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妈心理学习动力提升辅导,专注研究青少年厌学和学习动力提升的心理服务。

点点关注,获得每日最新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是一位孩子的奶奶,今年已经69岁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年纪应该正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但是我却为了我的孙女,操碎了心。

直到前几日高考成绩下来,看到孙女600多分的成绩,我知道我这3年的陪伴和学习都是值得的。

在此想把我的一些感受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各位家长有一些帮助。

01

现在养个孩子,真的太难了。

孙女的成绩一直都很好,初中的时候就是尖子班。

可是因为在家庭教育这方面的忽视,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时常令人担忧。

她妈妈是个要求很高的人,虽然孩子经常写作业到半夜,但是妈妈仍然看不到孩子的努力,经常催促孩子,孩子时常感觉到压力。

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有了自杀的念头。

孩子高一后,虽然成绩仍然保持着不错的水平,但是孩子不愿多说话,没有朋友,不愿谈学习、谈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无法改变她父母的教育方式,所以只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希望能为孩子的成长多一保护。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在妈心理跟着默薇老师学习,没想到一学就学了3年。

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和我有相似问题的家长们,他们同样带着各种各样的,关于青少年厌学、情绪不稳、游戏、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通过和这些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在心理老师的答疑辅导下,我们一路获得了很多的帮助和成长。

因为从小亲子关系没有培养好,妈妈也不是个情感细腻的人,再加上一些严苛的要求,孩子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状态时好时坏,经常让我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

叫她去吃饭,或者出去玩,一点兴趣都没有;
就算生病也不肯休息;
一不高兴就把自己锁在屋子里;

面对孩子这些问题,我带着迷茫、谨慎、还有小心翼翼。

想必有很多家长能够体会这种感觉——生怕哪句话说不好孩子就会闹脾气。

记得刚学习的时候,就连吃早饭这一件事,都会惹得孩子不高兴,还是老师一语道出:孩子已经大了,而我还在事无巨细的管着孩子的饮食起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就会被压制。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不得不感叹,孩子已经变了,而我们作为家长的教育方式却还没有跟上。

02

“我很痛苦,但是我却叫不出声音”。——这是孙女曾经跟我说的一句话。

可以说,孙女和她妈妈的关系,是有裂痕的。

因为妈妈本身是一位严苛的家长,再加上还有一个相差12岁的妹妹,她本身获得的爱就很少。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被父母看见,被父母恰到好处的回应,但是这些孙女好像都不曾得到过。

记得孩子高一假期的时候,她妈妈不顾孩子反对,给她报了40多节的辅导课,即便孩子激烈的反对、痛哭,仍然没有改变妈妈的决定,反而不久后又给孩子增加了两门学科辅导。

妈妈觉得报课、花钱就是对孩子好。

而我看到的却是孩子的辛苦和无尽的压力:

写作业写到12点,平时休息的时间也被辅导班占据得满满当当,稍微停下来就被催促快点学。

学习过妈心理的课程后,我了解了孩子青春期阶段的一些心理需求,比如释放攻击性,渴望被看见,需要释放情绪等。

所以当孩子哭着反抗而妈妈视而不见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孩子那种:“无论我怎样呐喊,他们都听不到我的需求”的那种绝望和痛苦。

我想她和妈妈的这种互动模式,也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性格。

孩子在人际关系中,有时候会卑微讨好,有时候又会过度防御,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度。

比如在学校手表找不到了,也不敢问舍友;
说一些话可能我们没有听清,她就会表现不耐烦;
有时候还会无缘无故发脾气。

而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只能去共情到孩子,至少让孩子在我这里,能有一个倾诉、发泄的出口,不至于积压在心理,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后来在征得她父母的同意下,邀请孩子来我这里住,既是希望能给孩子一个缓解压力的空间,同时也是希望能让孩子在这里有一个可以被疗愈的场所。

03

转机在孩子高二的寒假。

在跟着妈心理学习后,我一直在尝试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理解孩子,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后,也希望我能为孩子提供一些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因为平时孩子住校,接触并不多,所以我并没有感受到孩子有什么变化。

直到疫情的侵袭,让我和孙女有了长时间的相处,我才切实感受到了她的变化。

最明显的就是,孩子在情感上不封闭了,情感上也接纳了我。

因为即便是在两个孩子都在我这里的时候,我也会一视同仁,并没有因为二宝小就给予她特殊的优待。

为的就是能让孩子感受到,我对她的爱是一样的。

再加上我一直跟着默薇老师学习,知道了很多青少年心理方面的需求和沟通的技巧,所以当孩子遇到什么问题时,我都会和她沟通,去共情到她。

慢慢的孩子认可我了,并且还说我的思想才能够跟上她。

也正因为这样,孩子遇到了开心的事情,都会跟我说,而对待父母,她仍然连爸爸妈妈都不愿意叫,只愿意称之为“他们”。

随之改变的,还有她和同学的关系。

从前孩子内向、自卑,没有什么朋友,但是现在会和同学在网上聊天。

而我也改了从前事无巨细管理她的“毛病”,孩子在疫情期间,也一直很自律的上网课。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04

疗愈的路上仍然磕磕绊绊。

虽然孩子很多方面有了好转,但是很多创伤并没有彻底的得到疗愈。

在很多问题上,仍然反复。

比如孩子仍然对待自己极为严苛,这是在妈妈高压教育下的惯性。

一次考试,孩子的物理成绩没有考到年级第一,只考到了班级第一,情绪就非常的沮丧。

即便很多人觉得这多少有些“凡尔赛之嫌”,但是我的确能够感受到孩子的这份落差。

所幸一直有叮当老师,橙子老师她们的陪伴和疏导,我的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才有了平稳的状态去应对孩子的这些问题。

我知道,孩子心理创伤的疗愈,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她需要的是身边有个人能够一直理解她,支持她。

这是一份精神上的托举。

记得默薇老师说过,每个人都有向上,向好的本能。

所以孙女在高三的时候,在图书馆做了志愿者来进行自我疗愈。

可以感受到,这份工作对于她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也是通过这样一份工作,来获取她不曾在父母这里获得的认可和关注。

05

转眼即将面临高考。

我们一家人的心弦都紧绷着,生怕影响孩子的情绪。

而孩子可能也是压力大,即便父母事事都顺着她,仍然不满足。

或许是这个节点太过令人紧张,我的情绪也变得烦躁起来。

我开始觉得孙女不识好歹,不懂感恩,甚至萌生出想要跟孩子大吵一架的念头。

我甚至一度陷入自责,是不是自己阻碍了她们亲子关系的流动。

还好将这些跟叮当老师讲了以后,我的情绪得到了缓解,也是她告诉我不必自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我的焦虑平复了很多。

或许就像天气一样,阴天和刮风下雨的时候总是有的,我们要试着去接纳,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归咎于自己。

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下来,孩子终于顺利参加完了高考,并且取得了618的高分!

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但是我却知道,这并不是结束。

通过这一路的学习,我知道孩子心理承受了怎样的痛苦,焦虑,因为家庭教育的问题,内心受到了很多的创伤,这都不是随着高考结束就可以忽略的问题。

所幸,看到了孩子这一路的变化,她的父母已经认可了我学习的成果,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学习和了解。

不得不再次感谢妈心理的老师们,正是因为这一路的陪伴和帮助,才让我们的孩子,还有我们的家庭,变得更好。

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更迭,更是对自我的觉察和成长。

接下来,希望我们一家人,都能够开启一段新的篇章。

在此我也想提醒家长们,不是说孩子成绩好,就是没问题,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定要有所重视。

最后,以看完台剧《茉莉的最后一天》的一些感想作为结束:

一个孩子心智健全,人格完善,哪怕没有非凡的成就 ,至少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父母爱孩子,不应该是因为孩子有多优秀,而是因为她是你们的孩子,仅此而已。
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接纳自己的孩子,不要以“我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去绑架孩子,让孩子活成她自己。

——一位69岁的奶奶,与所有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