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精品咖啡,了解品种蛮重要的。
但坊间谈品种关系时,最常见到用”家族树"的方式呈现,这看起来很专业,但读起来很头晕。

不知道有心追查品种的小伙伴,会不会有这样的感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传统品种关系习惯以树状图表明

我就是一个经常挂在网上查询品种关系的人,大家有过的痛苦,我全经历过。
今天决定用过来人角度,跟小伙伴分享我目前的一个分类法。我将目前中南美洲的流行的咖啡品种,按照栽种时间、栽种目的,与品种亲代来源属性,区分为五大类别。

这五类分别是:

-铁皮卡与它的自然突变种(18世纪)
-波旁与它的自然突变种(19世纪)
-抗叶锈病的人工杂交种(20世纪)
-高风味的新移民(20世纪)

-高风味高产能的人工杂交种(20世纪)
以上这五个类别,是按照出现在中南美洲的时间进行排序的。

图:咖啡遍及到全球各处是经过时间的演变

从品种种植的历史来说,咖啡的栽种扩散到全球,是经过了几百年的酝酿。
其实每一种植物都有它的"风土适应力"问题,每一个品种从他的原生地搬迁异国,都是需要经历一段适应时间,才能稳定的活下来自然繁衍后代。
咖啡品种在中南美洲种植的历史,自18世纪初期就开始。哪些品种会落居美洲,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原因。
我的分类法,按照时间轴,解释了不同时代咖啡农民对品种的需要,其实很多品种的出现都是”选择性”问题,这些选择与农民所面对的时代性需求很有关系。

01

铁皮卡与它的自然突变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铁皮卡Typica咖啡的传播路线

上图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咖啡传播地图,但这张图片代表的,并非全部咖啡品种的传播图,只是”特定品系”咖啡的传播图。
上图是阿拉比卡咖啡的”铁皮卡品种”,它的全球扩散时间表。

图:铁皮卡的树叶

想认识阿拉比卡咖啡品种的小伙伴,一定不要忘记铁皮卡。尽管在当代的中南美洲,铁皮卡的品系看起来已经式微,但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工栽植品种。
所有的咖啡都是源自古老的东非大陆,但头先弄念把咖啡带离原产地,到异乡以"农业的方式"栽植与繁衍的是也门人。

图:阿拉比卡咖啡的第一个移民地是也门

而铁皮卡,就是也门栽种百年的最古老人工栽植品种之一,它也是17世纪欧洲列强八仙过海,各凭本事从也门盗种,以创造自己黑金海上贸易的目标。
最后是荷兰人拔得头筹,把也门的铁皮卡弄回阿姆斯特丹植物园栽种取种,又因为荷法交好,法皇植物园也分到一株铁皮卡小苗。
所以多年过后,这些欧洲皇家植物园的小苗,就随着荷法的殖民脚步,在南美和中美洲落户生根,时间是1720年代。
18世纪,整个中南美洲就是铁皮卡一家独大,吃香喝辣的局面。
一百年过去了,最早迎接铁皮卡的南美国家巴西,在1870年发现了一株铁皮卡的自然突变种,叫做:马拉戈吉贝Maragogipe。

马拉戈吉贝Maragogipe这个突变种的特征就是”巨大症”,马拉戈吉贝不仅树身比寻常铁皮卡高大,连果实也是超大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尼加拉瓜的马拉戈吉贝高大树身

马拉戈吉贝Maragogipe这名称,小伙伴有没有感觉很熟悉?它就是我上周发文介绍的Pacamara帕卡玛拉品种的父系亲代品种。
铁皮卡就在此时,面对史上最大的天敌-叶锈病。
1869年起,叶锈病无预警降临阿拉比卡咖啡园,首先遭殃的是亚洲,包括印度、爪哇、斯里兰卡的铁皮卡庄园。

图:叶锈病全球扩散图

叶锈病的威胁,促发了中南美洲咖啡园更换新种的动机,于是波旁咖啡登场。

02

波旁与它的自然突变种

图:铁皮卡与波旁的传播路线

上图是铁皮卡咖啡与波旁咖啡的两条传播路线。
红线代表铁皮卡咖啡,铁皮卡是第一个抵达中南美洲的品种,它的移民时间早于波旁咖啡150年。
蓝线代表波旁咖啡,它是也门总督送给法国人的礼物,被法国人首先种植于东非外海的留尼旺岛La Rénion(古名称为波旁岛)。
在海权贸易兴盛的列强殖民时代,欧洲各国对于咖啡黑金贸易的经营,采用美亚两洲并进的布局路线,因为欧洲自己的气候不合适种植咖啡啊!

图:咖啡植物生长有合适的环境,称为咖啡带

所以为了大赚黑金钱,且自己种赚才大,因此列强将咖啡种籽,带到自己的殖民区种植。
所以当1760年代,亚洲的铁皮卡咖啡园遭受叶锈病猛烈攻击时,欧洲列强就开始关心美洲铁皮卡咖啡园,会不会跟着下一个遭殃。
当时没有很好的植物病虫害学研究,列强想到最好的预防方式,就是”直接换新种”。
法国人动脑最快,他们想到在留尼旺岛上,正栽种着另一个也是从也门来的阿拉比卡咖啡品种:波旁。
于是,法国人把波旁咖啡弄回巴西栽种,开始预备对抗叶锈病之灾,1870年起,巴西咖啡园就大量更换种植波旁咖啡,弃种铁皮卡。
波旁种下后的百年过去了,既然铁皮卡咖啡都因为适应美洲气候发生突变,难道波旁不会吗?
当然会啊,所以,最早栽种波旁咖啡的巴西,就在1915年发现了波旁咖啡的自然突变种:卡杜拉Caturr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巴西的卡杜拉种植园

波旁咖啡的自然突变种-卡杜拉,与铁皮卡的突变种-马拉戈吉贝,状况全然相反。
卡杜拉是得了”侏儒症”,整个树身比波旁咖啡矮小。
至于中美洲种植波旁咖啡的国家,也开始出现自然突变种。例如哥斯达黎加就在1950年代,也发现波旁咖啡突变种:薇拉萨奇Villa Sache,这新种也是一种得侏儒症的波旁咖啡。
卡杜拉Caturra与薇拉萨奇Villa Sache,都成为波旁咖啡的第二代强力接班人,遍植在中南美洲各国。

然后呢,中南美洲真的开始面对”叶锈病”了,时间在1970年代。

图:叶锈病攻击各国的时间线

非常不幸,叶锈病看起来是”无差别”的攻击了铁皮卡与波旁咖啡品种,和他们的第二代突变种。
各国发现,必须要找到”抗叶锈病”的新品种,叶锈病使中南美洲的铁皮卡与波旁咖啡园大量减产,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
于是各国植物学家纷纷跳下来帮忙,想利用科学的技术”杂交”抗病的新品种。

03

抗叶锈病的人工杂交种

图:帝汶岛上的 Timor Hybrid

1920 年代的东帝汶岛上,诞生了一种科学上不可能的咖啡品种– Timor Hybrid。
不知何故,阿拉比卡咖啡和罗布斯塔咖啡( Coffea canephora )杂交,产生了一种天然杂交种,它是阿拉比卡咖啡植物,但其中含有罗布斯塔菌株的强健抗病基因。
这个品种被植物学家赋予厚望,于是1950年被发现的二代波旁-卡杜拉咖啡,就优先被拿来尝试与这个有抗病力的Timor咖啡杂交,出来的第一代F1种间杂交品种组,就是如今中南美洲各种抗叶锈病品种的亲代-Catimor卡蒂姆咖啡。

图:世界咖啡研究中心的Catimor介绍

卡蒂姆只是一个卡杜拉与蒂姆咖啡的第一代杂交,它的代号是T8667,它还需要透过选育技术来定性,所以卡蒂姆不是一个品种,而是一个具有相似血统的品种组。
所以T8667 卡蒂姆又再经过各国农业专业选育后定性下来,成为各国真正交给农民栽种的人工栽植卡蒂姆,这些卡蒂姆在各国的新名称都不同,但他们全都是T8667卡蒂姆咖啡。
关于卡蒂姆咖啡我前年报导过,想了解的可以点击跳转这篇《品种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卡迪姆的绝地反攻》

具有抗叶锈病基因的Timor咖啡,除了与卡杜拉杂交变成卡蒂姆Catimor。也有科学家将它与另一株波旁咖啡突变基因杂交,变成萨奇摩Sarchimor品种组。

图:世界咖啡研究中心的Sarchimor介绍
萨奇摩Sarchimor跟卡蒂姆咖啡一样,也只是F1品种,植物的特征还在变化不稳定,要选育定性。萨奇摩Sarchimor品种组的代号是T5296。
现在流传在萨尔瓦多的Cuscatleco还有洪都拉斯的Paranaima,就是T5296的选择。这两种都已经定性,是人工可代代栽植的品种。
于帕拉伊内玛Paranaima我不久前曾撰文,想了解的可点击跳转这篇《品种品鉴∣三支口感与酸度饶富特色的新品种,你喝过没?》

图:遭受叶锈病攻击的咖啡叶

第三类抗叶锈病的品种,如今在中南美洲种植园繁衍最多,因为叶锈病一直都是各国咖农的心头痛。

为了减少农业损失,种植抗叶锈病品种成为必然的趋势。
所以抗叶锈病的品种亲代,要不是从卡蒂姆Catimor选育,就是从萨奇摩Sarchimor选育,或者就是使用这两个品种与其它品种咖啡继续杂交,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04

高风味的新咖啡移民

咖啡农业上的努力,从目标论有两条路线,一个叫开源,一个叫节流。
抗叶锈病的都算是节流型,是为了对抗农业损失而研发的品种。
但因为包含有蕴藏罗布斯塔咖啡基因的Timor,通常来说这类咖啡的风味,会稍差一点,因为罗布斯塔咖啡本来就没有阿拉比卡咖啡好喝。
但既然一开始,铁皮卡与波旁咖啡就是外来种,中南美洲本来就没有自己的咖啡啊,所以各国为了增加咖啡贸易,找寻”好喝的咖啡”是一个方向。
大家纷纷把触角伸入非洲大陆,重新挖掘更多好喝的阿拉比卡咖啡。
以下咖啡就是属于为了好喝的缘故,直接从原生地移种到拉丁美洲栽种的咖啡。包括有: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瑰夏与Wush Wush。

图:在巴拿马声名远播的瑰夏咖啡

瑰夏算是成名最早的非洲品种新移民,瑰夏早在1960年代就移种到巴拿马。
Wush Wush则是在1980年代由哥伦比亚咖啡研究所Cenicafe开始发放种苗在该国咖啡园试种。

想更了解Wush Wush的小伙伴可点击跳转这篇《品种∣让你喝了目瞪口呆的Wush Wush》

除了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咖啡品种移民拉美的大国外,其它非洲国家的特殊豆种,也颇获中南美洲咖啡园主的青睐。

例如来自喀麦隆的爪哇Java,来自肯尼亚的SL28与SL34,来自苏丹的苏丹茹魅Sudan Rume等,如今也都常见于中南美洲的精品咖啡庄园。

图:哥伦比亚考卡省希望庄园种植的苏丹汝魅

2015年,代表澳洲出战WBC世界咖啡师的Sasa Sestic ,就是凭借苏丹茹魅摘冠,使Sudan Rume这个品种一炮而红。

非洲以外,波旁岛的小摩卡Micro Mocha与尖身波旁Bourbon Pointu,也同样因为高风味而受到另眼对待。

图:尖身波旁带羊皮纸的生豆

2018年,瑞士MAME咖啡的主理人Emi Fukahori,就使用来自巴西Daterra农场种植的尖身波旁,摘下WBrC世界冠军宝座。

另外还有两个现在蛮知名咖啡品种,也常于中南美洲的COE竞赛露脸,获得名次也颇佳。
不过他们的身世比较神秘,没有人知道它们是从哪个管道进入拉丁美洲,只是因为基因鉴定的结果发现,它们是亲源十分靠近埃塞俄比亚的非洲品种。
这两个咖啡就是奇罗索Chiroso与粉红波旁Pink bourbon,都现踪于哥伦比亚咖啡园,但是由来不明。

图:粉红波旁的咖啡果实

其实,像粉红波旁与奇罗索这类有埃塞俄比亚地方咖啡血统的非洲咖啡,大举入侵中南美洲也不是一两天的事。
差别在于,这些咖啡往往都是由中南美洲的植物学家引入,作为”杂交新咖啡”的亲代,比较少流落市面,单独推广种植。
对拉丁美洲的植物学家来说,为国家研究新一代高风味的咖啡品种,取代古老的铁皮卡与波旁咖啡,已经是一种趋势了。
这也就是本文最后要介绍的第五类流行于拉美种植园的咖啡品种,它们都属于杂交品种,是农业实验室的人工产物,非自然而生。

05

高风味的人工杂交种

图:种间杂交可以选择优势亲代创造优生新品种

之前说到,咖啡的品种要不就是原生种,直接从原始故乡移种,像铁皮卡、波旁,还有类4提到的20世纪新移民品种都算。
除了原生种与它自己的自然突变种外,剩下的咖啡就是属于”人工实验室刻意杂交培育”的后代。
杂交培育一般都会带有目的性,例如前面的类3就是出于抗病需要。
而今天题到的最后一种类5,则是出于更好的农业管理或促进产能,或提升现有品种风味的目的性而研发。
2021年第一届厄瓜多金杯赛中,大放异彩的两个品种Bourbon Mejorado与Sidra,就属于类五的代表佳作。

图:2021厄瓜多卓越杯的冠军品种:Bourbon Mejorado

Bourbon Mejorado是由波旁咖啡与埃塞俄比亚地方咖啡杂交的高风味品种,有人深信其来源是厄瓜多的雀巢实验室,但这品种不是被刻意发放,而是不小心流出。
Sidra则是铁皮卡与红波旁的杂交种,同样是在厄瓜多被发现,据信其品种来源也是雀巢在当地的农业实验室。
上周介绍的pacamara也属于这类人工杂交种中的佼佼者,它是刻意选择豆粒硕大高风味的马拉戈吉贝Maragogipe,与树身矮产能高种植管理容易的波旁自然突变种-帕卡斯pacas,刻意杂交而成。
至于耳熟能详的卡杜艾Catuai,也是选择高产矮种的波旁自然突变种卡杜拉,与波旁和铁皮卡的自然杂交种Mundo Novo相互杂交而成,这个咖啡也变成巴西咖啡如今的主力品种。
本文透过对种植目的的区分,将中南美洲各国咖啡品种类型进行一次关系梳理,希望这个分类对小伙伴理解中南美洲咖啡品种有所帮助。

喜欢研究品种的小伙伴,欢迎使用本文提供的话题标签,检索今天类4提到的奇罗索Chiroso与粉红波旁Pink bourbon,这些我也都曾撰文介绍。
最后就是鼓励小伙伴,多元尝试不同品种的风味,促进个人感官对各国咖啡品种风味的鉴赏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