回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这段时间大熊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举国关注,比如这些关于国宝的基础知识,常爸竟然也是在40多岁“高龄”时才知道的:

  • 世界上所有的大熊猫都是咱们国家的财产。
  • 幼崽时期的熊猫会吃成年熊猫的粪便。
  • 熊猫每天可以拉便便40次。
  • 雌性大熊猫一年之中只有3天发情期。
  • 大熊猫一生中有55%的时间都是在吃吃吃竹子。
  • 熊猫其实是咬合力最高的肉食性动物之一,被古人称为“食铁兽”。
  • 大熊猫的便便没有臭味,反而有竹叶的清香,富含植物纤维,可以用来造纸。

真的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动物,是不是!我同事都说,大熊猫这种直肠子动物向我们证明了,吃素和拉得多并不减肥!

我们都知道,大熊猫之所以珍贵,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数量稀少、繁殖不易。截至目前,根据新闻报道,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673只,这数字看似不多是吧,但你知道么,跟十年前相比,增长已经近一倍了!而野生种群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为此真的要感谢太多大熊猫守护者的不懈努力了。

1978年9月8日,世界上第一只人工授精的大熊猫“元晶”出生,让我们看到了解决大熊猫繁殖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曙光,当年这一研究成果还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今天这些萌萌的国宝们都是怎么降生的,它们的远房亲戚和同类兄弟姐妹都有怎样错综复杂的联系,家族是如何一点一点扩大的?关于大熊猫,我们其实有太多的不了解,所以常爸今天推荐两个关于熊猫的纪录片,特别适合好奇大宝宝小宝宝们一起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给大熊猫人工授精,争议与效率并存

大熊猫被称之为“活化石”,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几百万年。野外大熊猫平均寿命在20岁左右,圈养大熊猫最长寿的是38岁离世的大熊猫佳佳。5岁以前是大熊猫的少年期,5岁到18岁是壮年期,18岁以后就进入老年期了。

繁育率低,一直是圈养大熊猫的难题。

有新闻报道称,1937年到1990年间,人工饲养大熊猫已经超过了200只,但只有11只雄性有求偶交配能力,不到30%雌性有产仔能力,而好不容易出生的幼崽只有三分之一能顺利长大。

为了快速提升大熊猫的数量,国家、政府、动物学家想尽了办法。纪录片拍摄的地点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全球领先的大熊猫繁育中心之一。截至纪录片拍摄时,这里已经繁育出136只大熊猫。

每年的春季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也是工作人员最忙的时候。

首先他们会把壮年期的雌性大熊猫带入观察室做尿液检查,密切观察是否有大熊猫进入发情期。因为大熊猫一年仅发情72个小时,雌性大熊猫只有12到24个小时的交配期。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交配行为,雌性大熊猫才有受孕的可能性。

雄性大熊猫则有其他任务,那就是锻炼身体,为交配做准备,因为它们的活动量太小了,身体太差可能连交配动作都完不成。

尽管饲养员很努力,但绝大部分圈养大熊猫都没有成功地繁殖出后代,而且它们的繁殖欲望很低。为此,专家们想了各种招,比如给熊猫做性教育、打催情剂,其中最有用的是观摩野生大熊猫交配(不过圈养大熊猫这种学习机会并不多)。

一只雌性大熊猫出现发情现象后,工作人员会找另一只合适的雄性大熊猫与之交配。与之相比,野外的大熊猫都是自由恋爱,必须看对眼了才会发生交配行为。

所以,有了“媒妁之言”的大熊猫就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看对眼了但不知道如何交配,一种是不来电压根不理睬对方。

平平和雅霜就属于前者,两次尝试两次失败。

如果错过这次交配期就必须要再等一年,专家们决定出手。他们给平平注射了镇定剂,并收集了它的精子。

随后工作人员会立即检查精子质量,确认是健康的话就会放开平平。

接着,他们再来麻醉雅霜,进行人工授精。

为了提升受孕成功率,他们常常会用不同雄性的精子为雌性进行人工授精。

整个过程只要五分钟,雅霜清醒后会照常进食、活动,直到生产前,研究人员才能确认是否受孕成功。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同系繁殖

圈养大熊猫中有60%是四只雌性大熊猫的后代。为了尽可能减少近亲繁殖,他们建立了一个大熊猫精子储存室。

大熊猫幼崽出生后,工作人员会辅助抚养幼崽,定期检查身体、喂奶等,这样能极大地提高生存率。

在基地的共同努力之下,大熊猫的数量快速增长,而且还有多只大熊猫作为国宝被送出国门,遍布全球。

尽管人工繁殖的效果有目共睹,但另外一些动物专家想用更自然的方式帮助恢复熊猫种群。

保护栖息地,就是对熊猫最好的爱

央视纪录片《熊猫列传》完整记述了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动物学家潘文石教授为保护熊猫所做的努力。

与提倡人工授精、圈养大熊猫的专家所不同,潘教授从始至终都坚持认为,熊猫就应该在野外生活。而且他用实地考察的数据和研究回答了几个问题:

1

竹子开花,是不是熊猫濒危的原因?

2

大熊猫是不是繁殖欲低、无法照顾幼崽?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圈养大熊猫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契机源于两次竹子开花。

第一次是1976年冬春期间,甘肃和四川多地发现大熊猫尸体,人们认为是华桔竹大面积开花造成的。

第二次是在19世纪80年代初,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竹子开花后就会死亡,这是正常的生命周期,根据种类不同开花周期从几十年到上百年不等。

有人认为竹子开花会造成熊猫食物短缺,要立即展开“大规模救灾工作”。

但,真的是这样吗?

潘文石教授在卧龙待了两年半,分析大熊猫粪便成分,搞清楚了两件事:一是卧龙有多少种竹子,二是熊猫是怎样利用竹子的。

他发现,当一种竹子开花时,大熊猫就会吃另一种竹子作为替代。比如冷箭竹开花了,它们就会吃华桔竹(也叫拐棍竹)。而且大熊猫所食用的竹子只占这种竹子总量的2%,消耗量很少。这意味着某种竹子开花压根就不会让熊猫饿肚子,熊猫大量死亡真正的原因是人类不断侵袭和毁坏熊猫栖息地造成的。

但是当时社会上“竹子开花熊猫挨饿”的说法影响太大了。1984年,上面下令建立13个大型饲养场,野生熊猫被抓起来关在房间里。

在潘教授看来,这种做法就是“靠想象”来保护熊猫。

因为圈养大熊猫交配难、生育难,因此熊猫被冠上了“低欲”“不会带娃”的标签。可潘教授却发现,在野外环境下,熊猫的受孕率很高,幼崽成活率也很高。

他们找到的第一个观察对象,是被誉为“英雄母亲”的娇娇。在观察期,娇娇先后产下6个孩子。她的儿子虎子,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只一出生就被跟踪观察的野生大熊猫。

娇娇是带娃能手,找安全舒适的窝、喂奶、陪玩、躲避危险样样都很拿手。孩子长大点后,她还会带娃出门探索,教给孩子必要的生存技巧。

等娃再大点,她还会趁虎子睡觉的时候离开洞穴觅食,而且外出时间一次比一次长。很明显,她这是在锻炼虎子的生存能力。

虎子两岁时,娇娇做出了一个决定:赶走虎子,自己重新恋爱。

她在树上留下分泌物传递发情的消息,也会用叫声呼唤公熊猫,很快就有3只公熊猫被吸引了过来。

在妈妈谈恋爱的时候虎子在一旁观看,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娇娇再度怀孕,她把全部心思放在孕育新生命上,虎子则开始独自生活。

圈养大熊猫中近亲繁殖的问题,在野外也被轻松解决了。

潘教授发现,娇娇的女儿满2岁后就主动跑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生活,这样就避免了近亲繁殖。

在采访中,潘教授说:

“熊猫要在野地里生,野地里长,在那里经风雨见世面,在那里追求爱情,在那里生,在那里死,这才是真正的生命。”

他还说:

“熊猫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演化,并不是为了在动物园取悦人类。”

前几天,小小常问了我一个问题:“珍稀的、可爱的动物那么多,为什么熊猫能成为国宝呢?”

我愣了一下,好像还真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就查了一下,有个理由让我印象深刻:

熊猫黑白分明的样子,与中华万物阴阳相合的自然理念相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许几千年前的古人,已经告诉我们怎么做才是对熊猫最好的。

按照计划,4月底,丫丫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据说丫丫回来后会入住北京动物园,已经有不少人提前去探访丫丫的新家了。你会去动物园看望丫丫吗?你会怎么和孩子来介绍丫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