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国各地的农村迎来了新鲜的活力,而这些活力,正是下乡锻炼的知青。
张梅远和很多北京大院的小伙子一样,并不知道知青到底是干嘛的,看到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插队,他也心动了,而他的心里则是凑热闹,和大院的十几个小伙子以及姑娘们,去了不同的地方。
1966年,张梅远去了陕北插队。
当他坐上北京到西安的专列时,心中还是热乎乎的,感觉要去做一件大事,几天几夜的火车,让他感觉到非常劳累,可毕竟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腰杆子硬朗着呢。

到了西安,张梅远以为已经到了陕北,可被告知,去陕北还要两天时间,他心里有些窝火,嘴里念叨着:陕北怎么这么远?
当天晚上就在车站休息,第二天一早,一行人坐着客车前往陕北,一路上唱着歌,讲着梦想,说着壮志的话语,浩浩荡荡地驶往目的地。
经过一番折腾,总算是到陕北了,张梅远和同是一个大院的刘智分在一起,去了上河村,刚进村口,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让张梅远心里非常开心,自己在这里,以后是不是就可以大展拳脚了?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开荒、打水坝。
张梅远和刘智到达上河村时,正好赶上饭点,而他们也受到了“优待”,两颗土豆,外加一个玉米馒头,看着碗里的食物,张梅远不想吃,可看村里人吃着黑窝窝,他还是忍着一口一口的往嘴里送,并没有吃出食物的味道是什么。

从小没干过任何活计的张梅远和刘智,确实在这里锻炼了一身的本事,刘智年纪稍微大些,20岁了,一身力气被村里人赞赏,而张梅远只有17岁,身子骨瘦弱,大队长给他安排了养牛的活儿,每天要给牛定时定点的喂食玉米秆等这些饲料。
时间一天天过去,张梅远和刘智也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他们都读过书,那个年代,很多陕北人不识字,张梅远喜欢讲故事,很多人从两里地外跑来听他讲,神采奕奕的张梅远,也是非常开心的每晚都讲。
1970年,21岁的张梅远看上村里的一个姑娘,两人平日里在干活的时候就眉来眼去,被村里人知道后,各种开玩笑,女子也不好意思,后来队长就把他们分开到不同的地方干活,但不管分到哪儿,张梅远还是要偷偷的跑过去找女子。
第二年,张梅远经过大队书记作证婚人,两人结婚,而远在北京的父母,给张梅远汇了一笔钱,180元。
两人婚后很恩爱,村里的年轻姑娘都非常羡慕,虽然有不少知青,但张梅远是村里第一个结婚的知青。

1972年,他们的儿子张威出生,小两口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热闹,可眼下,大家都是吃大锅饭的年代,谁家的日子都不景气,张梅远开始想念在北京的生活,并且答应妻子,等返城时,一定带母子俩到北京过好日子。
时间一天天过去,1978年,知青返城迎来第一波高潮,张梅远不想放过这次机会,一直在积极地争取,可妻子这个时候并不开心,因为她看的出来,张梅远压根就没想过带自己走。
张梅远向妻子保证:我只要在北京把家安顿好,就接你和儿子。
看着张梅远离去的吉普车,妻子泪眼婆娑,儿子追着跑了几里地,但车子始终没有停下,张梅远抹着泪水,嘴里念叨着:儿子,爸爸会很快回来接你的。
回到北京的张梅远,生活并不顺利,父母想尽一切办法,才给他在玻璃厂找了一份工作,每天朝九晚六的生活,张梅远过得并不顺心,因为妻子和儿子还在陕北。
两年过去了,他实在是忍不住对妻儿的想念,请了半个月的假期,跑到陕北看望妻儿。
当再次见到妻儿时,妻子抓着他,一刻钟都不想分离,因为害怕张梅远再次抛弃她们母子。

张梅远之前和父亲商量过,但父亲不希望自己带一个农村媳妇回来住,这次回来,他很愧疚,可又能有什么办法?
眼看假期就要结束了,张梅远向妻子坦诚的说明情况,最后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带着儿子回去,妻子留下。
父子俩回到北京,张梅远带着儿子见老父亲,父亲看到这个长相黝黑又有些脏兮兮的孙子,不想多看一眼。但毕竟是他张家人,不得不承认。
但父亲还是坚持不让这个孙子留下,可这个时候,张梅远的孩子还在读书,是请假来北京,以为能在北京上学,无奈,张梅远再次请假被拒,只好让父亲出面,才请了一个周的假期,把儿子送到村口,张梅远都没敢进村。

临走时,给了儿子二百块钱,让交给妈妈,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自那之后,母子俩相依为命,也不再指望张梅远能够回来接她们了,发了电报,让张梅远回来把婚离了,两个月后,张梅远来了,两人离婚,自此之后,妻子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张梅远在北京又找了一个媳妇。
几十年过去,儿子早已成家立业,有知青来到陕北回忆当年的生活,得知亲生父亲还健在,2019年的时候,张梅远的儿子来到北京找到他,可看到这个中年男人是自己的儿子,有些不敢相亲,他很想认自己的儿子,可是自己有家庭了,不想打破这份平静,只好恶狠狠的对儿子说:我不是你父亲。
儿子绝望的离开,张梅远痛苦的瘫软倒地,自那之后,张梅远的身体也是越来越不好,经常住院,可他不知道该怎么给自己的妻子讲述曾经的这段婚姻,怎么讲自己还有一个儿子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