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学

徐利文老师的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为硅基催化合成化学,旨在将催化化学与有机硅化学较好地结合起来,促进官能化手性有机硅烷的催化合成。组内不断研究和开发官能化手性硅烷的新方法、新策略,并且为此发展了一些新骨架配体,把不对称催化的新思路融于硅元素中心的转化反应中。本期科研访谈对话杭州师范大学徐利文教授,徐老师认为从事基础研究是非常辛苦的工作,既要对研究的主题感兴趣,还要有坚持不懈以及能够自娱自乐的乐观精神。他认为勤奋刻苦、乐观向上,和永不放弃的精神都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条件,希望未来加入课题组的同学也能拥有这些品质。

关于科研

如果让您用一个关键词描述您课题组的科研,您会用什么?可否请您说一下选择这个关键词的理由,然后简单聊聊您所在课题组研究方向以及期望吗?

回复:有机硅化学。课题组的方向基本坚持在硅基催化合成化学这个研究方向深耕,将催化化学与有机硅化学较好地结合起来,历经多年的努力,在官能化手性有机硅烷的催化合成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围绕官能化手性硅烷发展了一些新方法新策略,并且为此发展了一些新骨架配体,把不对称催化的新思路融于硅元素中心的转化反应中,尤其是在国内较早关注硅手性化学并取得了一些新发现。今后我们期望继续在手性配体的创制和硅手性化学这两方面并驾齐驱,多出好成果,努力做出原创性工作。

漫漫科研路上,除了文章压力,也同样充满了乐趣,可否请您分享一下科研过程中的一些感想、经历或者一件趣事?

回复:从事基础研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要有兴趣,还要有自娱自乐的乐观精神,更需要有一种永不疲倦的精神。从1998年开始读研究生至今,屈指算起来将近25年了,最让我有共鸣的还是陆熙炎先生说的做科研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错失机会,甚至犯错误。另外,细心和谨慎一样,也是从事科研的重要素养之一,一些意外的新发现往往来自细心的观察。比如2009年我招收的一个研究生特别有执行力,当时我让他尝试做苄基单保护的BINOL衍生醛,没有得到预期产物,后来经过仔细分析,无意中发现居然发生了一种高效的重排反应,产率和立体选择性都非常理想,当时还以为是一类新反应,后来查文献才知道是比较少见的[1,2]-Wittig重排反应,这个反应最大的缺陷是底物普适性不好,产率地,但是我们提出的这种邻位锂活化[1,2]-Wittig重排策略,把过去因产率较低而几乎没有应用价值的[1,2]-Wittig重排反应发扬光大,用在了一系列含轴手性和碳手性的Ar-BINMOL骨架醇酚配体的高效合成上,由此衍生出很多性能优异的手性膦配体。受Ar-BINMOL的骨架特点启发,我们得以发展了一系列兼具轴手性和点手性的新型膦配体,并以学生的名字称之为Tao-Phos,Fei-Phos, Xing-Phos等等,不仅激发了研究生的上进心,也给课题组的科研工作增添了乐趣。

请您分享一下近六个月您读到最有趣的研究文章,您觉得有趣在哪里?

回复:Sarpong教授最近报道了一篇形式上的碳原子删除反应(J. Am. Chem. Soc. 2022, 144, 22309),实现了从六元环嘧啶到五元环吡唑的转化,我觉得这个工作挺有趣,有点实用性。

在研究道路上遇到过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是怎么应对和克服的?

回复:理想与现实永远是一对矛盾体,在研究道路上也一样。我们有时候很想把一个工作做得更加全面和深入,但现有的考核机制还是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加上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前途,为了他们能够按时毕业或有资格去申请更好的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常常不得不将阶段性的成果发表出去,这就是只有硕士点的追赶型大学面临的最大困难,常常成为我们在科研上更上一个台阶的不利因素。这两年担任研究生院院长后,更加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有些导师都不愿带硕士生,但又没有博士生带,处在比较尴尬的阶段,受限于国家在博士点建设方面的限制性政策。但是课题组没有放弃每一个硕士生,就非常辛苦地指导,不断鼓励他们,花很多时间去手把手地带,有研究结果后马上亲自写好每一篇研究论文后,跟学生进行反复沟通,这样连拖带拽地培养学生,能耗还是挺高的,但最后的结果也还是不错的,很多硕士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9篇), Nat. Commun.,Chem. Sci. (4篇), ACS Catal. (4篇)等知名学术期刊。我在杭州师范大学期间培养毕业了40多位硕士研究生,先后有29位同学后来去国外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从这一点来说,用心培养学生和科研工作融为一体就是最好的研究之路。

希望未来加入课题组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品质特征?对加入课题组的学生有什么要求?

回复:我对每一个进入课题组的学生常说的两个关键品质是“有执行力的勤奋”和“永不放弃”,这是成功的必要品质,只要做到了肯定会心想事成。我对加入课题组的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高,我每天都会问他们的进步。

课题组一般会有怎么样的特色活动,更加锻炼团队精神?

回复:游西湖,爬爬山,聚大餐。

漫谈人生

是什么机缘让您想成为化学研究领域的一员?

回复:高中时比较喜欢化学,在大学时对化学还是保持有兴趣,后来考研学了有机化学,博士期间学了物理化学,一步步就走到今天了。

如果没有在化学领域而做其他工作的话,您觉得您会从事什么,为什么?

回复: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小就喜欢听老一辈的人讲先祖的事情,对历史和考古学挺有浓厚兴趣。如果不从事化学的话,应该有兴趣去研究历史。

在研究道路上什么是激发您内心坚持与前进的动力,成就感来自于什么?

回复:虽然在科研的道路上常常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但一直要坚持还是很重要的法宝。我2006年底去杭州师范大学工作时,那时候几乎没有老师能够在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基础还是比较薄弱。过去我经常跟我同事讲,在杭州师范大学干不好大家都会理解,但是如果干好了会有更好的成就感和认可度,说明在困难的环境里我们还是没有放弃努力。当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杭师大今非昔比,对年轻人的支持也在加大,学校创双一流的决心很大,越来越适合有志气的年轻人来工作。所以踏踏实实地做科研,做出成绩之后总会改变身边的环境,不要因学校一时比较弱而放弃,任何学校都是有从弱到强的一个过程,时间久了等学校越来越强时回头看看自己为此作出的贡献也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除了相关科研工作,请问您平常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回复:看小说和电视剧,累的时候靠在沙发上不动脑子地看电视,不仅是一种很好的休息,也能从电视剧中得到一些灵感和很多人生启迪。

想对刚入行的青年学者说的一些话或给化学研究领域后辈一句鼓励的话语。

回复:一定要做有特色的工作,跟着热点做其实得不偿失。年轻的时候也要多关注自己所在行业的应用性需求,但也不要着急,基础研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结合得很好。

请分享一件你读博士期间最痛苦的经历或者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回复:读博士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新结构膦配体,结果做了一年还没做出来,那段时间还是比较痛苦的。但这段经历让我在工作之后重新捡起手性膦配体的研究大有裨益,“失败是成功之母” 是有道理的。

可否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科研道路上或者生活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件事,或是一段经历?

回复:在科研之路上,我很幸运遇到了很多非常好的老师和朋友,如上大学时遇到特别敬业的杨高升教授,当时特别喜欢上他的《有机化学》课,毕设时张文敏教授带我从事高分子微球的合成研究,读硕士期间跟着杨立明教授从事聚酰亚胺膜分离研究;工作后在人生低谷时遇到了陕西师范大学的高子伟教授(现延安大学校长),都对我今后的发展帮助很大。当然,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读博士时的导师夏春谷教授,从读书到现在相知相交已20年,他的人格魅力和比较低调的为人处世对我影响很大。

奇思妙想

如果您能和历史上一位著名人士共进晚餐,您会想要和谁呢,为什么?

回复:我很想跟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化学家一一请教,他们在那么有限的科研条件下都作出了推动人类发展的伟大成就,令人敬佩。如果真有机会共进晚餐,我想跟1979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格奥尔格·维蒂希教授聊聊,我想问他是怎么发现[1,2]-Wittig重排反应的,因为我们在2010年无意间发现这个反应时觉得很是有趣,真没想到维蒂希早已经发现了,很想跟他交流一下心得。

如果您有一个超能力,你会想要拥有什么,原因是什么?

回复:小时候特别喜欢看西游记和神话片,感觉能飞起来的超能力太棒了。

如果您即将要流放到一座孤岛,并可以带任意三样物品,请问您会选择哪三样?

回复:瑞士军刀,种子,渔网。

如果您获得了一千万,您会想要如何处理这笔资产?

如果获得了一个亿资产,您又会想要用这笔钱来做什么呢?

回复:如果有一千万,我觉得还是用来做科研划算;如果有一个亿,我想可以办个高科技企业,至少以后做科研可以不再费劲地申请项目了。

如果可以对十八岁的自己说一句话,您会说些什么?

回复:“好好学习,天天锻炼”,没有一个好身体的底子,干什么都不容易。

如果让您提一个问题采访自己,您会提什么问题?您又会如何回复呢?

回复:我在法国留学期间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结果纠结了好几年,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就业选择和工作态度;真到了四十不惑之年才明白,越简单越好,人活着其实就是“两个极致”—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将自己的生命延续到极致。

相关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利文老师课题组主页

https://yjg.hznu.edu.cn/c/2021-07-21/8139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