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图:工体比赛日的地铁站。

1

比赛日当天早上圈内朋友闪送了我两张票,我自是用不着,因我有采访证,但我欣然接受,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体育场——工人体育场重修后第一场比赛开幕的票,既值钱也值人情。

体育媒体圈的朋友大多用不着我赠票。我在北京也没有家人、亲戚,于是问圈外朋友要不要票。我认为去见证北京周末最大的群体文化活动多少是一种诱惑。我先后问了一个广告制片,一个大厂公关,一个在医院的朋友,一个日常做时政新闻的同行,要不要去工体看球?我有票。他们先后告诉我不去了,基本不带犹豫。

老实讲我有点灰心。圈内大事,好像是圈外小事。

当然,这四个朋友都不是北京人,都是大学时期或毕业后才来的。对他们而言工体大概就是个平平无奇的体育场,中超就更是一个只闻其名不知其内容的联赛。

不过,北京国安当然是个绝对意义上的大圈子。把区间放大到过往30年的话,国安主场有国内最高的场均票房,我想这不用怀疑。北京国安球迷号称有200万比,巴塞罗那整个城市的人口多,这意味着北京有1/10的常住人口是国安球迷。

也确实像有。

我估计这200万大部分都是土著。我一位实习生也去工体看球了,朋友圈的文案是短短两个字“回家”。他就是北京长大的孩子。

北京今年很堵,可以判断比赛日傍晚的工体会超级超级堵,能堵出仪式感来。好像没什么朋友开车去工体,基本是绿色通行。

我的票竟然没能送出去,大概还是因为朋友圈太窄,我肯定不能费劲把所有朋友都问一遍。约了同去看球的朋友在工体附近吃晚饭,我坐地铁到东十四条站,一出站,一堆黄牛围上来,我就把票卖了。这可是朝阳区,你不知道街头哪位群众是谁的眼线,所以我迅速以票面价的两倍价格把票处理给了黄牛。

我要是耐心一点估计能三倍?我确信国安有200万球迷是真的。

2

下午四点多,工体周围已经巨堵。有几个约饭的朋友是打车来的,所以迟到,让我给他们顺路在附近的M记打包几个汉堡去球场。我潦草吃完饭往工体北路走。突然看到了绿色的人流。还真有点恍惚,以前来工体客场的时候就是这情景,发现今日好似昨日。

我在人群里走到工体北路的M记。有预料到人多,但没想到有这么多。大堂里挤满了排队等叫号的人,温度过于高了。我在APP上下了单,等拿,我前面大概有90多到100个号吧,至少。我等了30多分钟,久得旁边的妹子无聊得找我聊起天来,说是不是附近有球赛啊,大概是明知故问。我听到柜台前马不停蹄负责递餐的大姐说“我真没见过这架势”。

麦当劳外有个片段印象很深,应该是当日最深。室内实在憋得慌,我走到马路边透口气,抽根烟。我看到一位大哥和一位大姐在我面前相会了,他俩都穿着国安外套,大哥大姐看着对方,慢慢迎上去,大哥对大姐说,“今天还真有点以前那感觉了”,大姐腼腆一笑,挽着大哥的胳膊,然后一起往东走了。

大哥应该接近50,大姐看似40出头。我当时想,这俩不像夫妻,是夫妻大概会一起从家里出发,否则不应该各自穿了国安外套约在这个地点相会,而且相见的时候还有点不好意思,大姐略微笑红了脸。两人那种自然又不自然的神态,更像是各自从家里出发的情人来工体的人潮人海中约会了。

这一刻我的感觉是,北京国安真是一家伟大的俱乐部,深入了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生活,牛逼。

3

球迷鱼贯而入,伟大的工人体育场重现往日喧嚣。广播说的是46818人。走上4楼看台球场全景铺入眼眶的瞬间,是觉得享受的。我不是没去过诺坎普和圣西罗,但工体真的很棒。

梅州客家俱乐部总经理曹阳、主教练米兰、队长史亮都说,能在工体几万观众面前踢揭幕战是他们的荣幸。

赛前一天中午在昆仑饭店见到曹阳,曹阳感慨:“我退役之后当教练以来,带队打的都是低级别联赛和全运会,去年第一次打中超是赛会制现场没太多球迷。我也是第一次带队在这种场面下踢比赛,我也很兴奋,也会很紧张。也确实觉得光荣。”

我怀疑曹阳夸张了一点点。比赛90分钟里没看到梅州队上上下下有多紧张,稳稳在工体拿到一个平局。大概还是这支国安水平有点低,所以国安更紧张。

现场两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开幕式上16家中超球队的队徽旗帜入场时没有广州的球队了,去年还有两个。工体历史最高联赛上座率是2018年国安主场对恒大时创造的,56211人。2011年到2019年间国安对恒大,工体现场的窒息感很难忘。

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对手了。

也没有什么稀奇的,国安是中国足球的稀有物种,脆弱是中国足球的常态。中国职业联赛历史最高上座记录是在南京奥体创造的65769,2012年江苏舜天主场对广州恒大的争冠一战。但现在江苏队和广州队都是沉舟了。

第二个镜头是球迷组织「绿色狂飙」和「御林军」在看台上遥相呼应喊口号,这是工体固有的仪式。绿色狂飙喊”这是哪儿”,御林军喊”北京”。绿色狂飙喊”我们的球队是”,御林军喊”国安”。绿色狂飙喊”我们要与他一起”,御林军喊”战斗”。这遥相呼应的一幕跟那对中年情人相会时一样可爱。

不过略遗憾的是,坐在最高层看台上,我期待的全场热血沸腾的震撼感倒没有出现。

以前每次在工体看球时会想,看台离草皮还是远了点。现在是专业球场了,又难免跟记忆里的工体氛围做比较。这是很个人很直观的感受:视觉上,老工体,如若同样坐47000人,远望对面看台或两侧看台,会有黑压压一片的紧致感和压迫感;新工体,可能因看台分几层,除了北看台,另外三面看台都没那么乌泱乌泱。音效上,昨晚的收音聚拢效果没有过往记忆中那么震撼。

这晚更具冲击力的是硬件本身。

可能因为北京球迷被三年疫情耽误了,没来得及找回那种东西。人久不聚集,人在人群里也变腼腆了?或者这是新工体揭幕战,看热闹人更多?或因球票太贵,底层铁粉来得得少了?这都是我的揣测。

坐在不同区域,听觉感受或有区别。我特意问了几个人,坐在一层看台的朋友说“还是很震撼的”。在内场拍照片的同行说“声势依然浩大,但聚音效果不如老工体,几个球迷组织都聚集到北看台了,可能还没有那么有默契”。踢比赛的梅州队的球员说“我觉得还好啊。听到的骂声还是那么清楚”。

以我所见,老工体更原始、更群氓、更大院儿(北京的朋友纠正说更偏南城市民文化)。新工体更现代、更文明、更摩天大楼,但还缺了点荷尔蒙和盐。以往那种全场共振的磁场还得花一些比赛来酝酿。这倒也是迟早的事。

好像中国还没有哪家俱乐部跟球场的关系有国安跟工体这么紧密。申花换了老板都抛弃虹口了。

4

中超重回正轨,这件事让我有一些盼头。

我担心这可能是本赛季工体上座率最高的一场,因为这支球队看起来有点弱。但轮不到我担心这个,国安已经30年了,不能奢望每场球都有5万人,3万人也不错。国安毕竟有姑且可信的200万球迷打底,包含三代人,已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基因。

我又多想了一个问题,前些年新迁入北京生活的外地人,其子女一代是不是也会开始看国安并把工体当成家?前提是年轻人还看中国足球。

这一点我不是特别有信心,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我更不确定武汉年轻人看不看三镇足球,成都年轻人看不看蓉城足球,郑州年轻人看不看河南足球。反正广州年轻人未来几年无球可看,除非梅州队搬到广州。

工体人群散去时,打车是打不到的,得往外走一段再打。老经验还管用。所以提前两分钟离场去扫辆自行车很有必要。

平局不是国安球迷期待的结果,但平局也是一种结果。我想起了国安名宿沈祥福在广州队主教练任上的一句饱含哲理的废话级名言:“胜负平都有可能,胜负平都能接受。”我估计那对中年情人也应该各回各家了。当然这也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