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7月的一天,张玉凤跟往常一样,正在打扫车厢卫生的时候,突然接到通知让她停下手中的工作,从今天起,就不用在这里工作了。

张玉凤以为是要辞退她,心里一慌,正准备问列车长自己犯了什么错的时候,车长看出了她的心思,笑着对她说:“从今天开始,你被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了!”

张玉凤的心情瞬间由阴转晴,她激动的连连说道:“车长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照顾好主席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说完后,张玉凤就坐上警卫的车来到了中南海主席的书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毛主席与张玉凤

初到中南海

张玉凤来到主席身边工作时,主席已经77岁高龄。从1970年到1976年,张玉凤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6年。在这之前,张玉凤就与毛主席有过一些接触,张玉凤在毛主席乘坐的专列上工作,所以两人见过面。

张玉凤出生于1944年,从小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便没有再继续上学,只身一人外出找工作,当时刚好铁路局在招工,张玉凤想着反正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先去试一试,说不定就被录用了呢?结果如她所想,她被录用了,成为了一名铁路客运乘务员。在此期间,她见到了自己从未见过的天安门,紫禁城,她觉得这一切都满足了。

图丨张玉凤

1960年又幸运地被选调为专列人员,成为了中央首长专列的列车员,当年她才只有16岁。后来被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主席秘书徐世夫病故后,经中央批准,她又兼任主席的机要秘书,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

人的命运就是这样无法预知,张玉凤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穷苦孩子,有一天竟能够来到“伟大领袖”身边工作,这是让她感到十分欣喜的。

张玉凤工作之余的主要精力全都放在了相夫教子上,她的两个女儿也都十分优秀,大女儿在北京读完大学后就去了美国,博士毕业后定居美国,小女儿大学时期学的是医,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妇产科大夫。

后来张玉凤遭遇不测时,每当有人问起她的家庭以及一些敏感的问题时,她总是笑着说:“我每天都跟孩子们待在一起,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最清楚不过了。那些流言的确会让她们有很大的压力,但我是她们的妈妈,她们是相信我的。”

张玉凤还记得在见到毛主席的那天,她显得十分的紧张局促,而毛主席却满脸笑容,他十分和蔼地与张玉凤握了握手,笑着说:“以后真的辛苦你了!”

毛主席见张玉凤有些紧张,便喊她坐下来一起聊一会儿,因为晚年时期的毛主席精神状态远不如从前,说话时间久了,就会十分疲惫。聊了一会儿后,毛主席便去休息了。从此,张玉凤发誓一定要尽职尽职,照顾好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毛主席与张玉凤

毛主席晚年身体不好,走起路来十分困难。张玉凤回忆道:“1971年参加陈毅的追悼会时,在上汽车的时候,毛主席几次想踏着车门台阶上去,但几次都踩空,后来我扶着他上了汽车。”说到这,她有些哽咽地继续回忆道:“当时毛主席的腿困难到这种程度,是令人惊讶的。他的两只眼睛也不同程度的得了老年性白内障。但医生说必须等白内障长成熟的时候才能动手术。”

在这段时间,专门请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师芦荻前来帮忙,芦荻在毛主席身边呆了七八个月,每天都会陪在毛主席身边,给毛主席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以及其他古文书籍。张玉凤负责给毛主席读一些文件以及现代文。

毛主席患老年性白内障

毛主席曾说张玉凤是“张飞的后代”。在谈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张玉凤笑了笑说:“主席有时候跟个小孩似的。”

一次,主席有客人来,张玉凤那天心情不是很好,脸色的神情也不大好。客人走后,主席批评了她,但张玉凤心里不服,她觉得自己只是心情有些不好罢了,并没有怠慢主席与客人。便与主席顶起嘴来,并将自己这段时间对主席的“怨气”全部倾吐出来,说主席不好好听医生的建议吃饭休息,只知道工作。

图丨张玉凤与孟锦云等人

毛主席一怒之下瞪着眼睛对她说:“你不高兴,就给我滚。”张玉凤也是个性情刚烈的人,她一听这话扭头就走,一边走,一边回怼道:“滚就滚,谁不走谁是狗!”

说完张玉凤就走了,在家待了20多天,心情十分难过。当时张耀祠让她写检查,但倔强的她并没有写,她的婆婆也催着她让她去跟主席认错,她也坚决不去。

后来,她想起自己还有一件衣服留在中南海,就给护士长吴旭君打电话,吴旭君接起电话后对她说:“你在家等着,一会儿车去接你。”就这样,张玉凤回到了中南海。

毛主席事后还向身边的工作人员抱怨道:“我确实有些脾气火爆了,但她脾气更不好,还骂我。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不过毛主席后来也说:“不过她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玉凤在得知毛主席这样说后,心里也十分难受,她觉得自己不应该那样对主席,鼻子一酸哭了出来。

关于毛主席晚年的情况,张玉凤断断续续地说过一些。她说:毛主席晚年的时候,人们还狂热地称颂他老人家“神采奕奕”,祝福他“万寿无疆”。但实际上,这是把毛主席神化了,也可以说这是人民群众的良好愿望。毛主席不是神,而是一个上了年纪而又苍老多病的老人。

自从1971年之后,毛主席就疾病缠身,最开始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昼夜咳嗽不止,晚上也不能平躺下,再加上一些糟心事,对毛主席的精神打击很大,还曾昏迷休克过,虽经全力抢救脱离了危险,但身体很难复原,健康状况日益恶化,情绪也越来越暴躁。

又由于严重的白内障,双目几乎失明,不能走路,不能看文件,生活都无法自理,吃饭要一勺一勺的喂,吞咽很艰难,后来一只眼睛做了手术,情况好了一些。

图丨毛主席与身边工作人员

说到这,张玉凤回忆起了一件发生在1973年的事情。一天,江青突然说要来看望毛主席,毛主席对张玉凤说:“她要来就让她来吧。”后来在江青离开后,毛主席对张玉凤说:“你说她来干什么的?她是看我身体不行了,想来分我的稿费。”

两天后,主席叫张玉凤到会计室取了3万元送给江青,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但江青却说:“3万元对于我来说,是不够开销的。”说完后报出一大堆开销项目,还写了一张纸条:“请在主席暇时,报主席,再请主席给八千元。”

到这张玉凤没有再继续说下去,将话题继续引回到毛主席身上。对于习惯于在新闻记录电影里看到毛主席那熟悉的面孔的人们来说,他们并不知道此时的毛主席因为患白内障,已经一年多的时间看不见东西了。

经过筛选筹备,最终将这个为主席治疗白内障的重要任务交在了北京一位中医眼科大夫身上,他的名字叫做唐由之。30年后的他回忆起当初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和想象中的反差实在太大了,憔悴,头发蓬乱。穿着一件带补丁的旧毛巾衣,身子靠在沙发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张玉凤生活照

在聊天的过程中,毛主席言语幽默,逗得大家咯咯直笑。但唐由之却笑不出来,在见到主席之前,唐由之是从报纸上了解毛主席的,上边写着主席总是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但眼前的毛主席并不是这样的,他甚至没有想到,主席穿的衣服与鞋子都是打满了补丁的。

经过沟通,唐由之感觉到主席是不太愿意接受这个手术的,其他人也告诉他,主席对于医生的话常常都是10句话相信3句,他主张动员自己身体内的抵抗力来克服病痛。这是让唐由之感到十分惊讶的,主席已经一年多时间看不到东西了,为什么说服主席接受手术竟会如此艰难?

最终说服主席初步同意,还是唐由之说了两句唐诗,唐由之对毛主席说,盒中空燃决明丸,就是有了病吃中医的药丸;金针一拨日大空,用针拨白内障一拨当然就豁然开朗了。唐诗里确实有这种说法,主席就这样被说服。

1975年7月的一天,给毛主席做了白内障手术。那天天气很好,毛主席也难得睡了个好觉,一共睡了6个小时。张玉凤见主席醒来,走到主席跟前问:“你今天休息得怎么样?”主席说:“我休息得很好,睡了一大觉。”张玉凤见主席心情不错,便说:“主席,既然今天休息得很好,那我们就把那件大事办了吧?”主席问:“什么大事?”张玉凤说:“动白内障手术的事情呀,你之前答应了的。唐医生也说你近几天的身体状况,是可以实施手术的。”主席点点头说:“做吧。”

于是,医生为主席量了血压,听了心脏,测了脉搏,一切正常,准备就绪后准备动手术。其实唐由之表面看起来沉着冷静,心里却是十分紧张的,当时一位护士量他的脉搏,每分钟跳120多次。

图丨张玉凤一家人

张玉凤与唐由之一起将毛主席搀扶出来,主席一边走一边问:“唐大夫,手术室内你都准备好了吗?”唐由之说:“准备好了。”主席笑了笑,看着唐由之问:“音乐也准备好了吗?”唐由之事先并不知情,便说:“主席我没有想到,我没准备。”主席转头看向张玉凤:“张玉凤你去放《满江红》的弹词吧!”

晚上11点半左右,毛主席伴着乐曲走进了由他的书房改造成的手术室,一切准备就绪,开始为主席做手术。医生们首先在他的眼睛周围打了一针麻醉药,这是个十分敏感的部位,一针下去是很疼的。但第一针扎过后麻醉药不管用,主席说他眼睛还有些感觉。于是又打了第二针麻醉药,他的眼睛才失去了感觉。

手术时间不长,前后一共十五分钟。实际动手术时间只有8分钟。这是唐由之唯一一次听着音乐做手术,虽然耳边响着音乐,但他一句《满江红》都没有听见。当他告诉毛主席手术已经结束时,毛主席有些惊讶:“这么快吗?我还以为你没做呢。”

图丨毛主席晚年照

手术过后,周总理、邓小平、汪东兴、王洪文他们怕影响刚做完手术的主席,没有跟主席打招呼就走了。临走前,周总理让张玉凤转告毛主席,手术很成功!

张玉凤告诉毛主席,周总理也刚从医院走,主席听后说了声:“谢谢他。”手术后的主席情绪一直十分稳定,一个星期后,医生帮毛主席拆了绷带,他的左眼终于能够重新看到他所熟悉的身边的工作人员的名字了,他激动的一一喊出了他们的名字。说完后落下了眼泪,他已经一年多没有看到这个世界了。

左眼视力恢复期间,医生叮嘱一天只能看15分钟的书,刚开始毛主席还遵从医嘱,每天只看15分钟,其余时间会让张玉凤读给自己听,后来他就不管了,只要一有闲暇时间他就看书,读报。

图丨唐由之

对于疾病,毛主席的态度向来都是既来之则安之,豁达乐观,他从未因病魔缠身而失去信心与力量。即便是在病重期间,依旧意志坚强,从未表现出痛苦和忧伤,在医生护士面前也不失幽默风趣,时不时地说句玩笑话,缓解大家紧张的情绪。

张玉凤晚年仍在为毛主席默默付出

晚年时期的毛主席全身是病,再加上他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经常在服用过安眠药后仍长时间不能入睡。1976年6月1日,毛主席突然病情加重,不省人事。当时中央根据医疗小组的诊断,第一次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的领导通报了主席的健康状况,但保密等级仍受到十分严格的限制。

其实主席自己是从不隐瞒自己的健康状况的,他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十分坦然。在接待外宾时,他总是十分坦率地给他们讲自己的身体不太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晚年的毛主席

不过好在这次心肌梗塞在医生的帮助下,主席很快就恢复了过来。这次恢复后,主席突然让张玉凤找来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写的《枯树赋》。毛主席看过后,对守在毛主席身边的张玉凤说:你拿着书,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来。张玉凤看着《枯树赋》,毛主席一字不漏地将它背了出来,只是声音远不如过去那般洪亮有力。

但这足以看出,毛主席晚年时期头脑依旧清醒。医生每次给他量血压,他都能算出高压和低压之间的差距,而且他还知道上次血压和这次血压之间的变化。李敏在父亲病重期间一直陪在他身边。主席曾把李敏叫到床边,为她算出她出生的年月日,以及当时的年龄。在他弥留之际,当多位在京的政治局委员来看他时,他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并与他们一一握手。

图丨毛主席与唐由之等工作人员合影

张玉凤对于毛主席的照料一直以来都尽心尽力,毛主席一直以来都十分感激,也从张玉凤身上得到了一些心理上的安慰。毛主席曾多次背诵《史记 汲郑列传》里的三句话:“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主席说的这几句话就是赠给张玉凤的。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委托,张玉凤负责整理毛泽东藏书、布置毛主席中南海故居等工作,后来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暂时停止。直到1980年,布置工作又重新开始,就是后来供人们参观的丰泽园故居。

1988年,张玉凤从铁道部老干部局退休,因为曾在毛主席的教导下学习过书法,退休后的张玉凤没事就在家里练练字,还曾担任过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的顾问。

图丨张玉凤晚年照

对于她主编的24卷本5000万字宏篇巨著《毛泽东藏书》,张玉凤说,读书是毛主席生命活动的有机构成,毛主席的藏书,不仅体现了他在选择书籍的独具慧眼,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

张玉凤说:“毛主席有两句名言:‘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张玉凤形容主席晚年时读书的状态:“越到晚年,他越是痴迷于读书。即便是在动荡时期,他也能够静下来心读书,越是这种时候,他越是用读书来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安宁。”

24卷本《毛泽东藏书》在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这件事本该告一段落,但1999年张玉凤在与丈夫到韶山参观毛泽东纪念馆时,发现这里的东西很多都出现了发霉迹象,要做防腐处理,但有缺乏经费。张玉凤先向出版社预支了十万元,后来她想到了签名售书,销一点书,用这个钱为社会,为地方减轻一点负担,也为毛主席纪念馆添置一些设施。

图丨毛主席看书

但签名售书所产生的效果超出了张玉凤的预想,她们到了西安、深圳等好几个城市,每到一处读者反应都十分热烈。张玉凤说:我知道,他们并不是冲着我个人来的,而是对毛主席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