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纪二:周显王十年(壬戌,公元前359年)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译文】

法令还没有发布之前,(卫鞅)担心秦国百姓不相信。于是在秦国国都南门立三丈高木头,招募有勇力者搬到北门就赏10金。百姓觉得其中有问题,都一边观望。卫鞅又说:“能搬到北门的赏50金。”有一个人终于动心,将木头搬到北门。卫鞅立即给了他50金。随后,下令开始变法。

【解析】

这是卫鞅变法徙木立信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甚至可以说是千古流传。不过,在实际中,与卫鞅徙木立信并列的故事,还有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这里不详细去说。不过,在徙木立信事件背后,告诉我们如何立信之外,更是给了我们一个套路和模板:新官上任,如何开展工作?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商鞅徙木立信这件事。

1.先保密

材料的前5个字直接说“令既具未布”,法令没有公布。这是说其实卫鞅已经制定好了要变法的内容,只不过没有大规模公开。之所以保密,是因为准备工作没做好。如果贸然公开,只会坏事。保密的不过是权宜之计,保密的目的是争取时间,准备更好的条件来实施。

2.信任试探

要变法,离不开执行者和被执行者。而别人愿意为你执行的基础是相信你,被你执行的基础同样也是相信你。卫鞅一个外国人(秦国之外),在秦国他的根基就是秦孝公。百姓不信他,何况他还给魏国做过事(秦魏有仇),在百姓那里一点基础都没有。如果直接公布法令。谁鸟他?谁听他的?这直接就给他一个下马威。后面变法想推行下去就会更难。

因此,卫鞅没有公布法令。而是先要进行徙木立信。一方面这个时候他代表的是秦国官府、秦孝公。另一方面他想看一看秦国官府与百姓之间的信任关系如何。徙木立信就是一个试探和立信的一箭双雕之计。

新官上任,想做点事。不管想做什么,首先是要看看谁愿意支持你,你的潜在能够拉拢的人是谁。不光如此,而且还要进行试探,看是否真的愿意支持,是否值得信任。否则,万一是对手安排过来的眼线或者间谍呢?

3.利益层面

上面说到,变法的基础是彼此信任。怎么构建信任?如果说街上对面走来一陌生人,他说你要相信我。你会相信他吗?你不但不会相信他,你还会对他口吐芬芳!但是如果这个人,拿着一叠钱,说你相信我,我就给你钱。你会相信他吗?你会不会我不知道,但是我会,至少试一下。

如果这个人,拿着一把刀子抵着你,说你相信我,我就不扎你。你会相信他吗?你会不会我不知道,反正我还是会的。所以,构建信任的方式两大方式,言出必行的利益和暴力。记住言出必行这个很关键。卫鞅现在在秦国没基础,他没有把办法用暴力来让秦国百姓慑服,那就只有利益了。但是他又不能广泛施恩,只有通过树立典型来构建商鞅是个言出必行的人。

对于没有基础领导或者空降兵。封官许愿、给利益是快速组建自己班子的不二法门。但是记住,不是谁都给,要针对性的给。

4.小事切入

很多人以为,卫鞅变法是从徙木立信之后开始的。其实徙木立信就已经是算是变法开始了。只不过变法是大事,而徙木立信是小事。大事难,小事易。卫鞅用徙木立信这件小事作为一个切入点,打开局面。

如果说,卫鞅他直接干大的,会怎么样呢?第一,没基础。第二,无人支持。第三,反对者多。直接导致变法难以推动。

所以,小事容易办成,一来能够累积威信,二来可以减少阻力,三来可以及时调整。新领导上位不管是控权还是干出成绩,最好是循序渐进,从小事入手,一步步蚕食。

5.由近及远

材料中,徙木立信的地点,是秦国当时国都(不是咸阳,是栎阳)的南门。卫鞅选择以这个地方作为开始,其实就是选了一个主场。从权力的角度来看。秦国国都,这是秦孝公权力最强的地方,也算是秦国百姓对秦国相对比较信任的地方,也是眼皮子底下。做什么事情都方便。这也算是为徙木立信、变法开幕提供了一个加成。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国都进行变法,基础相对比较好,出现问题也能够及时控制。国都变法开始后形成基本盘,然后再向秦国其他地方扩张,也算比较稳妥。如果用事的角度来看。选择国都进行变法,就像一个人选择自己会做的事情去做一样,成功率极高。

新官上任在选择做什么事情上,以小事作为切入点,那么什么是小事?并不是这个事情工作量小、技术难度低。而是相对于负责人、想干事的人而言,这件事是小事,容易搞定。并非是事情本身属性。

比如,对于韩信而言,带兵打仗是小事,但是种田搞基建那就是难事。比如,对于萧何而言,后勤粮草是小事,但是带兵打仗就是难事了。都是相对而言,因人而异,这点一定要搞明白。

【启发】

最后总结一下。新官上任如何开展工作?先保密你想做什么,然后去了解情况。第二,发现谁是你能够用的人。第三,利用利益或其他的暂时维系住这些人能够为你所用。第四,找一件小事作为切入点开始推动,逐步树立威信,同时也利用这个事情观察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