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病逝,遗令蒋琬接替自己。杨仪不敢置信,忿忿道:“丞相误我!不是暗示传位于我,怎能给蒋琬那臭小子呢!”
杨仪乃是诸葛亮提拔的丞相府长史,自认为是诸葛亮以下蜀汉头号大臣。诸葛亮在世时,明里暗里都表现出要自己接替的意思,更何况杨仪刚刚诛杀“叛逆”魏延三族,杨仪就狂妄地以为丞相的继任者舍我其谁!
殊不知,诸葛亮在临死就已秘密上书刘禅,请求蒋琬来接替自己!那杨仪为何会一厢情愿、盲目自大地产生诸葛亮要传位给他的错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仪,字威公,荆州襄阳人。其兄长杨虑少有德行,为江南士人之冠,视功名利禄如无物,多次被州郡征辟都不出仕,17岁时不幸早夭,时人敬称为“德行杨君”。
而杨仪热衷功名,性子狭促,心高气傲,与其英年早逝的兄长截然相反。
杨仪精明能干,原是曹操所任命的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彼时曹刘孙三家三分荆州,杨仪的老家襄阳依旧在曹操之手,而关羽镇守荆州却遥领“襄阳太守”之职。
杨仪是有个有抱负的人,知道在曹魏难再有上升空间,所以他毅然决然地背叛傅群,投奔关羽。关羽接纳了杨仪,并任命他为“功曹”。
有一次,关羽让杨仪为信使,去成都参见刘备。刘备问起军国大计、政事得失,杨仪对答如流,令刘备很是高兴,将他留在自己身边,担任“左将军兵曹掾”。
2年后,刘备进位“汉中王”,杨仪和刘巴出任“尚书”一职,辅助“尚书令”法正。
可以说,杨仪在刘备手下扶摇直上,他从曹魏跳槽至蜀汉,是一次正确的选择。
然而,杨仪狂妄自傲的性格缺陷也随着其官位逐步放大。公元220年,法正去世,刘备提拔刘巴为尚书令接替,杨仪就已心生不满,与顶头上司刘巴暗生嫌隙。
次年,刘备称帝,准备东征伐吴,而杨仪与刘巴却越闹越僵。尚书台事务繁重,刘巴为人清高简朴、沉默寡言,刘备自然知道错在杨仪。
刘备不愿杨仪影响尚书台的运转,于是将杨仪贬出尚书台,遥领“弘农太守”。弘农一地在曹魏势力范围中,杨仪这个太守相当于是个挂名的闲职。

经此一事,杨仪再也没能回到尚书台,被闲置长达4年时间。直到公元225年,诸葛亮准备南征蛮夷,杨仪才重新回到众人的视线之中。
诸葛亮为南征之事筹划多年,杨仪在其中出了很大一份力。大军出征的人员配置、粮草调度,杨仪都能很利索地处理,包括军中的礼节制度也都是杨仪一手包办的。
杨仪的才华,众人有目共睹。蜀国人才不多,诸葛亮就重新启用杨仪,任命他为参军,署丞相府事,一同南征。
之后,杨仪紧抱诸葛亮的大腿,尽心竭力,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被升迁为“丞相长史”。但他那目中无人,自视甚高的毛病又犯了。
刘巴已去世多年,这回跟他杠上的是猛将魏延。魏延是“丞相司马”、“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遥领“凉州刺史”,可谓是军中自诸葛亮以下头号人物。
杨仪与魏延一文一武都是荆州人,都是刘备和诸葛亮提拔重用之人,都是丞相府的领衔人物,却同样心高气傲,除了诸葛亮谁都不服。因此,两人谁也看不上对方,经常争吵。
诸葛亮一个头两个大,痛恨两人不能和平相处,又需倚仗两人,不能偏袒一方。他写了一篇《甘戚论》来劝导二人,但不起作用,末了只能靠费祎充当和事佬、居中协调,才能勉强保证两人不会因私废公。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遗命杨仪、费祎率大军撤退,由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不从,则大军先行开拔,不管魏延;又密奏刘禅,以丞相府留府长史蒋琬接替自己。
杨仪得此遗命,沾沾自喜。此时,杨仪作为丞相长史,有权代行丞相事务。他命令费祎赴魏延军中探查,发现魏延口出狂言、不遵遗令,更是心中暗喜,下令大军徐徐而退。
而魏延也以为自己应当接替诸葛亮,不甘屈居杨仪之下,索性先行一步,赶在杨仪之前向南撤退,还烧掉了沿途的栈道。
魏延的本意是杀掉杨仪,并未有反叛之心,但他违抗军令,已然铸下大错。所以当他准备迎击杨仪时,杨仪仅派王平出声呵斥,魏延的士卒便不战而逃、作鸟兽散。魏延仓皇北逃,被杨仪所派马岱追击斩首,三族皆诛。
杨仪成功率大军而返,还除掉了魏延这个“叛臣”,居功甚伟。没了魏延这个竞争对手,杨仪自认为诸葛亮的继任者非自己莫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岂料,刘禅依诸葛亮密奏,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接替诸葛亮的“益州刺史”;而杨仪只是拜为“中军师”,没有部属,相当于一个虚职。
当初杨仪担任尚书时,蒋琬不过杨仪手下的一个尚书郎;后来两人同为丞相参军长史,但杨仪都是随军出征,承担重任,而蒋琬大多只能留守后方。
不管资历还是能力,杨仪都远超蒋琬。所以杨仪忿忿不平,满口怨言,甚至对来探望自己的费祎说:“之前丞相去世时,我若举兵投魏,岂会落得如此下场!真是追悔莫及呀!”
费祎大惊,上奏朝廷,杨仪被贬为庶民并流放。杨仪仍不收敛,认为自己被算计,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朝廷震怒,下令将他收押。但杨仪傲气不减,不愿受辱,直接自尽,留下满腹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