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会战”是指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军工企业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诸多单位一起参加的坦克研制活动。当年,一批年富力强的科技工作者,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研制中国第二代坦克、装甲车辆的部署,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用近五年的时间,取得了一批重要项目阶段性成果,为中国坦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时至今日,“二四”会战的组织领导人多数已经去世,各车型及配套产品的科技工作者,也已年近花甲。生者对当时广大干部、工人那种不畏艰难,熬酷暑、战严冬、奋力拼搏的场面却都记忆犹新。但许多人对当时研制工作中的突然降温情况一直不是很清楚,甚至有许多的疑问,期望有朝一日能了解当时的原因。40年过去了,一些密级文档也解秘了,对当时的一些是非曲直,应当理性的历史的看待。但其中的经验教训,则是完全可以借鉴的。

紧急备战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全国都进入了紧急战备状态。当时中苏的军事实力的对比中,我们明显是处于劣势,特别是装甲兵面临的压力更大。军委装甲兵先后向五机部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在做定型试验的121中型坦克要尽快定型;二是要着手研制第二代坦克、装甲车辆;三是现役坦克要齐装配套。尽管要求非常“苛刻”,但大敌当前,五机部领导都完全接受了。我当时在部机关科教组主管坦克科研工作,陈锐霆副部长就让我组织实施这项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9年12月,装甲兵会同五机部在北京香山召开第二代坦克车辆论证会议,有49个单位205人参加。坦克设计所、发动机研究所、装甲兵研究所等单位带来了前期的论证报告供与会者讨论。会议期间,关于坦克炮的口径(以中型坦克为例),包括100毫米、115毫米、120毫米难得共识。我向陈部长汇报后,陈部长邀请了总后勤部装备部长封永顺、炮兵副司令钟辉、装甲兵副司令钟人仿来参加会议。最后封部长决定,采用120毫米方案,全军火炮序列增加120口径。这次论证会后,装甲兵向中央军委作了《研制第二代坦克装甲车辆的报告》,中央军委于1970年2月4日批准了装甲兵的报告,并确定由装甲兵牵头组织会战指挥部。钟人仿任组长,陈锐霆担任副组长。成员有国务院国防工办副主任乔治、国家计委国防局局长陈文祥、总后二十院政委宋昆、装甲兵后勤部副部长麻志皓。该项工作代号“二四会战”。之后,装甲兵、五机部任命麻志皓为会战办公室主任,王怀庆(装甲兵)、于学驷(五机部)、赵荣海(二十院)为副主任。装甲兵从部队、院校抽调几十名科技干部参加会战。五机部从617厂借调宋军、孟宪源、李国俊、张延军同志参加会战。会战办公室设在沙滩原中法大学,后迁至香山装甲兵干休所。1970年2月18日,会战指挥部召开落实设计方案会议,有关部委、省市、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共84个单位228人参加会议。会议确定成立13个会战组,其中122中型坦克会战组由坦克厂科研处处长张锐生任组长,132轻型坦克会战组由江麓厂副总工程師赵博德任组长,212水陆坦克会战组由西南车辆厂军管会主任李文任组长,532装甲车会战组由北方车辆厂副总工程师倪志福任组长,120火炮会战组由坦克炮厂窦森瑜副厂长任组长。会议确定了几种新型坦克车辆的初步设计方案和研制进度,计划用一年半的时间即到1972年5月,完成第一轮样车的设计和研制。五机部按此下达了科研计划,各会战组立即组织设计班子,全力展开工作。

会战提速

1970年4月20日,“二四会战”办公室(以下简称“二四”会办)审议122坦克设计方案时,陈宏司令员突然到会。他说:“前几天国务院余秋里同志在南口召集一、五、八机部部长开会,商讨民用工业研制生产坦克的问题,一、八机部很积极,表示今年国庆节前研制出3辆坦克,向国庆献礼。会议决定成立一个会战指挥部,五机部部长邱创成任组长,一机部部长周子健、装甲兵宋庆生副司令员担任副组长,人称‘704会战。我们不能按部就班了,也要‘十一前出东西。”与会者听后不知所措。他让我表态。我讲:任务刚刚布置下去,再要求提前7个月难度很大,我得回去向部领导汇报。在听了我的汇报后,邱部长说:部里正准备让王本林局长去一机部兼任“704会战办公室”副主任。你从坦克设计所抽调一个设计班子到洛阳拖拉机厂帮助他们搞设计。邱部长表示,对于“二四会战”的进度就按陈司令的意见办吧。但用5个月时间设计出一种新型坦克,谈何容易!但既然下了军令状,只好硬着头皮拼命干。坦克炮厂的窦厂长在战争年代是晋绥一个兵工厂的厂长,是一位深受职工的爱戴和尊敬的老同志。在包头落实计划时,窦厂长表示:虽有难处但绝不拖后腿。最后,他们按进度要求提前两天把火炮、稳定器送到总装厂。他给我打电话:“于主任,我们按时完成了任务。”我代表部里向他表示了感谢。在历经了艰难曲折,度过了150多个不眠之夜之后,1970年9月27日,除反坦克导弹(302导弹)外,各会战组都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5个多月的时间里,不仅是把人熬红眼睛,累坏身体,有的人还病倒了,甚至还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532会战组的邱工程师,在北京老龙头水库作潜渡试验时,因发生技术故障不幸牺牲。半可燃药筒在国家靶场作试验时,火炮发生膛炸,试验队的一名战士光荣牺牲;120榴弹会战组在旅顺做试验时发生膛炸,所幸未有人员伤亡——这是突击性的会战付出的沉痛代价。

再次提速

1970年10月5日,装甲兵在南口靶场举办了一次装甲车辆大型汇报演示。鉴于第二代坦克装甲车第一轮样车是突击出来的,技术状况不好,演示时车辆只是行驶通过检阅台。当晚,军委常规兵器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组长邱会作对装甲兵倍加赞扬,要求全军各军兵种向装甲兵学习,五机部的压力一下子更大了。10月10日,装甲兵在南口靶场召开了汇报演示总结会议。陈司令在这个有400多人参加的大会上,又一次突然提出五种新型车辆要在1971年“七一”定型,而且让与会各组立即表态。大家只好都说听部里安排,只有我站起来表示,需要马上回部里向部领导汇报。会后,我与麻主任、王副主任发生激烈争论,大家不欢而散。当晚,陈司令给陈副部长打电话,请部里分管坦克工业的负责同志到京西宾馆交换意见。陈副部长让李守文局长和我第二天赴会。鉴于头一天我与麻、王的争论,陈副部长特别叮嘱,多听陈司令的意见。陈司令的中心意思是希望尽快把装甲兵装备搞起来,请五机部领导支持。回来后,我俩向邱部长、张连奎、陈锐霆副部长汇报。首长们仅仅表示:知道了。

1970年10月29日~11月5日,“二四”会办在北京召开落实定型车会议,多数同志的意见是“三液”技术(液力传动、液压操纵、液压悬挂)在一两年内设计技术很难突破,建议122、132、212三种型号车改用传统的机械方式,532仍采用机械液力传动方式。这样在技术上适当调整,不至于改变三年定型的总进度。一天晚上,装甲兵的领导同志来到会场,召集“二四”会办的领导和主要技术骨干开会,听取对技术方案的意见,决定“三液车”和“三机车”同步研制,同步进行定型试验。中央军委即以(70)国发92号文件批准了这次会议的报告。各会战组按照92号文件进行第二轮样车的研制和试验。有的车型进行了第三轮样车的研制和试验,都进行了冬季、夏季和特殊地理环境试验。一批配套装备,如火炮、弹药在国家靶场进行了试验。以132轻型坦克为例,第二轮两辆样车,按照定型试验大纲,行驶了9000千米,做了75项试验,发射238发炮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东北车辆厂于1972年正式申请设计定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战终止

正当各车型按照装甲兵提出的设计定型试验大纲进行定型试验和技术改进时,装甲兵和五机部的领导相继发生重大变动,这直接影响了新型车辆的试验和定型。1973年9月4日,我以个人名义向五机部党的核心小组和装甲兵党委呈送了《请求尽快审查新型坦克研制设计方案的报告》,以求推动会战工作。装甲兵的科研部门也向装甲兵党委呈送了《关于几个车型补充论证的汇报》,提出下一步会战工作安排。装甲兵新任主管科研的贺晋年副司令批示“先搞装备发展的论证,再搞几种车型的论证”。这也就是说装甲兵技术装备的发展方向可能要调整,“二四会战”可能会搁浅。但五机部所属的科研单位仍按照原计划做部件研制试验。1974年11月29日,贺副司令向装甲兵党委呈送了《关于装甲兵装备发展方向问题的报告》,提出了与“二四会战”相悖的4条意见:“一是我们的坦克应按照机动-火力-防护的原则设计和改进”——这就修正了‘二四会战提出的火力-机动-防护三原则以‘火力为主的设计思想;“二是目前坦克火炮的口径,中型坦克100毫米,轻型坦克和水陆坦克85号为宜”——这就否定了正准备做定型试验的120火炮;“三是未来中型坦克的防护能力,以保持59式坦克的防护能力为宜”——这就否定了香山论证时提出的适当提升防护能力的理念;“四是近三年内狠抓现装备的齐装配套”——其实这项工作五机部已经在进行,包括抢救牵引车、通讯车、运输车等。1975年4月11至23日,装甲兵会同五机部在南京召开“坦克车辆发展方向会议”,五机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唐仲文同志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按照贺副司令提出的四项原则,重新确定了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方向——这就直接导致了“二四会战”的终止。

“二四会战”尽管存在领导操之过急的问题,但如果大家同心协力,坚持下来,不断改进,70年代后期第二代坦克车辆定型、投产是可以期待的。我以为“南京会议”断送了更新一代新技术装备的时机,是非常可惜的。而且,“南京会议”确定的设计理念,并没有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几年后,在进行第三代坦克论证时,火力优先的设计思路再次得以确认。

会战成果

“二四会战”、“704会战”是在当年苏军大军压境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我国坦克科技工作者按照国家部署投入战备,忘我劳动、无私奉献。但却有人说这是“受文化大革命思潮的影响,脱离了国情,因此在‘913事件之后即被停止,“二四会战”无果而终。”我以为,这是对广大科技人员历史性贡献的不公正评论。离开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论历史事件,总会偏离方向。

“二四会战”历时五年,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研制了坦克和装甲车辆的两轮、三轮样车。132轻型坦克通过了设计定型试验,正式申请设计定型。122中型坦克、212水陆坦克,532装甲车都正式按照试验大纲进行了定型试验和改进。参加过“二四会战”的装甲兵技术干部马占通同志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亲眼目睹并亲身体验到兵器工业广大职工为响应毛主席的战斗号令和重要指示所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和动人场面。这种艰苦奋斗、废寝忘食的忘我精神,真是一曲激情燃烧的壮歌。从1970年218会议至1971年4月仅14个月,6种新型装甲车辆研制出两轮样车,真是历史奇迹。”

二是培养和锻炼出一大批年富力强、有创造精神的技術骨干。在整体进度难以推进的情况下,他们锲而不舍,不遗余力地改进和测试部件。120毫米火炮用榴弹、破甲弹已经批准设计定型。120毫米火炮及穿甲弹已经被送往国家靶场作定型试验。多种仪器、设备、电台、“三防装置”和反坦克导弹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是建立了坦克科研全国网络。“二四会战”得到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冶金、化工、石油、轻工、机械以及国防工业各部门的大力帮助,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四是科技管理决策者吸取了经验。装备的研发,是对新技术的探索过程,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是正常的。在“1029会议”上,陈宏司令员、姚国民政委等装甲兵领导亲自下来听取意见,果断修正了设计方案,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科研工作贵在坚持,“朝令夕改”是科研工作的大忌,这应当是一条历史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