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享有“中国魔芋大王”美誉的何家庆教授在离世前,留下这样一句值得深思的语录。

在他那传奇的一生里,曾徒步攀登大别山,这一走就是12000公里。

尽管双脚磨烂,全身丘疹,他也不曾想过退缩。

大别山一行,险些要了他的命,可是一转头,他又奔向了大西北。

近一年的时间里,何家庆没日没夜的行走,吃猪食、被绑架、遭抢劫,几乎所有的困难都朝他袭来。

他仍旧咬紧牙关扛了过去。

何家庆不惧牺牲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生物界的研究与教学,更是为了学生、为了后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他所说:“因为我是个教师,我当为人民服务。”

一名被嫌弃的教授

1949年,何家庆出生于安徽安庆市的一户普通人家。

在那个年代,百姓们的生活还相对贫困,他的家庭也不例外。

母亲要忙着照料孩子操持家务,而父亲不敢有半点歇息,每天都拉着板车奔波在路上。

善良的父母二人深知,唯有教育能改变命运,因此即便日子过得再苦,孩子们的教育也从未落下。

何家庆没有辜负父母的期盼,在学校上向来都是分秒必争,回回考得班级前几名。

可是,这样一个学习的好苗子,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面临着辍学。

老师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纷纷站出来帮助何家庆。

1955年,编入街小学许维实老师班,许老师送旧胶鞋一双,练习簿四本,学费全免;
1956年,许老师班学费全免,送旧胶鞋两双,洋袜子一双,练习簿三本;
不知名同学送来棉裤一条;
1966年,送助学金7元8角;
同年,张爱坤同学的母亲送来蓝单裤一条,短裤两条;

何家庆上学的这十几年内,所有帮助过他的人,都被老父亲一笔一划的记录在香烟纸上。

正是父母的这份善良和周围人的爱,不断感化着他,让他自小便懂得知恩图报。

“谁给我一捧土,我还他一座山。”

这句话陪伴何家庆从天真烂漫的小男孩,成长为勤勤恳恳的人民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何家庆从安徽大学毕业,并留校在生物系任教,从事植物分类学和药用植物学的研究与教学。

每天面对着千奇百怪的植物,让他的心中萌生了“大别山”之梦。

“大别山”所处安徽、湖北、河南交界处,优渥的土地资源加上复杂的地形,让这里成为了珍稀动植物的繁育天堂。

同时,大别山也是国内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

正是它的神秘与多样,吸引着何家庆,让他万分迫切的想要前往大别山。

想要踏足大别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绵延的山峰、难以预料的天气状况和无法估计的意外,这些困难曾击退了无数想要试探的研究人员。

为此,何家庆只能先收集资料,准备充足后才能出发。

在这期间内,他一直潜心任教,带着学生们踏遍校园,耐心介绍每一种动植物。

何家庆从不求回报,只希望能将一身的本领一一教授给学生们,但是学生们似乎并不“领情”。

在旁人眼中,何家庆有些古怪,还有些傻。

何家庆平时的装扮就是一身洗发白的中山装,配上他那鸡窝般的头发,尤其是他鼻子上的那副拼凑起来的眼镜,哪里像一个大学教授,根本就是一个“野人”。

但凡在学校碰见他,不是独自在食堂喝稀饭,就是在草丛旁蹲着,显得孤独又古怪。

让学生们有些难以接受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他那臭脾气。

比如有一次,客人去家中拜访他,顺便提了一些土特产,临走时,何家庆却不留情面的说道:“把东西带走,要不我就扔了。”

虽然都知道他没有恶意,可总是直言不讳,放在谁身上也接受不了。

还有,每当有新生报到时,何家庆就会介绍自己“四不像”。

不像老师,因为没有实验室门的钥匙;
不像教授,因为比其他教授的课要多;
不像科研人员,因为科研成果总是被媒体淡化宣传;
不像党员,因为把奖励金捐给了更需要帮助的人。

说到激情澎湃处,他直接来了句:烦学校行政化管理。

领导们哪能不生气,这明摆着“找茬儿”,他也因此被“训”过多次,但始终改不掉他那直来直去的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魔芋大王”,也是“最傻县长”

何家庆这老师一做就是8年之久,这些年里,他身在学校,心在大别山。

看着自己每月18.9元的工资,他也曾苦恼,得多久才能攒够出行的费用。

这也是为何师生们总是看到何家庆在食堂从不点炒菜的原因。

1984年,他已经35岁了,再往后拖,身子骨就不再硬朗了,想要踏足大别山恐怕就是一个奢望了。

何家庆的老父亲看出了儿子的苦恼,他一狠心,将毕生所攒的4000多元拿了出来。

这一把一把的钱早已破旧不堪,这可是老父亲的棺材本。

年少时无力帮助父母,成人后还要拖父亲后腿,何家庆心都碎了。

老父亲又怎能不懂亲儿子的心思,他所希望的是,儿子做正确的事情,感恩社会、报效祖国。

何家庆将钱包裹了一层又一层,揣进了怀里,穿上他那件唯一的中山装,带上考察工具,头也不回的冲向了大别山。

对于他而言,再艰险的山路也能攀登过去,唯独前方未知的隐患最为致命。

何家庆只身一人独自涉足大别山,或许他的一脚会惊动捕食的毒蛇,或许他的喘息会吸引来凶猛的豺狼,还有很多有毒植物,随时都可能命丧于此。

他早已料到,依然义无反顾的前行。

在这深山密林中,虽处处可见何家庆期盼的珍稀动植物,填充了精神,却填充不了肚皮,除去野果别无选择。

每当夜幕降临,何家庆就赶忙寻找一处安全的山洞,防止野兽袭击,也能短暂休息。

长期以往下来,山洞的潮气侵蚀了他的每一寸肌肤,皮肤溃烂、关节肿胀,甚至疼痛难忍险些掉下山崖。

大别山之行的苦难不止如此,何家庆还惊动了警局。

警局工作人员看不懂他的行为,看似像一个“野人”,行为却又不像,莫非是上山捕猎?

为了弄清楚何家庆的行踪,工作人员悄悄跟踪了他18天。

当他被带去审讯室后,何家庆这才慌了神,连忙解释自己的“怪异行为”,警局这才放了他。

何家庆这一走就是225天,每一天都是在生死边缘徘徊。

在这多半年的日夜里,他终日苦恼,为何处处都是“宝贝”,山中居民却如此贫苦,连饭都吃不上?

何家庆明白,他必须成为那个个例,引领着大山内的贫苦百姓过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

225天里,何家庆穿着一双胶鞋,穿过了鄂豫皖三省19个县市,攀登了357座上千米的山峰,走过了1.2公里的路。

他终于满心欢喜的带着3117种植物标本回到了家,没有一刻停歇,他又投身于科研中。

何家庆将沿路记载的资料和标本一一对照,编辑成了详细的文件,而这些珍贵的资料将带领大别山区的百姓脱离贫困。

他的这一高尚行为震撼了社会各界,他也因此获得了安徽绩溪县科技副县长一职。

成为官员之后,何家庆非但没有融入官场,反而依旧我行我素,乃至于让同事们感觉到不自在,将他排斥在外。

何家庆不怕被排斥,也不怕被辞退,他只怕自己有一天不能做研究,不能继续为人民奉献。

在他当县长两年多的时间内,他每天的生活和那些穷苦百姓一样,除去吃饭时间,都钻进林子搞调研。

他用697天的时间走遍了23个乡,采集了1536件标本,他要让这些标本成为百姓们手中的财富。

为此,何家庆夜以继日的工作,即便月上枝头,他依旧在桌前奋笔疾书。

不久之后,一本15万字的《绩溪县野生植物资源开发》横空出世,这本厚厚的资料是当地最珍贵的宝贝。

何家庆发现这里常年湿热,平均温度将近16℃,而年降雨量却少得可怜,但总有适合旱地的农作物。

他走访了上万户人家,发现了被人们晾在一旁的“魔芋”,魔芋正好适应当地的环境,可以大面积种植。

有了方向后,何家庆随即拿出1000元购买了一批魔芋种子,带领百姓设立了共500亩地的31处试验田。

百姓们自然愿意听从他的指挥,在他们眼中,何家庆就是再生“焦裕禄”,不辞辛苦的为民解忧。

何家庆的选择是正确的,到了丰收季,所有的试验田全部成功,总收益超过了400万,自此,他也有了“魔芋大王”之称。

然而,这并不是何家庆的终点,他还要竭尽所能走更多的路,让更广阔的土地结满果实。

一封“绝笔信”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离开家了。
我一直在寻找帮助西部贫困山区的途径,
人类最易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行为特征就在于相互帮助。
  • 倘若不幸,这封信就算是我对你的最后交待。

这封“绝笔信”是何家庆在去大西北时留给女儿的。

他带上了家中的全部存款,不惜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和丈夫”。

何家庆有更高更远的梦,他希望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再没有受饥寒交迫侵蚀的穷人。

这一年,何家庆已经49岁,因长期奔波操劳的影响,他的身体已经亮起了红灯。

可他不畏惧,他宁可牺牲在路上,也绝不放过造福百姓的一丝机会。

没想到,这一趟大西北之行他走了305天,转辗了8个省,300多个县乡,状况远比大别山更为凶险。

在贵州一带,他曾遭遇过劫匪的拦路,为了保命,只能舍弃口袋中的3000多块钱。

这样一来,何家庆的状况更为糟糕了,他去当地人家讨食,被当成乞丐,嘲笑过后又险些挨打。

好不容易走到了车站,乘坐大巴车准备前往下一站,在半路却遇到了山洪,多亏他及时跳窗,而同车的27人无一幸免。

这都是何家庆在野外生存练就的本领,比他人更灵敏的身姿和更快的应变能力。

每一次劫后余生,他都没有停下脚步,即便心中装着对妻女的不舍,他依然咬紧牙关往前走。

何家庆要将种植魔芋的技术教授给每一个农民,但频遭怀疑。

人们不解,为何一个教授放着干净明亮的实验室不坐,偏偏要来大西北受苦?

面对猜疑和质问,何家庆不厌其烦的教授着种植经验和防虫技术,一路走一路讲,造福了2万余人和50余家相关企业。

这趟大西北之行收获满满,他将成果摆在了众人眼前,所有人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但只有他知道,路上的他有多么绝望,曾一次又一次的放弃了生存念头,在毅力的支撑下,拖着80斤的身体迈进了家门。

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一致认可,因此获得了10万元的奖励。

何家庆不顾妻女的想法,直接将10万元转手捐给了贫困山区。

短暂的休息过后,他依旧没有要停歇的意思,不是奔波在山间,就是趴在桌前写资料。

日子一晃就到了2019年,何家庆已经步入古稀之年,本该颐养天年,他却又跑到了安徽潜山调研“栝楼发展”。

只不过,这一次他没有那么幸运,病倒在了路上。

被送去医院时,医生连连摇头,递上了一张诊断书——癌症晚期。

在生命的最后,何家庆一边注射着营养液,一边写着调研报告,他要将毕生所学全部留下来,留给后辈。

2019年10月,“傻教授”何家庆永远的停止了呼吸,而在这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了出去。

何家庆的一生颇为传奇,虽然生前被百般嫌弃,但死后身披国旗,这就足以证明了他的伟大。

这个中国最“傻”的教授,值得被铭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