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年,诸葛亮南征蛮夷,胜利归来,群臣夹道欢迎。只见诸葛亮突然停下马车,招呼一个年轻人:“文伟上车,与吾同坐!”群臣皆惊,不明白诸葛亮为何垂青这个毛头小子,毕竟在场诸位可都比他官职要高。
那个小子名为费祎(yī),字文伟,荆州江夏人,少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
刘备称帝时,费祎因其才名,与董允一同为征召为“太子舍人”,随侍刘禅左右。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费祎出任“黄门侍郎”,担负着劝谏顾问之责。
诸葛亮此次南征归还,特地让费祎同车,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询问刘禅在这一年的表现;二是为费祎扬名立威;三是交待费祎一个特殊的任务。诸葛亮已平南蛮,下一步的动作就是北伐曹魏。
为此,他需要有一个机敏之人出使东吴,去刺探孙权的真实想法。
这个人选自然就是费祎。很快,诸葛亮就任命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权喜欢捉弄他国臣子,嘲啁无方,不少蜀汉使臣都曾遭到孙权的刁难。上行下效,东吴的臣子们也常常配合着孙权套取蜀汉信息。费祎刚到江东,就得到了孙权的格外“礼遇”。
孙权经常设宴款待费祎,让东吴群臣轮番敬酒,将其灌醉,然后咨以蜀汉国事及时局政务。费祎言辞顺畅、据理力争,遇到难以回答之事,费祎就辞以酒醉,告退回舍,整理思绪脉络及应答之词,待到明日再条理清晰地回复孙权。
吴臣诸葛恪(诸葛亮之侄)聪慧善辩,常与费祎以言辞交锋。
有一次,孙权招待费祎,命令群臣在费祎出现时,只管埋头吃席,不要起身迎接。费祎到时,东吴群臣果然只顾着饮酒吃肉,只有孙权假意起身迎接。
费祎不以为意,出言嘲讽:“有凤来翔,麒麟亦知吐哺停食以迎。无奈驴骡无知无识,只顾伏食如故。”一番话,将自己比为凤凰,将孙权比为麒麟,而东吴大臣全成了驴子骡子。
诸葛恪不甘示弱,针锋相对道:“我们在这里种植梧桐,本来是打算等待凤凰出现的。但现在一些什么燕雀鹌鹑,也敢跑到这里自称‘来翔’?我们何不弹弓射之,让它返回故乡呢!”
而后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舌辩数回,不分胜负。费祎又停食索笔,将一篇文采斐然的《麦赋》一挥成就。诸葛恪也不服输,同样请笔作了一篇《磨赋》,以磨研麦。两人惺惺相惜,互相称善。
面对孙权及诸葛恪等东吴君臣的合力刁难,费祎始终不曾失误。如此沉稳机智令孙权垂涎三尺,异常器重,恨不得将费祎收入麾下。
费祎离开前,孙权与之依依惜别,将自己随身佩带的宝刀赠予费祎,深情款款地出口挽留:“先生淑德可为天下之冠,日后必定是朝廷股肱,恐怕不能经常来东吴了!”
众目睽睽之下,孙权这般明目张胆地收买,可谓是挖了个大坑。费祎若是答应,则收此贵重之礼,未免有通敌之嫌,传回蜀汉自己的仕途可就完了;费祎若是不答应,则当众折了吴王孙权的面子,孙权伺机发难,费祎未能完成使命,一样讨不了好。

幸好费祎急中生智,来了一招借花献佛,收下宝刀又回赠孙权:“微臣不才,哪里担得起大王的青睐呢!这把宝刀是用来征讨不臣之物。微臣只希望大王可以建功立业,共同匡扶汉室。这样一来,即使微臣暗弱不堪,也算不负此次东顾贵国之行了!”
费祎巧妙地填上了孙权的大坑,既不折孙权之面,又保住了自己的清誉,为此次出使东吴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回到蜀国后,诸葛亮对其表现盛赞不已,就将费祎升迁为“侍中”。
公元227年,诸葛亮上书《出师表》,北驻汉中,筹备北伐之事。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及“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於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
诸葛亮的本意,是想让费祎同董允、郭攸之留在宫中盯着刘禅。但蜀汉青黄不接,人才不继,诸葛亮不得不征调费祎,出任“丞相参军”一职参赞军务。诸葛亮北伐期间,又让费祎多次出使联络东吴。
因此,费祎频繁地奔波于汉中、成都及东吴之间,又要帮助诸葛亮处理军务,本该是忙得不可开交才对。偏偏费祎识悟超群、过目不忘,处理起繁杂的军政大事依旧得心应手。办公期间,费祎还能接待宾客,与人下棋博弈,一心多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这般智计,诸葛亮才会让他出任“丞相司马”,居中协调猛将魏延与长史杨仪的矛盾,使两人求同存异,共扶汉室。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杨仪争权为祸,费祎先是协助杨仪诛杀魏延,而后又向朝廷告密诛杀杨仪,辅佐大司马蒋琬平稳过渡。
蒋琬去世后,费祎执掌朝政。不同于诸葛亮的北伐及蒋琬的东征,费祎注重休生养息、恢复国力,并不赞成姜维的北伐,每次姜维攻魏,都只给他不满1万兵力。
公元250年,姜维带回了魏国降将郭循,费祎对郭循异常亲厚,而且独来独往,不喜亲卫随身,结果竟在2年后被郭循刺杀。
一向聪明的费祎终究还是死在了自视甚高的草率之上。自此,姜维开始执掌军务大权,不断北伐。费祎的息兵养民之策至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