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猝死形影不离。

近日,桂林马拉松现场急救的视频流传,急救过程引发大家讨论。

有人说,现场急救非常糟糕。

也有人说,能出手急救就是英雄。

夜鹰认为,现场先后到达的三股急救力量,都没有在黄金时间抓住机会做好该做的事情。

作为一项业余选手广泛参与的接近极限运动,马拉松是一种人生挑战,娱乐与征服并存,魅力无限,但频繁发生的心脏骤停事件告诉我们,马拉松同时也是一项相当风险的运动。

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井喷及频发的猝死事件,促使马拉松赛事急救保障不断升级。

2014年广州马拉松开始在赛道设置移动AED骑行队伍,这是国内首次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布置到马拉松赛道上。此后,上海马拉松、无锡马拉松等先后跟随,并在无锡马拉松赛上首次实现使用AED除颤成功急救一名跑者,一时业界轰动。

如今AED移动骑行几乎成为国内大型马拉松赛事的标配,成为在救护车之前、比救护车更快更灵活的一支赛道急救力量。

此外,越来越多的医生跑者活跃在马拉松赛道上,他们不但在享受马拉松赛事的快乐,同时也成为马拉松急救保障的重要环节。在多个马拉松赛事上,医师跑者都积极参与急救过程,展示医师风采。

马拉松赛道的心脏骤停,是在院外发生、众多人目击、第一时间心肺复苏实施率高、急救系统反应快速并经过针对性的演练的一个特定情境下。

在这个高效的赛场急救系统之下,心脏骤停能在1分钟内有人识别并开始心肺复苏、3分钟能开始AED除颤、5分钟救护车到达并开展高级生命支持,这样的体系设置理论上能将马拉松赛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80%~90%。

而要实现以上目标,以广州马拉松为例,我们综合运动员、急救志愿者、医师跑者、AED移动骑行救护员、急救车团队、及各医院急诊及ICU的各方力量,并能贯彻以下马拉松赛场心脏骤停急救生存链:

1. 预防

作为参赛者,应该经过规范训练并对自己身体状况清晰了解,并能赛前进行体检,尤其是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筛选。在赛事过程中量力而行,及时识别危险的胸闷、胸痛、心律不齐征兆,控制比赛节奏。

赛道急救志愿者及急救医护人员应对一些出现心血管危险征兆的运动员提出警醒,必要时建议其终止比赛。

2. 早期识别并启动赛道急救反应系统

每100米一个急救志愿者、每1公里一个AED移动救护员、每1.5-2.5公里一个急救车团队及医疗点,再加上百名医师跑者在不同赛段跟随及参赛运动员相互救助意识的提高,马拉松赛道心脏骤停的急救完全不同于社会上路边心脏骤停的无人问津。当赛道突发心脏骤停,第一时间识别并呼叫急救完全可以做到。

3. 即刻心肺复苏

急救志愿者、医师跑者都经过急救培训,具备识别心脏骤停并第一时间开始心肺复苏的能力,即使是不做人工呼吸的单纯胸外按压,此时也同样有效。

4. 快速除颤

马拉松相关心脏骤停,几乎均以室颤为首发,而室颤最有效的急救方式就是心肺复苏联合快速除颤治疗。整个马拉松赛道布置了40台AED,由移动骑行队伍携带,再加上36台急救车及医疗点的72部手动除颤器,可谓重兵集结。尤其是灵活的移动骑行队伍,让心脏骤停发生后3分钟实现除颤成为现实(在AED缺席的时代,这是马拉松急救最大的痛点)。

5. 尽早的高质量基础及高级生命支持

在经历2012年广马首赛的两例心脏骤停事件之后,广马急救车队伍全部换成广州120网络医院的专业院前急救队伍(具备院前急救经验同时也具备急诊危重症救护经验),其中不乏经验丰富的急救培训导师团队成员,这是多年来广州院前规范化急救培训打造的一支队伍,无论学历还是急救技能,综合素质和战斗力超强。

院前急救的设备也是精心准备,包括转运呼吸机及心肺复苏机的配置。可以保证高质量的基础生命支持,并在恰当时机实施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

夜鹰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马拉松赛道上的急救力量更多、更完善、更有效率,这样的安全级别完全超越了医院。因为在很多医院,也不能保证医院的每个角落能实现1分钟按压、3分钟除颤以及如此强大密集的急救布置。

可以说,马拉松赛道,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最安全,并非意味着不死人)。

但这种安全需要各个岗位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并能胜任这一职责,保证自己这一环是靠谱的一环,由于职责流程非常明确,步骤也不多,作为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做到这一环并不难。

但如果组织方疏于管理,人员和岗位职责不匹配,就可能酿成难以挽回的结果。

生命至上,大家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