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网络上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拎出来嘲讽一番。从恒河的特殊水体,到阅兵式上摩托车叠罗汉,再由古老的种姓制度,延伸至拥挤的爬火车习俗,凡是能接触到的趣闻往往都是极品笑料。以至于连古代历史都无法幸免,渐渐演化出王玄策的利器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早已有人澄清辟谣

如病毒般传播的段子依旧能占据搜索引擎

不过,王玄策一人灭印度的故事并不起源于中土,而是由东面的日本邻居创造。拜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天竺热风录》所赐,这位生活在唐朝贞观年间的外交使节,跃升为让很多人顶礼膜拜的神奇人物。不仅智力卓越,还具备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以及那经不起任何验证的伟大胜利。

网络上的王玄策灭印度段子

主要来自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天竺热风录》

由于历史课本强调中西双元结构,以至于很多优秀的毕业生都会对世界其他区域的事情一无所知。特别是位于南亚的印度,几乎完全为科普读物所省略。这又让很多人产生刻舟求剑式误解,觉得那里自古以来就只有一国。换言之,王玄策一类的人物在本地获得任何成绩,都将被自动脑补成对整个次大陆获胜。其范围可以从斯里兰卡岛蔓算到喜马拉雅山脚,让不明所以的读者感到振奋人心。

在1947年前 印度都是指代包含次大陆在内的一个地理名词

然而,历史上的印度基本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即便到当代,位列其中的国家还包括有印度本部、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若是古代则可以继续向外扩展,则能将今日的阿富汗南部、中南半岛西部的一系列国家都囊括进去。至于印度一词本身也非本土起源,而是波斯人与希腊人对这片区域的统称。在建立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抵达前,很少发生绝对统一现象,更不可能以单调的整体同外部世界展开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玄奘的取经经历 就包括了当时北印度的多个国家

公元7世纪,后来成为唐僧原先的玄奘法师游历北印度,就目睹过一个生机勃勃的内部小世界。其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属于定都在曲女城的戒日王。他先用6年时间亲征附近的几个独立王国,迫使他们对自己的戒日帝国称臣纳贡。接着又在统治区内广建佛塔,并效仿古代的阿育王建立医院等慈善机构。最后还不忘召开佛法大会,以宗教形式规范邻邦的顺从态度。

戒日王发行的银币风格

不过,仅凭手里的5000象兵、20000骑兵和50000步军,还难以将震慑远播至更广袤地域。例如同时的恒河流域以南,还有更为强大的遮娄其王国,一直牢牢掌握着德干高原。正因如此,后人普遍不认为这个戒日王朝足够强势,更无法同历史上的孔雀、贵霜、笈多、德里苏丹或莫卧儿王朝相提并论。

鼎盛时期的戒日王朝 也只能在北印度稍有声势

到了公元647年,当王玄策以唐朝使节的身份出使印度,但戒日王朝已经步入衰败阶段。由于戒日王死时没有制定任何任何继承人,这个一度松散控制北印度达30年的强权立刻分崩离析。其中,戒日王的外孙儿达罗犀那首先跳出来自我标榜,以“至尊王、崇高王、万王之王、转轮圣王”的名号夺取部分疆域。但更多先前选择臣服的王公也纷纷跟进,开始为争夺戒日王的遗产而争斗不休。加之还有中亚白匈奴后裔从西北方拍马而至,整个恒河流域便沦为多方激战的混乱沙盘。以至于有领主会对初来乍到的时节动手,希望靠就地打秋风的方式贴补军费开支。

领地缩水+长期混乱

让后戒日时代的一些王公需要靠打劫来贴补开支

于是,唐朝使节和随行的30名护卫突遭围攻袭击,而始作俑者正是曾经的戒日王朝大臣--阿罗那顺。这迫使王玄策孤身向北逃窜,进入当时与唐朝关系尚可的吐蕃王国境内,并受到著名的松赞干布庇护。后者刚刚迎娶文成公主数年,自然愿意为联姻对象的使节出口恶气。因而派1200名士兵保护王玄策,护送对方到临近的尼泊尔境内招募更多人马。当时统治尼泊尔的尼婆罗王朝并非完全自立,而是在很多程度上依附于兵强马壮的吐蕃当局。所以能遵照松赞干布的指示聚集兵力,顺利凑出7000人随唐朝使节共同南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与文成公主联姻后 松赞干布的吐蕃自然偏向唐使

看到这里,读者应该对王玄策的印度遭遇有清晰认知。那就找有充足实力的盟友帮忙,而非像网络传闻那样主导局势走向。毕竟,他在问题爆发之初还是受害者,在决定能否翻盘的关键阶段又是被保护者。远在更北方的唐朝对此全然不知,更没有在危难之际派出一兵一卒。

王玄策南下讨公道的主力 主要都是尼泊尔人

当年6月16日,王玄策率领松赞干布给予的军队重返印度地界。在正式动手前,他又获得来自东侧孟加拉北部的另外2000-3000附庸援助,因而整支部队的规模超过万人。其中的铁杆主力,正是一些让周遭邦国忌惮的高原武士,余下人等也比较熟悉本地情况。

即便鼎盛时期 恒河流域的印度军队都不够强大

相比之下,阿罗那顺的部队虽号称30000之众,但多为临时筹集的乌合之众。由于平日里只需考虑规模有限的封建礼仪争斗,所以只需数目极少的刹帝利武士即可应付。等到真正的强敌俯冲而下,才不得不将大量缺乏军事能力的吠舍或首陀罗都征调过来。前者多为走南闯北的商人,多少还有些小团体对抗经验,但也没法承受高强度作战。后者则以忙于耕作的农民为主,往往只能起到充数壮声势作用。所以很难同对面的高地精英相抗衡,希望靠规模缩水的象队撑住场面。不巧的是,阿罗那顺的地盘面积有限,无力像过去的戒日王那样负担太大军费。所以他能出动的战象也是屈指可数,丝毫不能为麾下壮丁提供必要掩护。

巨大的基础差距 决定了王玄策的反击并不艰难

虽然目前已经找不到关于此次战争的细节描述,但通过前文的描述就不难察觉,阿罗那顺实际上很难击败王玄策的万人大军。加之平日里同周遭王公都关系恶劣,这些邻居都非常乐于见到他遭遇彻底失败。不仅没有任何帮忙意思,还满心期待的准备事后上门打劫。一来二去之下,阿罗那顺就被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的高原联军击溃。其本土人也沦为阶下囚,与其他2000名俘虏一起被押解回北方听从发落。其中,唐朝方面为惩戒元凶而成功引渡了这位主谋,而出力最多的吐蕃人则自然笑纳下其他大部分奴仆。

显然 吐蕃才是这次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事实上,无论从外交还是军事角度来看,王玄策破阿罗那顺都是一次规模有限的胜利。但很多不明所以者却沉迷脑补,非常将有限战绩夸大为对整个次大陆居民的彻底大胜。奈何相关素材皆非自己创造,必须借用日本人田中芳树的小说桥段。这才有了所谓火牛+投石机的无敌组合,以及对印度大象的迎头痛击。倒是吐蕃人堪称此次军事行动的最大赢家。他们会在百多年后开启暴走模式,将包括孟加拉、西域和部分四川在内的地方占据下来,逼着唐太宗的子孙们从长安仓皇出逃。换句话说,为王玄策讨回公道的征伐,就是构建帝国雏形的预演。

印度俘虏的玄学传播 也让晚年的唐玄宗深陷其中

讽刺是,在随阿罗那顺客居长安的印度俘虏里,还有一位名叫那罗迩娑婆的婆罗门。他将次大陆特有的宗教玄学带入东土,让此前从未接触过相关理论的唐玄宗非常佩服。堂堂天子就在晚年沉迷其中,不断在对方指导下花费大力气寻仙问药。这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爆发、开元盛世中断,以及李唐王朝的彻底衰败埋下重要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