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长江汉水之滨。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元年(公元225年),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军事要塞。历史上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旅游景区。

黄鹤楼是古代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其历史悠久,从三国时代开始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有崔颢题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也有李白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杜甫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之巅,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据《江夏县志》记载,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在此造楼了。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754—813)唐代诗人,字明仲,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学者、诗人、散文家。

早年为太宗朝左拾遗、翰林学士,因贬至襄阳任司马一职而久客异乡。晚年退居家乡后发愤读书著述,卒于长安光启年间(887—889)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和李商隐又合称“大李杜”;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的社会生活。

黄鹤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元年(225年),后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目前的规模。黄鹤楼由黄鹤、白云、楚风三楼和一座“华夏第一楼”仙女桥飞檐翘角的黄鹤亭组成,主楼高51.4米,共13层。登楼远眺,可将武汉三镇和长江两岸风光尽收眼底。黄鹤楼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黄鹤楼在明代有过两次大的重修,后屡遭破坏而毁坏殆尽。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和道光二十九年(1859年)曾两次进行大规模修缮。第一次大修于康熙年间完成,第二次大修于咸丰十年(1860年)完成。现存的黄鹤楼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的“姐妹楼”。目前黄鹤楼共拥有文物保护单位6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2处、市级1处、区级2处;馆藏文物计有唐、宋、元时期碑刻102通。
黄鹤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风景非常优美,站在黄鹤楼上可以俯瞰长江。据《江夏县志》记载:“黄武年,周郎驻师赤壁,孙权于此建楼”。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黄鹤楼为四重檐歇山式楼阁,通高60.38米,共分七层。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修后的黄鹤楼称为“江夏八景”之一的“黄鹤楼上看辉”;而清代的时候则有“白云深处景无限,黄鹤楼里看江夏”之称如今我们在黄鹤楼上所看到的景象是在晚清时期重建的三重檐歇山式楼阁建筑,为明、清两代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