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清常先生在《汉语的颜色词》中指出:从先秦开始,青就兼指蓝、绿两色。

《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

古代“青”被富裕生命力、卓尔不群的意思。

尤其在大唐盛世,青色成了文人墨客的心头好。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大青绿山水画,以石绿、石青层层晕染,形成大片厚重的色块,气势磅礴,勾勒出大唐如画江山,所用颜料正是上古时代制作青铜器的“青孔雀石”。“青”字以其命名,最终也以其色一展青绿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青北白”之说

青瓷,在璀璨的瓷文化历史中,溯源至深,华夏上下五千年,青瓷占了三千年,可称“瓷中之母”。

汝瓷属于青瓷。诞生于东汉时期南方的越窑。此时的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为灰白色或者淡青灰色,釉色为青绿色或者青黄色,釉面匀净自然,胎釉结合紧密,瓷化程度高,敲击声音清脆。

到了唐代,青瓷开始兴起,地位也在步步高升,在唐朝上半期,有“南青北白”二足鼎立之说。

诗人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到了唐朝中期青瓷发展超过了白瓷有“南青胜北白”之说。其中,青瓷在唐代的发展以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葵口碗、婺州青瓷玉璧底碗为代表。

陆羽《茶经》:“碗,越州上,鼎州次……洪州次”。“邢不如越”,“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青瓷的代表越窑也在此时真正掌控了青之发色。其中,就是大名鼎鼎的“秘色瓷”。

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徐夤《贡馀秘色茶盏》: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秘色之美,在于釉色,才能得到那一抹最纯正的青碧之色。当然,其中少不了在烧制过程中对胎土和釉水的反复提纯。

青瓷,从东汉到晚唐,见证了古人对青色的向往,以及将纯青之色赋予陶瓷的刻苦追求。古人对青色的迷恋不会消退,晚唐的秘色也不是终点。

青,存在于山水,存在于长空,存在于青青子衿之上,存在于且放白鹿的青崖间。是大唐壮阔的时代,将它从自然、从文字中抽离出来,进而能够人为的掌控它。唐朝秘色瓷的问世。注定了瓷中精英--青瓷的千年文化将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