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到清,在中国总共2134年的帝制史上出现过的各种政权多如牛毛,随便占了俩山头的山大王一时心血来潮了,没准都要过把称孤道寡的瘾。最离谱的之一,当属明朝中期最大的倭寇头子、号称五峰船主的汪直,居然跑到日本的松津浦立国大宋、号徽王——你说该把这厮记入中国史还是日本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人给汪直立的铜像,至今还立在长崎县平户市供人膜拜

而按照二十四史的标准,在这两千多年间比较靠谱、值得载入史册的政权也就70来个。其中完成了大一统这个帝制时代最大成就的,只有区区11个而已。

他们分别是秦、汉、新、晋、隋、唐、武周、宋、元、明、清这11朝。

哪怕就这11个王朝的所谓一统,往往也是充满着争议的。争议的关键就在于,大一统到底是个啥标准?

比如说宋朝。历代姓赵的皇帝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想出了各种离谱的主意,到头来连买带骗才弄回来半个燕云十六州,没几天还又被人家抢回去了,致使金瓯始终有缺。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压根就不承认宋朝搞出了大一统,认为其就是个纯粹的割据政权。

但宋人对此肯定会不服气。毕竟按照禹贡九州的标准,上述所谓的大一统王朝起码有一大半不符合标准。甚至连被普遍认为是大一统铁杆庄稼的汉唐,要是细抠的话,没准在哪个犄角旮旯也得缺上那么一块两块的。

所以为啥偏偏把倒霉的大宋朝单独拎出来吊打?

现在的主流观点,是不将宋朝视为大一统政权

没准清人也会跳出来说,要是以当代中国为标准,在座的诸位都是垃圾——哦对了,我不是特别准对你哦,某明。

明人:……

元人:小清清你要是这么说,俺可就不困了。

清人:你丫除了会跑马圈地,懂得什么叫国家治理吗?

以上文字纯属瞎扯,咱图一乐就得了。

不光是大一统的标准没法统一,其实在所谓的大一统王朝里,能够维持住大一统局面的时间与其国祚也是不等同的。比如说两晋延绵155载,能勉强维持住前汉基本疆域的时间才区区24年而已,剩下的日子里成天被人打得满头包,最后不得不跑到江南去偏安。

这样所谓的大一统,连跟他同病相怜的两宋没准都会鄙视得直翻白眼。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方面的故事。

01

关于华夏王朝到底该占多大地盘这码事,古人普遍比较认可的权威是《禹贡》。尽管这部载于《尚书》的地理学专著被不少人考证为后人托名搞出来的伪作,但起码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的大部分人都觉得它很赞很妥很顶,就按它说的办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州”具体指哪些地方,不同的史籍给出的答案也并不相同

然后就拎起刀子去抢地盘,抢到哪儿算哪儿。

毕竟抢地盘这种事说到底靠的还是实力。实力够了,哪怕你现编出来一本《禹贡》来,朝人家胡咧咧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也没人敢说你没道理。就像霍去病都跑到匈奴人的祖坟上蹦野迪了,可有哪个匈奴人敢不服,不服又有毛用?

要是实力不够,哪怕宋人成天在契丹人的耳朵边上理直气壮的唠叨燕云十六州是如何的“自古以来”,也甭想要回来半寸土地,到头来还得乖乖的向人家奉上岁币。

更何况《禹贡》还没少给后人出难题,尤其是在最令中原王朝头疼的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

比如《禹贡》上所载的冀州,就包括了今天的辽宁大部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地区;雍州则将青海的东南部,整个宁夏以及内蒙古的巴彦淖尔、乌海、鄂尔多斯、包头等地囊括在内——即便以汉唐最盛时的武功赫赫,恐怕都不敢说上述地区的一草一木尽在掌握吧,更甭提一脸倒霉相的宋明了。

最后还是靠元、清这俩异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才将《禹贡》所载的九州尽数纳入华夏统属。

反正在蒙古人打进来之前,历朝历代还是挺认《禹贡》整出来的那个九州的。所以始皇帝才会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驱匈奴取河南地(今内蒙乌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并沿河设县,又置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内蒙包头西北)以巩固河套——大体就是按照《禹贡》所载的古雍州设置的西北边境线。

其实再能掉书袋也是白扯,金戈铁马才是抢地盘的最佳手段

此后的汉唐刀利马快,自然就不受《禹贡》的条条框框限制,一举将国境线向外推进到西域、整个漠南及部分漠北地区(但对当地的实际控制力和能控制多久就难说了)。而宋朝就不行了,死活夺不回被沙陀人石敬瑭卖掉的燕云十六州。但《禹贡》的巨大影响犹在——一向抠抠搜搜的赵家皇帝为了面子居然发誓,谁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就封谁当异姓王!

结果便宜了耍赖皮的童公公。

明朝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对古九州的说法也是很重视的。像朱棣为啥不惜血本也要拿下安南并将其改成交趾布政使司?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早在先秦时期老祖宗就盖棺定论过,“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韩非子·十过第十》)。所以哪怕只为了大明朝的面子,朱老四也得跟那帮难缠的猴子死磕到底。

不过祖宗有这个志气,不肖子孙却未必。等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不但放弃了安南,还从塞外诸卫撤军,把奴儿干都司交给了女真人,大古剌(今缅甸勃固)、底兀剌(今缅甸若开)和底马撒(今印度那加兰邦、阿萨姆邦)这三大宣慰司也彻底不要了。再加上土木之变后长城以北的领土尽陷,以及后来的关西七卫以及乌斯藏都司名存实亡,所以到了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前后,大明朝的疆土已经抽抽得还不如1800年前的秦朝了。

这下大明朝谁都没脸再提《禹贡》了。不过明人要脸,后世所谓的“明粉”却敢不要脸,指着抽抽得就剩下两京十三省的大明版图,声称这才是华夏疆土的基本盘。

这图不对,当时的辽东在行政上归山东管

所谓的两京十三省,即南北直隶再加上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这13个布政使司,面积加一块大概在400万平方公里左右。至于剩下的那些原本载于《禹贡》但大明朝又没本事守住的土地,就当不存在了。

因两京十三省弄出来的最离谱的一幕闹剧发生在清末民初。因为清朝曾将明朝的湖广和南直隶一分为二(分别为湖北、湖南和江苏、安徽四省),再从陕西分出了甘肃,共设置了18个省份,又称汉地十八省,属于两京十三省的翻版。所以一帮割了辫子后脑袋里就剩下浆糊的傻货,居然主张未来中国的版图就仅限于汉地十八省,还弄出来个铁血十八星旗打算当国旗,用一颗星代表一个省。

这可把一直对着东北和内蒙流口水的小日本给乐坏了,出人出钱拼命支持,就是没能如愿。

后来脑袋成天被驴踢的北洋政府,又打算拿铁血十八星旗当陆军军旗。结果东三省的代表原地炸毛、直接掀桌——咋嘀,逼俺们东北老爷们独立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是这玩意,傻缺和小日本的最爱

而当代中国的版图,则基本继承于清朝。虽然因为清朝自己不争气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还缩了不少水。

02

而另一个普遍为人所忽视的问题,就是在大一统王朝中,国祚与维持统一的时间并不一定等同。

就拿秦朝来说,他们从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221年)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到秦二世三年(公元207年)刘邦入咸阳宣布亡国,满打满算也只存于世15年而已。而早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刘、项等各地义军以及六国遗民纷纷起兵反秦,大秦朝实际能够控制的疆土很快就缩回到了函谷关以西的老家。

陈胜吴广一造反,秦朝的大一统的维持不下去了

所以说,秦朝真正能实现大一统的时间,只有区区12年而已,占其国祚的80%。

之后的汉朝分为前后两段,分别是享国210年的西汉和存在了195年的东汉,中间还让王莽偷走了15年,搞出来个新朝。

刘邦在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立国西汉时,实际上已经干掉了项羽、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所以史学界一般认为西汉能将大一统的局面维持始终,与国祚同为210年。

但刘邦打下的江山,对于我们熟悉的那个西汉来说,只算是个“幼儿体”。

直到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才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收复了河套,又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将河西走廊纳入囊中。到了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再灭南越国设南海九郡,在西南则直到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才吞并了滇国、设置了益州郡,将大汉朝的西南边境线推进到了哀牢山和高黎贡山一线。在东北,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灭掉了卫氏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到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刘彻又遣光禄勋徐自为筑光禄塞和居延塞,将西汉的西北疆界推进到戈壁沙漠一带,自此奠定了历代汉地的基本格局。再到了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宣帝刘询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置西域都护府,西汉的疆域才最终固定了下来。

到初始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西汉的完全体疆域实际上只维持了不到70年而已。

当然王莽弄出来的新朝也没好到哪去。这厮一上台就开始各种花式折腾,短短几年间光是货币就改了5次。搞得全国人民要是不把自己弄成个财政专家,手里的钱都不知道该怎么花,这还能有个好?所以他即位不到5年,整个大新朝就遍地烽烟,到了天凤四年(公元17年)干脆就政令不出长安了。

所以新朝的大一统,满打满算也就维持了不到8年而已。

新朝就是被王莽瞎折腾给折腾没的,应该属于自杀

东汉号称享国195年,不过光武帝刘秀的起点太低,没法像他祖宗刘邦那样按部就班的把所有对手都打趴下再从容建国称帝。所以早在更始三年(25年)还蹲在河北当土霸王的刘秀,为了跟刘玄、刘盆子等同宗兄弟争个正统的名头,就急吼吼的在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今河北柏乡)自称皇帝,复国号为汉,改元建武。

而此时的刘秀,兵锋尚不能出河北,只能算是个土皇帝,时人皆称其为“铜马帝”。

直到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运气爆棚的刘秀才实现了逆袭,陆续干掉了盘踞在关东、关中、陇右、蜀中等地的割据势力,重复前汉旧疆并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天下之主。

而到了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大汉朝随即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各路军阀名为汉臣,实际上裂土自立,汉天子沦为了权臣诸侯借以彰显大义、压制竞争对手的活招牌,说是泥塑傀儡也不为过。

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的36年间,要是说大汉朝还能维持所谓的大一统,哪怕是当事人、汉献帝刘协都不好意思承认。

所以东汉延绵195年,但能维持统一的时间加一块也就148年而已。

随后一统三国的西晋就更拿不出手了。司马炎在咸熙二年(公元266年)篡魏立国后,直到15年后的咸宁六年(公元280年)才灭掉了孙吴,结束了自汉末以来天下割据的局面。不过好景不长,因为司马炎让他的傻儿子司马衷当接班人,引起宗藩不满,闹起了八王之乱。可即便八王之乱把大半个中原打得稀巴烂,但那也是人家姓司马的玩窝里斗,不管谁赢谁输照样都是大晋天下。

西晋的疆域与汉朝大体相似,但没维持住几年

不过到了永兴元年(304年)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匈奴人刘渊趁一大帮司马搞内讧之机起兵自立,掀起了五胡之乱的大幕,西晋开始分崩离析。建兴五年(公元317年),晋愍帝司马邺被刘渊的儿子活捉并处死,象征着西晋正式灭国,前后共享国51年。

在这51年间,哪怕把八王之乱都算上,姓司马的一统天下的时间加一块,也不过区区24年而已。

03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宇文阐被迫将帝位禅让给他名义上的外公杨坚,后者随即改国号为隋,定都大兴(今陕西西安),改元开皇。

虽然大隋朝立国了,但其疆土全盘继承于北周,所以在实质上仍然是个“北朝”,与南方的陈朝南北并立,因为我们并不能说南北朝到此就结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隋朝在完成大一统之前,只能算是“北朝”

直到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杨坚派自己的儿子杨广、杨俊以及名将杨素、高颎等南下灭陈,这才结束了自西晋灭亡后历时273年的分裂乱世,再次实现了天下一统。

但因为隋炀帝杨广的倒行逆施,使得隋朝的一统几乎与西晋一样短暂——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因杨广不顾国弊民疲悍然征调数百万军民远征高句丽,激得天下皆反,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的高潮。从此,杨广说话就越来越没人听了,直到8年后的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连他自己都被宇文化及的叛军勒死在了扬州。

所以隋朝连西晋都不如,大一统的时间就坚持了22年。

杨广一死,像王世充、宇文化及、窦建德等军阀为了填补权力真空,纷纷称王称帝。此时占据着长安的李渊紧跟着也随了大溜,称帝建唐,改元武德。

这样一来,已经分崩离析的大隋朝的尸体上遍地都是草头王,而且谁都不服谁,只能在刀枪之下见真章了。

李世民:这下我也不困了。

从此武德充沛的他就大开杀戒,先是击败薛举、薛仁杲父子,再以反间计搞死了李轨,全取陇右、河西之地,紧接着马不停蹄的消灭了刘武周,将代北纳入唐土。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经过一番血战,在洛阳将中原霸主王世充和窦建德全歼,又借此余威将刘黑闼、徐圆朗、高开道等中小割据势力一扫而空。与此同时,李渊又遣李孝恭、李靖横扫江南、讨平两湖、岭南,将大大小小的各种土霸王统统消灭,才让老李家成了没人敢不服的真皇帝。

但要说到真正一统天下,还得等到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乘突厥衰乱,派兵攻灭了占据朔方的梁师都,这才使得大唐天下金瓯无缺。

李世民不仅打下了大唐天下的半壁江山,大一统也是在他手中实现的

但李世民将江山交到他的儿子李治手里之后,麻烦就来了。因为李治理论上的后妈、实际中的媳妇武则天鸠占鹊巢,于载初元年(公元690年)篡唐为周、史称武周,自己个儿当起了女皇。

虽然在23年后他的儿子李显发动神龙政变又复唐成功,而且史学界也不怎么认可武周的正统地位,但毕竟在这23年间华夏大地上唯一那个大一统王朝号周而非唐,皇帝姓武而非李。非要把这23年塞进自家的国祚里边,估计像李世民这样有点志气的唐朝皇帝要是地下有知,都会觉得出门没脸见人。

而爆发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到宝应二年(公元763年)间的安史之乱,更是打得大唐朝上下一片稀烂,连皇帝都得动辄开足马力四处逃窜才能保住性命,哪还有脸说自己保住了大一统?

这两个意外一出,大唐朝289年的国祚中,能维系住大一统的年份就得砍掉了42年。

这还没完呢,因为还有个藩镇割据。

藩镇这玩意,是唐玄宗李隆基图省事搞出来的,结果搞出来没几年就让安禄山割据了一把。但事实上从安史之乱平息后到唐亡的近150年里,大唐朝虽然遍地藩镇,但有能力搞叛乱割据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藩镇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由中央决定,敢跟朝廷叫叫板、动辄就声称要割据自立吓唬人的藩镇基本都集中在河朔地区,说白了就是所谓的河北三镇。

但即便是河北三镇,大多也是嘴炮打得响,就算哪回喝多了真造把反,其结果也是被朝廷大军揍得稀里哗啦,最后不得不请罪求饶。

中唐以后虽然冒出一大堆藩镇,但还得归中央管,还割据不起来

事实上三镇自己心里也明白,要是没了朝廷的旗号以及物资供给,他们分分钟就得完蛋:

“自用兵以来,河北三镇每遣使者至京师,李德裕常面谕之曰:‘河朔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纪第六十四》)

但黄巢起义打破了这一局面。尤其是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他攻陷洛阳、长安以后,李唐皇室的权威和面子被彻底踩进了泥坑,如杨行密、王重荣、李克用、高骈、董昌、钱镠等藩镇军阀打着平叛的旗号大肆扩张势力,相互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地盘动辄大打出手,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自此藩镇才真正的割据起来,大唐王朝也随之名存实亡。

04

在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中,宋太祖赵匡胤堪称是最胸无大志的一个。

赵匡胤的胸怀和眼光,就注定了宋朝与强汉盛唐没法比

除了那个让老赵家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外,在西南,他玉斧一挥,大渡河以南的土地就不要了;在南方,被五代十国时南汉高祖刘䶮丢掉的交州(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他也没有兴趣收回来;在西北,世袭定难军节度使的拓跋李氏在灵夏地区形同割据,他却视而不见。更不用提被燕云十六州隔绝在外的华夏故土辽东,老赵更是连提都不敢提……

开国之君都这么没出息,就更别指望他的那些不肖子孙了。终宋一朝,但凡够得着的邻居都能欺负欺负这个华夏有史以来军事实力最为孱弱的王朝,而且最终两度亡于异族之手。

这一切,可能从赵宋开国时就是已经注定的结局了。

灭了南宋的元朝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对土地的极度贪婪。反正对于蒙古人来说,哪怕是横看竖看正看反看都百无一用的地盘,那也得先占下来再说。

所以从成吉思汗崛起到忽必烈挂掉的整个十三世纪,蒙古人其实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疯狂的抢地盘——从斡难河源到整个东亚大陆,再经中亚经略西亚、东欧乃至于窥伺北非,差点把欧亚大陆统统据为己有。即便如此,蒙古人仍不满足。忽必烈在位期间,又试图将高丽、日本、安南、缅甸、占城、爪哇等在历代中原王朝眼中纯属鸡肋的地区纳为己有,只可惜统统失败,这才刹住了扩张的脚步。

但蒙古帝国和元朝却不是一回事。

因为忽必烈为了跟弟弟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之位,公然违反祖传的忽里勒台传统(即蒙古部落联盟大会,用于选举首领、决定征战等大事),自行称汗,不但导致四大汗国与其决裂,更使得蒙古本部爆发了持续数十年的内战。

元朝跟蒙古汗国可不是一回事

忽必烈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不但由大汗改称皇帝,还在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至于其他蒙古汗国、王公封地以及部落认不认大元朝,人家忽必烈根本不在乎。

所以甭看蒙古帝国极盛时地跨欧亚大陆,面积超过了3000万平方公里,但元朝的疆域仅限于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面积约1372万平方公里。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

元朝享国还不到百年,上述庞大的疆土也未能贯穿始终。

直到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忽必烈才灭掉南宋、统一全国。但由于蒙古人统治国家的手段粗糙且残暴,导致民不聊生,所以元朝从开国起各地就叛乱不绝。再加上统治阶级上层矛盾丛生,每逢帝位传承几乎没有不流血的,这就使得元朝的政治局势始终充满着动荡和混乱。

开始时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姓孛儿只斤的皇帝还能勉强控制在局势、维持住庞大疆土的统一。但到了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由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发动红巾军起义并席卷大半个南方以后,已经焦头烂额的蒙古人就彻底放弃治疗,干脆放飞自我在北方打起了内战,一直到18年后被朱元璋撵回了塞外老家。

因此元朝的国祚有98年,但能维持住统一的时间只有72年。

至于后面明朝的事,就不那么好说了,而且很容易引起争议、招来一顿臭骂。

除了在西北方向差点意思,明朝全盛时不亚汉唐,但只是昙花一现

为啥?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的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多伦)。朱老四虽然死了,但经过他跟他爹连续不休的50多年征战,已经为大明朝打下了北起为阴山、大青山、西拉木伦河一线,最南方设有交趾布政使司和底兀刺、大古刺、底马撒三个宣慰司(今缅甸、老挝及泰国的一部分),西至今新疆哈密,东到大海的庞大疆土,总面积在1000万平方公里左右:

“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

哪怕是按照最严苛的《禹贡》标准,大明朝就算称不上金瓯无缺,但也不比汉唐差了。

但明朝将如此庞大的疆土保持了多久?要是严格点讲,连10年都没坚持到。

明朝与汉唐最大的不同,就是朱元璋异想天开的搞出了一大堆能坑死子孙的“祖训”,使得朱家的江山先天不足,尤其是在财政方面,堪称是史上最穷的王朝。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钱还怎么打仗抢地盘?

对此,朱元璋想到的办法是通过制造各种“大案”打土豪。仅靠一个郭桓案,他就“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明史·卷九十四·志第七十》)——仅通过抄家获得“赃款赃物”就折粮4800万石,相当于大明朝两年半的官粮收入。

正是有了郭桓案的丰厚所得打底,朱元璋才恢复了因为缺钱已经中断好几年的北伐。结果蓝玉不负所托,用一场捕鱼儿海大捷彻底摧毁了北元小朝廷。

土豪跌倒,老朱吃饱

等到朱棣上台后,倒是也想继续打土豪,可问题是好打的、肉多的都被他老子一网打尽了,他连汤都喝不着。而这位立志强爷胜祖的永乐皇帝又是个不愿消停的主儿,又是北征蒙古又是南讨安南,又是迁都北京又是清理漕运,又是数下西洋又是编修《永乐大典》,哪一个不是海海的花钱,可问题是钱从哪儿来?

朱棣的办法有两个,其一曰搜刮百姓——据有关资料考证(《明代的财政制度变迁》,边俊杰著),永乐年间的户均赋税较之洪武年间足足增长了2.4倍,户均纳税超过3石,到了永乐末年干脆达到了人均1石(大约相当于户均5石),把地皮都刮出了火星子。

第二个办法就是滥发大明宝钞,近乎明目张胆的掠夺天下民财。话说明朝发行纸钞这码事,还不如人家蒙古人讲究,起码蒙古人还搞出了个准备金制度呢。而大明宝钞既没有一文钱的准备金,也不能兑换贵金属,更没有任何担保,甚至连想拿新钞换旧钞都没人管,哪怕不滥发都得跳水似的贬值。更何况从朱元璋到朱棣,根本就抑制不住超发、滥发的冲动。

所以到了洪武末年,1贯大明宝钞就只值160文铜钱了。到了永乐末年,1贯新钞还能兑换个20多文钱,旧钞干脆一文不值,擦屁股都嫌硬。

大明朝的老百姓被逼得倒退到以物易物的程度了。

朱棣跟今天的美国想法很像,都是靠印钞敛财

所以朱元璋、朱棣打下偌大的江山,其实是靠寅吃卯粮、透支未来实现的,付出了极其惨重的经济代价。所以等到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面对濒临破产的经济形势,只能采取全面收缩的办法以图省钱。这才有了到100多年后,大明朝就剩下了所谓的“两京十三省”的惨状。

人家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到了大明朝则变成了祖宗挖坑,子孙还债。

清朝则跟明朝截然相反——明朝是开局大四喜,越活越抽抽,清朝在开国时(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即公元1636年)还是个被大明朝堵在山海关之外的、充满着十足蛮夷味儿的异族政权。9年后,清军入关并迁都北京,又用了20年的时间平定了大顺、大西、南明等割据政权,基本统一全国。在康雍乾三代,清朝继续大举开疆拓土,先后收复及吞并了今天的台湾、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疆土面积一跃达到了1316万平方公里。

而此时,距努尔哈赤建国后金已经过去了147年,距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过去了127年,距离清朝实现基本统一正好100年。

完全体的清朝疆域,东北抵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含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达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西北至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西南到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于今天的国境线相近(含南坎、江心坡及缅北),东临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此外清朝还领有台湾、澎湖、海南及南海诸岛——虽然野猪皮的不肖子孙在清末时被各种洋毛割掉了大约1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给后继者剩下的,也足足有1160万平方公里。

所以咱们骂人家晚年丧权辱国没问题,但没法说人家不是大一统,更没法拿别的王朝末年来横向比较。

毕竟除了“独以强亡”的大汉朝外,还真比不过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