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津的家长会冲上了热搜。

怎么说呢,最近无论是大学生的家长,还是中小学生的家长,其实心情都不怎么好。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工作,心理压力巨大,中小学生面对小升初和中考分流,高考冲刺,成绩内卷,心理压力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人在烧香,小学生在盘串儿,中间只剩下背着房贷和车贷的中年人,看着一屋子的老老小小,再累也不敢躺平,毕竟中年人面对的,除了养家压力,还有未来延迟退休的可能,说什么也不能倒下,没有资格躺平。

哪怕心中有很多种情绪,但很多事情,只要一涉及到系统性问题,那就基本注定短期内无解。

心态乐观一点的话,只能自我劝解:我们一生中,总会遇到几件大事,波澜壮阔,承前启后。

现实都已经这样了,能怎么办?适应变化呗。

现在每年毕业1000多万年轻人,就业问题始终是最为困难的事。

不仅年轻人想不通,很多家长也是想不通的,孩子从上小学开始,跟军备竞赛一样寒窗苦读16年,大学毕业之后,却遇到了几十年来最大的一波学历贬值潮,他们自嘲为“博士遍地走,硕士不如狗”。硕士博士如果都如此,那更别提本科生了,最终不得不选择考研来延长求学的时间,可这对于父母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压力,更何况硕士能不能如期毕业?毕业后就业情况是否就真的能够改善?

70年代,高中毕业生就可以走遍天下,80,90年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2000年初的时候,硕士博士含金量极高,而如今,不得不承认,学历的确是在大幅贬值。

中国目前这种大规模学历贬值的情况,美国也曾经历过。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曾在1979年写过一本书《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也被译为《文凭社会》,深度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了文凭异化的过程,解释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

这本出版于1979年的书,在2018年被引进中国并出版,可以说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社会等层面来说,仍然一点也不过时,甚至正是完全应合了当下的情况。

柯林斯写这本书时,当时的70年代的美国社会背景是:在校大学生有500多万,在校的高中生有1500多万,所以柯林斯在书中毫不客气地指出:教育扩张的主要功能是抵抗生产过剩和工作不足带来的经济危机,因此对资本主义社会有利。

换句话说,大学扩张教育就是就业压力和经济危机的缓冲带。

教育系统的扩张实质上有助于社会在科技升级带来的失业危机面前免于崩溃。政府在教育上的庞大开支拉动了内需,众多适龄劳动力的求学缓解了就业压力。

柯林斯还提出了一个看法,学历可以看作是一种资产,所以它有时升值,有时贬值。

如果从纯粹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除了少数专业性极强的专业,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技能十分有限,许多毕业生的专业更是与最后的工作毫不相关;哪怕专业对口,也经常需要经过额外的培训才能上岗。

对大部分工作来说,要想胜任它们根本不需要在大学里四年之久,更不必提攻读硕士和博士了。事实上,校园时光中很大一部分被社团活动、打工和恋爱占据,而这些与学习并不直接相关的活动已经被建构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习成绩与未来的事业成就关联度也很低,往往只是在申请更高的学位时才有意义。文凭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空洞的符号,它除了能够反映持有者在学校里度过了特定时间之外,并不能真正反映个体的能力。

那为什么在过去很多年里,985,211的毕业生仍然会有光明的前途和不错的收入呢?

因为那个时候一是毕业人数没有那么多,二是经济增长速度快。

柯林斯认为,劳动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劳动,比如种地、制造业工人;另一种则是政治劳动,比如投行咨询、或是一般大企业的管理层——前者生产财富,我们经常将之称之为实业;后者分配财富,一般不直接创作价值。

政治劳动因为主管分配,所以其实越来越趋向于“闲职”(sinecure sector);而随着体力劳动被机械化生产所代替,劳动市场上的“闲职”也越来越多。文凭则是帮助雇主区分“政治劳动者”与“生产劳动者”的重要手段。

那么,为何要用文凭来区分两者呢?作者通过对医生、律师和建筑师这三类工作的历史社会学考察,发现文凭所代表的往往不是生产型的技能,而是政治型的“文化通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大趋势上看,任何时代凡是取得较高文凭的人,大多数具有较好的家庭背景、较为强烈的受教育欲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足以支撑脱产教育的经济条件。

这些人的属性,完全符合“闲职”的要求。就这样,文凭帮助雇主在雇佣“闲职”人员时进行区分。

比如,投行的工作并非要求雇员精通经济学或金融——顶级投行往往更倾向于家世良好、名校毕业的学生,因为这意味着学生(及其父母)较广的关系网,也有利于企业对外的整体形象——这些内容,招聘者往往很难直接问出口,或是提问的时间成本太高;而一张文凭往往就能解答所有此类问题。

既然大学不能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那为什么家长们还是不愿意让孩子们高中毕业就去上职业技术学校呢?

柯林斯认为当时美国职业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职业高中被视为收容爱惹麻烦的年轻人的地方;把他们送到这里来,只是为了从正常学校里除名而已。

比起技术学院里臭名昭著的黑帮式暴力(通常带有种族意味),普通高中里师生之间的矛盾被认为是很温和的。就算职业学校的学生碰巧学到了有用的技能,他们曾上过职业高中的经历也可能会被敏锐的雇主视为品行不端的信号。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真的是和此书有相见恨晚之意啊。

虽然说的是美国70年代的教育问题,可这不正是我国目前教育的所面临的问题吗?

我国长达十几年的大学扩招,在经济高速增长时还能够维持,但经济增长一旦放缓,就业压力就大了。

当有一天学生群体规模巨大,而经济分配并没有兑现相对公平的承诺,人们就不得不面对文凭的贬值,会重新做出选择。

也许,到了对名校和大学教育袪魅的时候了。

如果大学教育并不能提高孩子未来的职业能力,毕业即失业,我们还有必要逼得孩子牺牲童年、睡眠和健康去冲所谓的985和211吗?

只要身心健康,能自立,有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收入,就挺好。

除了学习成绩之外,找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作为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也许更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