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一女子以328元每克的价格,一次性购买了30万元的黄金,买完后金价大涨,女子兴奋不已,这一笔足足赚了近10万,可不料几天后,她竟收到金店发来的律师函,声称她是不当获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众所周知,黄金是国际硬流通的货币。黄金的价值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内,而且,各国都将黄金视为可以用来交换的有价值之物。所以,很多投资者会购买黄金作为保值的物品,甚至在升值时卖出,以获取利润。
福州的这位刘女士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在一家金店中趁着便宜,一口气购买了大量黄金,总价值30万人民币。原本对这位刘女士而言,还是金店来说,这都是一次愉快的买卖。
但变故就发生在了几天之后。刘女士在购买黄金之后,不过几天就迎来了黄金的一轮升值,刘女士手中收购的大量黄金,一下子便上涨了近10万元。这可把刘女士高兴坏了,这证明了她的眼光,这场投资成功将为她带来了很大的利润。
可刘女士还没高兴多少会儿呢,一个电话就打了过来。来电自称是曾经售卖给她黄金的店家。在电话中,金店店长说,刘女士在其店中的买那批黄金时的价格是错误的,当日的金价并不是刘女士当时买的那么便宜,刘女士用错误的低价买了店中的黄金,就应该补齐差价。
这下轮到刘女士不解了。明明自己去的时候看到的黄金价格就是这样的,为什么突然就出错了呢?更何况,报给顾客的价格错误,应该是当日值班店员的错误,为什么现在又赖到消费者的头上了呢?刘女士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也不应该像店家说的那样,再去加钱。这样,自己又获得了什么好处呢?

刘女士选择不去理睬,也不愿意给再拿钱补差价。结果没过几天,金店的律师函就交到了刘女士的手上。上面说,如果刘女士不支付这个差价,便构成了欺诈,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可刘女士吓坏了,原本高兴的刘女士一下子跌入了低谷。

慌乱中,刘女士一度想要向店家支付差价。不过,刘女士后来冷静了下来,加上家里人的劝说,刘女士决定还是先是找寻律师来解决问题。
在和律师的沟通之后,刘女士悬着心终于放了下来。根据律师说的,刘女士不必担心金店会将其告上法庭。首先,金店告诉刘女士的事情,并不一定是真的,金店的说辞缺乏相应的证据;其次,金店所发的律师函并不等同于法院给的通告,法院的文书才具有法律效力,而金店的律师函只是代表了金店个人,并不具有对同为公民的刘女士相应的法律强制力。
刘女士在听到这些后,不禁放心了下去,但这也让刘女士更加怀疑金店所说的真实性。为什么金店偏偏在金价上涨之时告知刘女士她买的黄金是错的?为什么金店表现得如此不正常,显得如此急不可待?这一切都使刘女士想要去金店一探究竟。

到了金店之中,金店却是一问三不知。面对刘女士的质问,金店店员声称没有给刘女士发过所谓的律师函,也不知道关于当时金价报错的事情。

这让刘女士更加恼怒了。很快就将事情闹到了电视台中。在记者的介入之下,刘女士这才获得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这一切都是金店自导自演的一场戏。当时的金价并没有报错,刘女士所买的黄金价格属实是当时金店所标的真实价格。那金店为什么要骗刘女士,甚至拿律师函威胁刘女士呢?

根据金店店长所讲,他确实对这个交易存在吃亏了的心理,并且认为自己生意因此而亏损。刘女士一口气买下的大量黄金,不仅没有贬值,还在几天之内大大升值,这一切都超乎了金店店长的想象,嫉妒之心便油然而生,便有了开头打电话要差价的行为。
如果不是刘女士的当面对峙和记者的层层逼问,金店店长也不会承认他欺骗的事实。他义正言辞地向刘女士索要差价补偿,也决口否认自己的所作所为。当他面对记者镜头的时候,他一度恼羞成怒,最后被揭穿时,只能用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作为一个店家,没有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还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选择欺骗消费者来获利,甚至向无辜的消费者发出律师函。幸好作为消费者的刘女士没有被吓到,冷静下来寻找证据回驳店家,她的个人财产才没有受损。身为店家,不以诚作为立身之本,反而欺诈消费者,可谓可悲可恨。
在阅读此文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