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欧盟《新电池法》,从2026年起,所有新购买的电动汽车(EV)电池、轻型交通工具(LMT)电池和大型工业电池,单个电池超过2度电时,必须拥有电池护照才能进入欧洲市场。

在4月2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动力电池论坛上,国内电池企业欣旺达的副总裁梁锐指出,“电池护照实质是电池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系统,将为全球的电池价值链带来更高的透明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池材料的来源、技术规格、化学成分、制造过程、碳足迹等都要在披露信息中显示,这将是非常庞大的数据系统。”梁锐说,在其看来,电池护照围绕两条线,一条是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一条是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

电池护照时代来临

电池是开启能源转型的关键。与此同时,电池是材料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在整个价值链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社会和环境影响,包括电池材料采购、加工和制造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今年1月18日,在瑞士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全球电池联盟(GBA)首次发布了电池护照概念验证成果。此次公布的电池护照原型,记录了三款电池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包括制造历史、化学成分、技术规格、碳足迹等。这三款电池来自于汽车生产商奥迪和特斯拉。更早之前,2022年12月9日,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就《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简称“《新电池法》)提案达成临时政治协议。这是全球首个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阶段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新电池法》引入了电池标签和信息披露要求,以及电池数字护照和二维码的要求,需要披露的信息包括产品的容量、性能、用途、化学成分、可回收内容物等信息。
“以前大家都觉得对于电池的碳管理是非常遥远的要求,但现在看已经是非常迫切。”在此次论坛上,梁锐说。

具体来看,《新电池法》规定,2024年7月1日起,至少需要提供电池厂家信息、电池型号、原料(包括可再生部分)、电池碳足迹总量、电池不同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第三方认证报告、能够展示碳足迹的链接等信息。
2026年1月1日起,需要清晰永久地提供电池碳足迹总量和碳足迹性能等级标签,并在技术文档中申明碳足迹以及碳足迹性能等级是按照欧盟委员会制度的授权法案计算。2027年7月1日起,需要提供单位功能产品模型和证明其生命周期碳足迹低于欧盟委员会规定的最大值。
《新电池法》还规定,法规生效96个月后,电池产品使用回收材料的比例为锂6%,镍6%,钴16%;法规生效156个月后,电池产品使用回收材料的比例为锂12%,镍15%,钴26%。不仅如此,全球主流车企,包括沃尔沃、宝马、日产、大众、奔驰等都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为达到目标对其供应链的减排提出了明确的管理措施。
据了解,在德国,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行动部(BMWK)组织电池和汽车制造商——包括宝马、大众、巴斯夫和优美科等正在一起开发电池护照,以追踪欧洲电动汽车电池的碳排放量。
实际上,除了市场准入的角度,发展电池护照对于电池企业本身而言也是一种促进。在梁锐看来,电池护照能够帮助企业清晰供应链,深度掌控原材料供应,并可将成本、产能、风险和机会透明化。此外,能够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对产品可做可差异化呈现,打造新的产品线,占据先行者优势,欧盟的电池护照要求应该会成为国内规范电池市场的借鉴工具。
“而目前,国内电池企业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准备还不足,缺乏主动性和规划,同时也缺乏一些减排的方案和人才。”梁锐说,“此外对供应链的低碳管理上,电池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管理不够,原因很多,核心是我们缺乏数字化工具,另外电池回收的技术和运营体还不完善。同时,碳足迹数字化基础薄弱,电池回收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