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是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的人。
显然,他们也都是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一定成就,在学术上有造诣的人。
然而,如今的中国学者却失去了孜孜不倦的求知欲,就如方旭东老师所说:“他们大多缺乏‘老实精神’。”
讲述|方旭东
来源|知鸦通识APP《方旭东自述》
现在的中国学术其实做得不是特别好,无论是前辈学者还是现在的年轻学者,他们都缺乏一些“老实精神”。
做学问还是“老实”为宜,你耍点小聪明,可能很快有点小名气,但时间长了肯定要出事。
打个比方,读书是一页一页读的,你的积累不够,少读一页肯定就不如别人。
虽然现在可以靠搜索引擎、古籍书库,想要什么,动一动鼠标查一下就行,可这和你真正下功夫产生的效果不同。
我要是去研究一个东西,我会把需要研究的文本抄在纸上,然后回来再做第二次的分析整理。
这个工作看起来比较慢,好像特别费时间,但是这么多年下来,在抄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别人不留意的问题。
我曾在读杨国荣老师在1997年撰写的《新学之思》这本书时,无意中发现了很多细小的错误,还凭借这些做了一张详细的勘误表,这也是下了功夫去揣摩得出的成果。
也正是在这样的工作中,我对于哲学文本最基础的东西,可能做得比别人更加得细致,往往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就比如我最近几年写的文章,很多是从最基础的文献着手的。有时候发现一些问题,我也会很奇怪:“都没人看到吗?”
我现在大概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纰漏,这是因为很多人在读书和做研究时,并不会手抄资料,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会花很多时间。
但是,下功夫做学问的前提就是要舍得花时间。这就说明,现在的中国学者,大多不肯下功夫做学问。
做学术的人不需要特别高的天资,天资高的人应该去赚钱,做学问的人只要有“中人之姿”就足矣了。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其实只有初中学历,甚至在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的杂货店店员。
但他却能写出让人难以置信的数学论文,后来还一举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等学术问题。
这与他花费大量时间自学数学知识,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数学问题的研究有着很紧密的关系。
有人会奇怪,为什么天资不高的人做学问能够成功?
那恰恰是因为他们把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术上面,这也就是所谓的下功夫。
现在的中国学者,更应该学习的不是所谓的如何去研究学问,而是学会摆脱“搜索引擎”,找回丢失的“老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