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位于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附近的粮油店主王战胜经常遇到医院病患家属借火煮饭的情况,于是萌生了打造一家共享厨房的念头,后与抗癌患者家属张广兵和魏兴江三人合伙办起了一家抗癌共享厨房,这里为病患家属提供5元一次的做饭服务,厨房免费提供灶台、水电、粮油等。

九年来这家共享厨房共服务了数十万病患家属,但是就在4月10日,郑州“抗癌厨房”合伙人因为经营困难贴出告别信。信中写道:“广大的病属朋友:郑州抗癌厨房坚持九年,现今经营困难,很有可能坚持不下去了。给大家说声对不起,因为经营九年了非常不舍,谁会愿意舍弃呢?非常迫不得已。因为我们每天消耗巨大,已无以为继。”此告别信一出即在网上引起热议,许多单位和全国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以期“抗癌厨房”坚持经营下去。

三位创始人的多年爱心坚持和全国爱心人士的善举着实让人感动,但是总感觉这件事有很多地方不对劲,事件背后有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化解,类似的抗癌厨房早晚还得关门大吉。
一、根据共享厨房创始人反映,2020年前,厨房关过一次,因为原来的店面拆迁,别的地方房租太高,三人就不打算再做了。可是后来好多的患者家属打电话,有时一天打几十个电话,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把厨房做下去,要不然病属的吃饭问题没法解决。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反映出这些病患家属极其自私的一面。我们都能理解很多家庭因为家人特别是癌症患者长期住院搞得极端困难,但是这三位创始人长期亏损就不困难吗?他们只打电话让店面坚持,而不是和店主协商如何坚持?
店面提供的服务是5元一次做饭服务,免费提供灶台、水电、粮油等,这已经是不能再低的价格了,如果仅是患者一人的餐食,5元还不至于亏损,那照顾病患的家属是不是要适当加一点钱?据了解,有的病患家属一次做几个人的餐食,连长期同病房的患者和家属的餐食一起做了还是5元一次,他们收不收费不得而知,但是这样一次5元店主能不亏吗?这是靠社会爱心捐助能长期解决的问题吗?

二、很多对抗癌厨房有需求的病患都是因为正在做化疗,对日常饮食有特殊要求。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现在癌症患者只要住院治疗,基本上都要接受化疗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抗癌治疗方式,化疗真的就那么必须吗?
癌症这个概念到底是谁定义的?是西方医学!那么西医通过化疗这种痛不欲生的治疗方式对癌症的治愈率到底有多高?这种治疗方式的花费几何?
最近有一位很有名的中国民间老中医叫潘德福,他讲了一句话:叫你做化疗的医生肯定都拿回扣。从我个人感觉来讲,潘老的话太过绝对,但是他讲的到底有多大的准确比例呢?80多岁的他早已名利双收财富自由又为什么敢讲这句话呢?很值得深思!
一个与潘德福有关的真实故事:曾经有一位已刻大学的教授,他的母亲被医院诊断为治愈率极低的肝癌中晚期,并断定说她活不过半年,这位教授为救治自己的母亲联系了很多国内著名的西医专家,结论都是活不过半年。在他绝望的时候听人说潘德福有可能治好母亲的病,于是驱车几百公里找到了潘德福,潘老在一番望闻问切之后表示只要吃一段时间的中药就可治愈,结果真的是如此。原来专家们口中的只能活半年却成了被打脸的证据。
上边这个故事并不能说明中医一定能彻底治愈所有癌症,但是我们现在各地的肿瘤医院有几家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他们难道只会无休止的化疗、放疗?难道中医在对各类癌症治疗上就毫无办法吗?如果很多确实没必要的化疗手段不被采用,这样仅能收支平衡甚至亏损的抗癌厨房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
三、红会、社区、各类公立慈善基金会为什么总是在舆论发酵之后“挺身而出”呢?创始人在贴出告别信后,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这也解了抗癌厨房经营的燃眉之急,但是能这样长期坚持吗?红会、社区、各类公立慈善基金会也闻声而动,他们难道平时没有做过类似的调研吗?或者是调研之后视而不见又或者是无能为力?在舆论的引导下,他们也做了一些阶段性工作,但是对于这家抗癌厨房的长期经营问题能彻底解决吗?
这家抗癌厨房的主要成本是:房租、水电气费、粮油等。按照创始人的介绍,每年运营成本不包含人工费近50万,之前基本能够维持收支平衡,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协调医院或者附近公立机构提供低房租的经营场所、柴米油盐低价进货渠道等照顾性政策以及相关的公益资金补贴等,这样爱心人士的经营才能从根本上长期维持下去。
看的出来三位抗癌厨房的创始人确实不易,这样的利民善举应该点赞,但是同样也应该收获病患家属、政府相关部门、公益组织的理解和支持,不能让社会爱心人士付出了爱心却收获到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