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桥段“高平陵之变”,将司马懿的老奸巨猾与曹爽的天真愚蠢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有一点颇让人迷惑不解:曹爽是个大将军,战场上指挥着千军万马,朝堂里与政敌百般周旋,可不是一般人!缘何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一片天真烂漫,最终将全族人的性命都交代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爽剧照)

一、父亲身经百战,儿子养在“深闺”

曹爽的父亲名叫曹真。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正因为是养子,曹真有点自卑,但他又很倔犟,稍稍长大些后便要求到一线战场杀敌立功。曹真作战骁勇,又善于思考,曹操观察一段时间后,将最精锐的部队“虎豹骑”交给他统帅。

公元218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曹真跟随曹洪、曹休参战,于下辨击败刘备手下“张飞、马超、吴兰”联军,展现不俗的军事才能。后来夏侯渊被刘备大将黄忠斩杀,汉中形势恶化,曹操不得己派曹真、徐晃再战刘备。曹真又在阳平击败刘备大将高详,暂时稳定了局势。

曹真还与孙权争锋,在牛渚屯打败孙权。又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周旋,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击败了赵云的疑兵;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料敌先机,看准诸葛亮出兵方向为陈仓,提前让郝昭做好守城准备,挫败了诸葛亮精心准备的第二次北伐……

(曹真)

曹真如此英雄,却在教子上犯下大错。或许是因为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自找苦吃”的“逆境”中度过的吧,他不愿意长子曹爽再吃苦,于是曹爽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在父亲的保护下快乐成长。

曹爽的特点,一是长得白白胖胖,这是营养过剩又缺乏锻炼造成的,这形象一直没有改变,说明他一直养尊处优。二是曹爽在结交上趋于浮华,他喜欢与曹操的另一养子何晏交往。何晏乃三国时期著名美男子兼才子,但这美男子不是阳刚、大气之美,而是涂脂抹粉、追求皮肤吹弹可破的阴柔之美;这才气也不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才,而是空谈老庄的“玄学”之才。何晏与邓飏、丁谧、李胜等人被称为“浮华党”,曹爽无疑也是其成员之一。

而翻开曹爽的简历,发现他的经历非常“简”,非常“高大上”。仰仗父亲曹真威望,成年后即任散骑侍郎,不久转武卫将军,曹真死后袭邵陵侯爵位,魏明帝曹叡死后任大将军、托孤大臣。所谓托孤大臣,即是与司马懿共同辅佐8岁的少帝曹芳,这样的重责大任,曹爽承担得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爽剧照)

二、得志便猖狂,逼人逼到墙

曹爽掌大权后犯的第一错便是重用“台中三狗”。所谓“台中三狗”即是指何晏、邓飏、丁谧,此三人何晏、丁谧官至尚书,邓飏为大将军长史,三人无治囯之才,却善于迎逢,精于排挤。曹爽的许多昏招都出自3人之手。

曹爽掌权后犯的第二错,是将司马懿逼到墙角,逼得心生反意。

由于司马懿也是托孤大臣,手握重兵,影响到曹爽专权,曹爽在丁谧的劝说下决定对付司马懿。首先,曹爽尊司马懿为太傅,同时以照顾司马懿身体,不使过度操劳为名削去了司马懿军权。然而司马懿虽失兵权,其亲信蒋济仍在禁军中占据重要位置。于是,曹爽升蒋济为太尉,同时免去其禁卫大权。如此,司马懿便基本失去了兵权,宫中禁军皆由曹爽及其弟曹羲、曹训,表弟夏侯玄等人掌管。但司马懿此时还有小皇帝曹芳的嫡母郭太后为他撑腰。接下来,曹爽在公元247年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远离了政治核心。

这样,司马懿便没了后台,虽居太傅之职,却处于无兵、无权、无后台的尴尬境地,跟手握大权的曹爽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按当初曹叡托孤的设计,曹爽与司马懿要互相牵制,做事也要互相商量。可是现在,曹爽斗倒了司马懿,玩起了专权,以后他再做什么事,根本不理会司马懿了,司马懿心中那个气啊!

可是司马懿一声不吭。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司马懿以步步退让来应对,最后当他被逼到墙角,无处可退时,司马懿索性称病在家,装出一副气得半死,将不久于人世的狗熊模样。曹爽以为自己胜利了,对司马懿不再戒备。

然而司马懿是什么人?谋略不输诸葛亮,心机深沉似大海,他在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皇帝手下任要职,三代皇帝都曾想干掉他,却始终找不到干掉他的理由。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忍者”,是在险恶环境中练成的人精,会轻易言败?

曹爽实不该逼人太甚,逼得司马懿完全没有了安全感,只剩下深重的危机感,本来犹犹豫豫、并不一定想谋夺曹家江山的司马懿有了一不做二不休的想法……

三、天真“四部曲”,一步一伤心

公元249年正月,大过年的,曹爽带着曹羲、曹训及族中其他兄弟,簇拥着幼主曹芳,前往高平陵去拜祭魏明帝曹叡。这一举动,是曹爽天真性格给家族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第一步。

曹爽缺乏基本的戒心。俗话说,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曹爽不仅自己去高平陵,还带上了手握重兵的弟弟们,造成关键人物倾巢而出,皇城洛阳空虚的危局。此时若司马懿反戈一击,后果不堪设想。可是曹爽看不到这一危局,他觉得司马懿是个快死的人,威胁不到他。

司马懿快死了吗?其实他身体好得很!待曹爽一出洛阳,司马懿翻身起床,带上自己的3000卫兵占领皇宫,控制了大臣,要求太后废黜曹爽。

曹爽天真性格显露的第二步,是对敌人抱有幻想,对斗争结果不往最坏处想,只往好处想。司马懿占领皇宫后,曹爽的手下桓范劝曹爽挟持幼帝曹芳去许昌,然后在许昌征召天下兵马对付司马懿。这本是一步好棋,司马懿也最怕曹爽这么做,可是曹爽不听,他派人去接触司马懿,探听虚实,结果上了当,被司马懿用言语稳住了。曹爽此举,实际上是幻想得到司马懿的谅解或从轻发落。试想,司马懿被曹爽差点逼死,好不容易一招险胜,他会发善心谅解曹爽吗?

曹爽天真性格显露的第三步,是相信誓言,让出兵权。司马懿虽然占优,但忌惮曹爽手中还有兵,真打起来,结果难料。为保险起见,他托人告诉曹爽,交出兵权可免罪,并以洛水为誓,力保曹爽的爵位和富贵。曹爽相信了。桓范劝了一晚上,告诉他兵权不能交,不能投降,可曹爽就是不听,自请免职,回京请罪。他不知道,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兵权是攸关性命的,不交还有回旋余地,一交就完蛋。发誓顶个屁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爽剧照)

曹爽天真性格显露的第四步,是对人心的险恶总是估计得不够充分,对“不择手段”、“毫无底线”这样的词理解不深刻。曹爽兄弟刚回京,便被司马懿抓住,曹爽觉得他只是专权,无甚大罪,不至于死,并不害怕。可是俗话说得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司马懿严刑拷打曹爽的亲信张当,逼张当供称曹爽有谋反罪,然后以谋反罪灭了曹爽三族。这样的操作,曹爽做梦也想不到,作为曹氏宗亲,忠于曹氏的他,最终却成了曹氏的叛徒。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