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两个重量级人物纷纷对造不造车做出表态。

徐直军的批评较为委婉,没有指名道姓,仅说某团队,某些人,当然大家心知肚明,指的就是余承东。不过徐总应该是顾及到余承东的面子,所以并没有明确指出。

而相对于徐直军,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就直白的多了,在公司会议上当面批评余承东,并放言如果他不思悔改,将被开除!

而后业界传闻余承东可能加入到小米造车团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承东出生于196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1993年加入华为,历任3g产品总监、无线产品行销副总裁、无线产品线总裁、欧洲片区总裁、战略与marketing总裁等。现任华为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

为了能够造车成功,不负华为给予自己的重任,余承东确实想尽了办法。然而一个举措却将其推向了风口浪尖。

本月初,aito汽车在微博、微信等多个平台的宣发中,首次使用了“huawei问界”的全新标语。从此之后,几乎所有华为线下门店的aito汽车车身都贴上了“huawei问界”的logo,线下渠道也在销售时将此作为重点宣传话术,以突出华为。

然而这一策略刚出台没多久,华为内部立刻发文制止,并重申“华为不造车”,提出“huawei aito”不能出现在整车宣传中。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余承东会做出这个决策从而遭到华为高层的严厉指责?

这其实和华为此前的经历不无关系。

华为崛起于两点,一是在5G领域的发力,成功突破发达国家的禁锢,让中国第一次成为世界通信领域的领导者。二是华为手机的迅速崛起,在制定了高端战略之后,仅仅用了不足5年的时间,就一举超越苹果,跃居世界第二大手机厂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后者和余承东不无关系。

在华为进入到手机市场前,它的手机业务仅做两件事,一个是贴牌代工,另外一个则是和运营商合作提供技术支持。

前者是为了赚点快钱,后者则因为华为本身做的就是运营商通信设备的生意,所以它才和运营商深度绑定在了一起。

但这样做的坏处极为明显,运营商的定制手机和垃圾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即便是安装网络送手机,也几乎无人使用。而深度绑定运营商的华为,则被深深的钉在了低端手机的位置上。

局面难以打开,华为的业务难以扩展,营收自然也不会有多大的提升,此时的余承东临危受命,成为华为终端业务总裁。

进入了手机领域后,余承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和运营商合作的超低端机型统统砍掉。明确了要走高端手机路线的方针,并将中低端业务直接交给了子品牌荣耀。

这在当时的华为高层看来,即便不是自杀,也是在主动疏远和运营商之间的关系。很多人坚决反对,并多次传出余承东要下课的消息。包括电信、移动等在内的各大运营商,也纷纷指责华为的行为。

然而当时的华为总裁任正非却对余承东大力支持。

余承东自然也不负重望,经历了数个转变之后,华为手机一跃成为世界顶级品牌,此时华为内部的杂音才渐渐平息。

虽然华为手机背后有着华为自身科研实力的加持,但是毫无疑问余承东的战略方向正确,绝对是第一位的。

而此次,显然余承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状况。因为包括任正非在内的华为高层,都不支持造车。

华为不造车的理由很简单:

德国和华为的合作较为密切。众所周知,德国是汽车制造业大国,此前就全世界来看,也仅次于日本,常年位居第二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它直接涉足到整车制造,那么势必和德国的汽车公司直接竞争。这将给自己的核心业务造成严重影响。假如再失去德国市场,那么就失去了在欧洲的支撑点,未来华为想要在欧洲开展业务,将会困难重重。

华为主营业务是通信,手机则是终端设备,本身就是一种通讯工具。所以,两者之间是有着一定关联的。这也是为何华为转而生产手机,相对而言更加顺利。要是生产汽车,对于华为而言,将会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看看新能源三傻的表现,就能理解华为高层为何不愿意造车的根本原因。

最关键的则是,华为的战略是打造汽车智能系统,也就是说输出软件、算法、云、芯片这些软的东西、这些智能化的东西。

但问题来了,有实力的车企,根本不愿意出让自己的品牌,仅仅为华为打造一个外壳。能和华为合作的仅仅是小康这种几乎毫无存在感的车企。这就让华为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之中。所以赛力斯虽然有华为技术的强大加持,但是问界几款车型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爆火,大半年时间卖了7.5万台,之后,新鲜感没了,销售量火速下跌。

而接着谈下来的其他汽车企业,如奇瑞、北汽、江淮等等,如果他们要搭载华为的整套解决方案,也是要出现新的独立品牌,这无疑将带来营销和售后方面的噩梦。根本就无力整合资源。这种状况和当时的运营商手机模式几无二致。

深刻了解这一过程的余承东明白,这么下去,华为费尽气力打造起来的智能汽车系统,最终只能落得打水漂的境地。从此次财报中的数据可以看到,相较于其他新兴业务400亿、500亿元的营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部件业务的营收仅为21亿元。

为了扭转这个局面,那么就必须统一这些汽车的LOGO。来源明确,才能打消大家的顾虑。于是3月初,决定在营销上为华为店面内的车打上华为logo。

但是接着就遭到了以孟晚舟为代表的华为高层的否决。

现在的角色分工是孟晚舟担当统帅,余承东是冲锋的大将,但是对未来市场动态的把握还真未必说到底孰高孰低。

余承东理工科出身,本身对技术拥有更强的嗅觉,再加上一直为华为冲锋陷阵在第一线,他对市场的把握或许更加透彻。很多人将其和雷布斯、乔布斯相提并论。

而孟晚舟虽然在学历(中专),以及文职出身方面,和余承东相去甚远,但毕竟她是华为长公主,未来华为必然会交给她。不过很多人以美国选择扣押孟晚舟而不是余承东为由,说明孟晚舟的关键性,其实不然。

孟晚舟是重要,不过重要在她的身份,至于她的能力,或许还真比不上余承东。

如果余承东真的选择加盟小米,估计雷布斯做梦都能笑醒。

小米汽车于2021年3月立项,同年11月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分两期建设整车工厂,每期年产能为15万辆,一期工程预计于今年6月竣工,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显然小米为了造车下了大决心。

为了造车成功,雷军表示2022年小米就在汽车等新业务投入超过30亿元,汽车研发团队超过2300人,研发费用达到160亿,同比提升21.7%;研发费用率达到5.7%,主要由于全年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研发费用的提升。小米汽车的目标是争取在15-20年内进入世界前五,并透露自己已将一半的时间投入到造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