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寻蟹记第九站:泰州-高邮

由于昨晚在老街吃饭时没有吃到蟹黄汤包,而我又很想让老爸老妈体会下泰州有名的“皮包水”,于是早上我们又特意去了趟古月楼。透过一层操作间明亮的大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面点师傅们在包包子,当然包的不光是汤包,毕竟泰州早茶的包子种类非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只完美的蟹黄汤包应该是以新鲜的蟹黄、蟹肉配以猪皮冻及陈年的土鸡吊汤为馅料,包子的褶皱要不少于25个, 这样既牢固、不会让汤汁外溢,还好看,摆在盘里犹如一朵圆润的菊花,而用筷子夹起汤包尖时,会变成一个小灯笼,即有“提笼摆菊”的气势。

可惜让我抱了很大期望的古月楼蟹黄汤包却叫人大失所望,样子虽精致,蟹黄也不算小,但汤汁又腥又咸,让超爱吃蟹的我们一家都无法下咽,可见很不新鲜,25元一个,价格不便宜,却远不如昨天的晚餐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惊喜和失望本就是旅途中的一部分,收拾好行囊开始我们的第九站——高邮。对高邮的向往是几年前看了汪曾祺先生的书《生活,是很好玩的》,作为一枚吃货,我对汪先生写到的众多家乡美食自然是垂涎欲滴,我也十分赞成汪先生说的,“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历史上高邮虽常属于扬州,如今的高邮也依旧为扬州所代管,但去过扬州后我一直觉得它与汪先生描述的家乡完全不同,所以这次回京的路上,我要看看汪先生笔下至纯至美的老家是不是真的那么好吃又好玩。

从泰州至高邮车行只需一个半小时,新通扬运河特大桥下的运河上一片繁忙,这条1958年开挖的贯通江苏南通、泰州、扬州三市的新通扬运河,因与两千多年历史的老通扬运河相邻而得名,而“老通扬运河”是我国最早的盐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因挖掘时与我国最古老的运河“邗沟”相连,最初得名“邗沟支道”。

我们在上一篇泰州游玩时讲过,泰州曾经靠海,汉代时,吴王刘濞开拓了以海陵(今泰州)为中心的淮南盐区。因为要运输这些盐,他便开凿了这条西起扬州茱萸湾(即今湾头镇),东通海陵仓(今泰州)及如皋蟠溪的“邗沟支道”。隋唐时,它成了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一会儿我们便会伴随着这条古老的大运河很长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今天的交通运输主力早已不是运河,高速、高铁、飞机让世界和人们的生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快进高邮时,道路因修路占道而一度堵车,旁边的高铁飞驰而过,老爸开玩笑说,“干脆把车放这里,咱们改乘高铁吧!”

到达高邮时已近中午11点,进入的车虽不多,防疫检查却十分严格(我们是去年10月去的),先把车本收了,再让去登记资料、测核酸,都做好后再领回车本。不过工作人员态度都很好,还很自豪地说,高邮现在一个病例都没有,让我们放心游玩。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以“邮”命名的县市,高邮确实是因“邮政快递”得名,并一度发展繁荣的。据甲骨文记载,我国古代邮驿起于殷商,那时是以乘车传递信息。到了周朝,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开始设置邮传机构,专门负责传送官府文书、运送货物和接待过往官员,同时建立了报警烽火台,用来传报敌情。

之后大一统秦王朝的建立,促进了邮传机构的发展,包括邮亭、驿道在内的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通信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历代邮驿的基础。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在此地设筑高台、置邮亭,“高邮”的名字由此而来。

汉代改“邮”为“置”,称邮传为“驿”,确立了较为健全的邮驿制度。魏晋南北朝时,邮亭、驿置逐渐合一,水驿开始出现。隋唐时期,邮驿制度、馆驿数量等都更加完善。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对邮驿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一套较为健全的以军卒代民役和急递铺通信制度。元代在此基础上又施行属军事性质的“站赤”(蒙古语驿站音译),当时驿站星罗棋布,脉络贯通,朝文夕至,还与许多国家驿路相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时,从南京到北京的水驿就有46个,在高邮建于洪武八年(1375年)的“盂城驿”是当时的水、马大驿,就是既可通过马匹走陆路,也可通过水运运送公文的邮驿。“盂城”是高邮的别称,取于宋代词人秦观描写家乡“吾乡如覆盂,地踞扬楚脊”的诗句,“盂”为古代盛液体的器皿,诗意就是说“我的家乡像个倒扣的碗,居于周围最高处”,说白了还是“高邮”的“高”。

所以如今高邮最著名的景点就是“盂城驿”,它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被称作中国邮驿“活化石”,2014年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进了高邮后,我们便一路伴随着这条古运河去往盂城驿了。当年这条水路是连接南京与北京的交通要道,驿夫或使节沿运河北上或南下,到了高邮,把船泊在南门码头,过东堤,前往盂城驿或传递公文、或呈送贡品、或押解犯人等。当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通过此运河南下,去了扬州、宝应、高邮、泰州诸城,并在他的游记里作了记载。

如今的运河上依旧繁忙,不过都是载运货物的货船,河上还有为船只加油的加油站。在运河的另一边便是江苏第三大、中国第十大淡水湖——高邮湖,被一条长长的、长满绿树的西堤所隔开,所以现在还看不到。

如今开车前往驿站最近的路线不是南门大街,而是沿着古运河开到这个有牌楼的馆驿巷,路边还有免费的停车位。上面写着“皇华”的牌楼是根据明代隆庆《高邮州志》上记载此处“有照壁牌楼一座”而重建的,再往里那个十字脊三重檐的建筑便是盂城驿的鼓楼。

进了牌楼便是购票处,网上购票有优惠,但70岁以上免票和60以上半票都要在购票处通过身份证换票。买好票后往东走没几步便是盂城驿的大门,大门右侧便是刚才看到的“鼓楼”,驿站的最高建筑,用于站岗瞭望、值更报时、报捷庆典之用。

入大门后的第一进是“皇华厅”,“皇华”是对过往使节的敬称,所以这间屋子就是当时邮政传令的场所,也是高邮州官拜见使节、会见上级官员的地方,是驿站的管理中心。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信息传递的国家之一,从商代开始,到清末开办现代邮政、裁驿归邮,历经三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的邮驿也从最开始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逐渐发展为传递公文、飞报军情、接待宾客、迎送官员、交通运输、押解犯人、呈送贡品这几大功能。老爸老妈也在这里上演了一出州官会使节的好戏。

皇华厅西侧为签押房,是驿站的最高管理者驿丞签押办公的场所。签押的意思是“确认收件”,即签字、画押,表示公文无误无损地收到了。驿丞是很小的官,九品,不过芝麻官也是吃皇粮的官。

皇华厅的东侧为驿丞的书房,是驿丞办公后小憩的地方。

皇华厅外的东侧为“轿房”,即准备轿子和抬轿人住的地方。

西侧为“攒典”,攒典为古代吏名,是仓库、务、场等处的吏役,这里就是攒典住的地方。

第二进,即皇华厅的后面是驻节堂,这是古代驿丞接待各路使节及四方宾客的场所,这间屋子为明代遗存,是整个盂城驿保持原状最好的一进房子,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厅、梁、瓦、柱都完全保持了当年的风格,是盂城驿的精华所在。

梁架上的木雕有象征万事如意的“玉如意”、象征年年有余的“双鱼跃龙门”、象征必定胜利的“毛笔”、“银锭”,还有“八仙过海”、和合二仙、“状元及第”、“刘海戏金蟾”等都反映了当时民间的风俗与文化,充分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驻节堂的东西两侧为宾客寝房,是供过往的使节、官员下榻所用。

驻节堂的外面两侧是驿卒舍,即差役住的地方。

驻节堂的后面是厨房和库房,厨房旁边还配有豆腐坊。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元朝任职的马可·波罗途经高邮,住在盂城驿,称赞这里“建筑很好,范围很大”,他还在后来的游记中记载高邮“城市很大,很繁华。民以经商和手艺为生。养生必需品具极丰富,产鱼尤多。走兽飞禽各种野味甚多。用威尼斯银币一格鲁梭就能买到三只像孔雀那样大的雉。”

库房里除了存放驿站的物资,主要是给使节、官员送礼的东西,过往的使节、官员除了住在这里,走的时候一般还会给他们带点土特产。

穿过廊门有一个院落及礼宾轩,这里是驿丞宴请过往官员的地方,也是大官们住的地方。

历史上,盂城驿接待过许多名人志士,唐代宰相李吉甫住在这里修筑平津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住在这里会见当地贤士王令;民族英雄文天祥去元营谈判,遭押后逃到这里,之后写下了《高邮怀旧》;精忠报国的岳飞曾在这里打赢了高邮三垛一仗,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二泉先生”邵宝、回族诗人萨都剌、荷兰使者尼霍夫、朝鲜人崔夫,以及前面说到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等。

清康熙九年(1670年),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作为同乡好友孙蕙的幕宾来到高邮,管理盂城驿驿务7个月,其间他撰写了反映当时盂城驿窘迫困难的《高邮驿站》奏文,希望可以为穷困的驿站多争取些资金,文章也被收入在了《蒲松龄集》。

我们现在看到的盂城驿其实比规模最大时要小得多,邮驿和运河给高邮城带来了一度的繁荣,物资丰富的高邮也使盂城驿成为了重要的水、马大驿,据记载,鼎盛时这里厅房多达130间、马夫水夫超过200人、驿马65匹、驿船18条。

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盂城驿毁于倭火,隆庆二年(1568)知州赵来亨重建驿站,并在馆驿巷增设秦邮公馆,有60多张床铺,规模很大,他还做了一首《公馆记》,“皇华有堂,堂构峨峨。后寝渠渠,缭以周垣。启以高门,赭垩黝碧。”

驿站有兴有衰,驿丞的日子有好有坏,但古时“快递员”都是很辛苦的。看这个军邮水壶这么大就可想而知赶上“急件”时根本没时间住宿,比如要求“三百里限,六日二时到达”,若超时了要受到严格处罚,《邮驿律》第七条规定:迟一日答二十,每三日加一等,失误军机者,斩。就是说延误一天要鞭打二十下,延误三天罪加一等,耽误军机的话小命就没了。

“急件”肯定不能走水路,要快马加鞭,作为水、马大驿,盂城驿鼎盛时有马房二十间,驿站东面还有供马匹喝水的马饮塘。我国古代的邮传速度是很快的,最快可达600--800里/24小时,就像古装剧里常说的“600里加急、800里加急”,到站时往往都累得人仰马翻,但这效率比今天某些快递公司还快。

不过历代的邮驿都只是政权专用的通信工具,普通百姓是无权使用的,但在政治腐败的时候却成了帝王们讨美人欢心的工具,比如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还有杜牧写的“一记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唐玄宗为杨贵妃专设了四川涪州到长安的驿路,为保证荔枝新鲜,就是用的加急速度。当他们在皇宫中吃着汁多水满的荔枝时,是不会想到这一路上到底跑死了多少匹马。

盂城驿里还有个马神庙,马神即马王爷,道教神明。传说马王爷有三只眼,中间一只为天眼。由于马是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驿站以马为业,驿马常年在外奔驰,江湖上的风险加上社会的动乱,还有贪官污吏的骚扰,使得从驿人员只得祈求马神来保护自己。

每年阴历六月二十三日是马王爷的生日,古代这一天,县衙的大小官员都会到这里来拜祭,以祈求在外平安顺利。祭祀品也很特别,是羊,而不是猪,因为羊和马都是吃草的动物。

最后当然要登下盂城驿的最高处,这个高三层的鼓楼是盂城驿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时高邮城的制高点。

鼓楼上自然有鼓,报时、报捷、观察到敌情时都会敲击它。

站在鼓楼上可以俯瞰到盂城驿的全貌,老爸老妈因爬不动高,在皇华厅前和我挥手致意。

凭栏远眺,是刚才伴随我们到来的京杭大运河,和与之一堤相隔、湖天一色的高邮湖,它们见证了盂城驿的兴衰,也见证了高邮城的岁月变迁。

向东望,远处的净土寺塔在一片高楼中依旧显眼,始建于明朝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净土寺塔因当时属高邮城东南郊,故又称“东塔”。

从盂城驿出来已是中午12点半,继续沿着运河行驶不多远,从高邮运河二桥跨过大运河,上到西堤,我要带老爸老妈到高邮湖边吃顿汪曾祺先生的家乡宴。此时一边是柔似锦缎的高邮湖、一边是缓缓而过的大运河,很有元萨都剌路过此地《题界首驿》的感觉,“清气扑人湖面水,幽声到耳树头风。”

在到达餐馆之前,我们好见到了高邮另一个作为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遗产——大运河河心岛上的镇国寺。乾符元年(874年),唐懿宗宗弟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他遍访名山古刹,一路云游至高邮,来到运河与高邮湖边,见一边湖水滔滔,一边水流汩汩,凡尘俗念顿时消失,于是在此结茅禅修、弘扬佛法。后传至朝廷,僖宗拨款修建寺院,赐名“镇国禅院”。

镇国寺中也有一塔,高35.36米,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顶端塔刹为一青铜筑葫芦,葫芦表面刻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此塔因与刚才我在盂城驿鼓楼上看到的“东塔”遥遥相对,亦称“西塔”,还被人们誉为“南方大雁塔”。高邮民间还有一个浪漫的传说:每到夜晚,镇国寺塔就会与净土寺塔相聚在一起。

过了镇国寺没多远就到了我们吃饭的餐厅,老板说以前在湖里的大船上,但后来保护环境,只可在岸边。从窗外和三层的露台上可以看到渔民停船的小码头,波光粼粼的高邮湖便是为汪先生小时候提供各种湖鲜美味的聚宝盆。

因为前两日在阳澄湖边吃了不算太满意的阳澄湖大闸蟹,所以我对高邮湖的大闸蟹原本也没抱太大期望,但没想到的是,这高邮湖大闸蟹是我们此行、甚至是这些年来吃到得最美味、最有小时候吃到的有湖鲜味的大闸蟹,且膏黄超级饱满,肉质白嫩鲜甜。难怪当年秦少游都要把此蟹作为上等礼品送给苏东坡,并赋诗《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要知道苏东坡除了会写字赋诗作画,也是一个美食家。

这蟹价格也不算太贵,四两的母蟹70元一只,比我们在阳澄湖边吃的60元一只3两半的母蟹要大太多,最主要是质量、味道都好太多,绝对的物有所值。以至于第二天我去下一站的路上看到湖边有卖蟹的,还特意停下来要了电话,回京后快递买蟹,品质和味道依旧好得没话说。

可以说高邮这顿美食每一样都给了我巨大惊喜,被汪先生带火的汪豆腐也是鲜嫩鲜香得让我难以忘怀。我原本想一个豆腐能有多好吃,之前在扬州吃的文丝豆腐除了刀工,味道并没给我任何惊艳,但这看起来似乎很普通的一盆汪豆腐却让我一下爱上了高邮,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汪先生对家乡的美食念念不忘,我也知道我一定还会再来高邮,毕竟大闸蟹可以快递,但汪豆腐必须趁热吃。

高邮的螃蟹惊艳了我,高邮的鲫鱼也是让我赞叹不已,鱼肉细嫩、奇鲜无比,喝上一口金黄的汤,简直就是汪先生说的“人生至境”。鲫鱼并不是名贵的鱼,却有着“河中第一鲜”之称,但这些年来我从未吃过如此鲜美的鲫鱼,我问老板为什么这么鲜,老板说因为真的是野生的。

高邮的双黄咸鸭蛋自然也是不能少,汪先生虽抱怨过“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但他也说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的咸鸭蛋确实如他所说,“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原本还想尝尝汪先生赞过的高邮大麻鸭,但老板说现在不让捕野生的,所以没有了。我本想问难道养殖的麻鸭也没有么?但想想那野生鲫鱼的味道确实与养殖的完全不同,便不做声了。

今天是我们出来的第十天,原本计划下午去往洪泽湖的三河闸,晚上住淮安,但这顿超乎意料的高邮美食让我突然就不想走了。正好早上发现健康宝弹窗了,而我们还有两天就要回京了,索性今天就住在这里,踏踏实实提个申诉以保证后面能顺利进京,同时也逛逛今天的高邮城。

既然不着急走了,顺着西堤往北开,先到西堤风光带好好赏一赏高邮湖和明清运河故道。高邮湖曾是古邗沟的重要通道,后因湖面风浪大,为航行安全,自宋至明清逐渐修筑分隔河湖的东西堤,明清运河故道逐步形成。

当时的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北起界首四里铺,南至高邮镇的石工头,全长26.5公里,不过那时运河是弯的。1956年大运河裁弯取直,在故道东堤外另开新运河,80年代为保运堤安全填了故道,但故道的多处遗迹仍清晰可见,所以现在高邮有着“一湖二河三堤”的景观,一湖即高邮湖,二河即古运河与现在的京杭大运河,三堤即因故道而形成的三个堤。

高邮湖虽远没有我们昨天看到的太湖大,但也是烟波浩渺、浩瀚无际,正如秦少游所描写的“环以万顷湖,粘天四无壁。”高邮湖在成湖以前,是由大大小小的众多湖泊组成的“串珠式”湖泊群,后因淮水向东无出路,而洪泽湖又容纳不了全部淮水,遂循地势向南流去,泛滥于高、宝地区,使这一地区的许多小湖成为巨浸,形成了高邮湖及宝应湖。

如今的高邮湖就像汪曾祺先生说的,“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坐在高邮湖边真是诗“秦”画“驿”,一“邮”倾心。

入住酒店时发现停车位里有不同方向的箭头,起初也没当回事,但突然发现隔壁车上贴了罚单,原来在高邮停车一定要按箭头的方向停,否则是要吃罚单的。

在酒店里提交了各种我们自身健康及没有去过高风险地区的证明,等待解除健康宝的弹,至今回忆起来依旧很是感慨。不过能不能解除也不是我能掌控的,提交完资料,便拉上老爸老妈去逛街。

如今的高邮小城宁静而朴素,没有景区的复古,也没有大城市的喧哗,走在路上倒是蛮舒服的。找了家特产店买了不少咸鸭蛋,可惜的回家尝了后发现远没有中午餐馆里吃的好吃,价格也并不便宜。

第九站费用:吃饭380+过路费23.25(ETC9.5折)+门票元40+住宿179=622.25元

小贴士:盂城驿门票30元(网上买有优惠),60-70岁半价,70以上免票,开放时间08:15-17:30

下一篇我们去“千里长淮第一闸”三河闸望洪泽湖。

不想跟团!也不想穷游!怎么用最经济的费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体验?更多既舒适又全面的自助游、自驾游,请关注游走在感性与理智间的“饕餮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