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是个神秘而恐怖的地方,一门之隔,像隔着两个世界。门外是担心焦虑的家属,门内是与凶险病魔作斗争的患者,看似凝重而冰冷,事实却并非如此。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重症医学的发展和完善,除了提升救治能力,在医院“双提升”的带动下,科室致力于加强危重症患者的人文关怀,重视患者人权和人格,尤其着重精神和心理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患者遭遇严重车祸

ICU守护生命之光

罗女士因骑电动车与小车相撞被卷进车底,导致全身多处受伤,伤势严重,命悬一线,专家团队先后召开会诊,立即手术治疗进行接力抢救后,才终于将罗女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虽然手术完成,但罗女士仍未脱离生命危险,术后被转入ICU进行密切监护,患者感到担心的同时家属也深陷焦虑。ICU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耐心开导以及鼓励,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信心。随后,专家团队为患者进行多个手术治疗,治疗过程中,ICU医护团队反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让患者及家属及时了解病情进展情况。

经过ICU团队以及专科团队不懈的努力,罗女士病情逐渐稳定,停呼吸机拨出气管后吸氧下呼吸平顺,拔除气管插管后的罗女士,对于“大通铺”情况表示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经科室主任、护长的反复探讨及科室组织讨论,利用现有ICU病房特点,将其转到单间病房继续监护治疗,避免亮光和噪音对其病情影响,目前病情稳定已转普通病房治疗。期间在三八妇女节,ICU还为罗女士献上一束花,如此关心关爱让罗女士备受感动。住院期间,患者爱人以及患者母亲,兄弟姐妹,多次对icu医护团队表达感激之情,并赠送一封感谢信给ICU医护团队,“感谢ICU全体医护人员的照顾,好多感人的事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从早到晚,无时无刻随叫随到,没有不耐烦,没有怨言,最后还关心地询问我是否需要其他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用心服务,用爱沟通

做温暖的寮医人

  • 三级医患沟通机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结合医院“双提升”工作,icu根据病人的特点制定三级医患沟通机制。患者从入院后由值班医生、护士(或者管床医生、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让患者及家属均感受到ICU的关爱,及时向家属及患者解释病情进展情况,如存在和患者家属沟通存在问题,上级医师或者科主任及时跟进沟通,遇到病情复杂或者预后不佳等情况,科主任及时和患方沟通,ICU尽职尽责地救治以及精心照护,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ICU里的“语言”,无声胜有声

谁说ICU冷冰冰?其实这里也很温暖。因ICU患者病情严重,插管期间患者暂时无法与医护人员进行语言交流,于是科室组织医护理人员进行关于“非语言性有效沟通”学习和培训,制定了图画语并选购书写板,通过临床运用,跨越交流障碍,与患者“心有灵犀一点通”,运用目光、手势、触摸、面部表情让患者放松下来,同时结合非语言沟通卡和书写板来了解患者“饿了”“渴了”等基本需求,即使患者不说话,我们也懂患者的需求。看似小小的举措,充分了icu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爱,无言的交流打开了彼此的心扉,消除患者恐惧不安的心理,确立医护患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营造出良好的治疗氛围,增强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重症治疗及探视新模式

患者受益点赞表扬

对于ICU患者,大部分情况都是病重、昏迷状态,但仍然有不少患者属于清醒状态,这部分患者对于一直照明的“大通铺”的模式病房内白天黑夜、仪器警报声以及医护人员交谈的声音......这些亮光和噪音已然成为了后期治疗的重要障碍,对此,病房中的罗女士也深受困扰,鉴于此种情况,ICU 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利用现有条件,尝试将这部分患者转出“大通铺”到单间病房。

转出后大大减少亮光和噪音的影响,罗女士得到良好的睡眠和消除恐惧不安的情绪,避免这些不良刺激,还防止稳定的患者与其他患者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可能,加快疾病的转归和治愈。同时罗女士转入单间之后便于家属探视、保护隐私,家属探视会起到重要的安慰和极大的鼓舞作用,单间病房不仅给患者和家属提供一个私密的交流环境并保护隐私,还降低探视人员对其他患者的感染风险。经过上述探索及实践,科室已形成初步重症治疗及探视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得到患者及家属肯定,期间收到多面锦旗和感谢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命的陨落与升起往往就在一瞬间,争分夺秒下挽救一条生命,更是挽救一个家庭的爱与希望。ICU团队继续勇担使命,视病人生命高于一切,不断提升科室内涵建设,强化医疗护理质量,结合医院"打造东莞市最好服务医院"的愿景把精湛的医疗技术、良好的护理服务化作一束束温暖的光,照耀在危重患者心上,点亮他们生命的希望,“做有温度的寮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