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预示又或是回顾?

《伊始之地》是由南非Free Lives工作室制作的一款以改造环境恢复生态为主题的策略游戏,这是一款值得我们游玩过后进行深思的游戏。在游戏里,我们如造物主一般无所不能,鼠标所过翻手山林,覆手云雨,那种成竹在胸的安静平和感觉贯穿整个游戏过程;然而在游戏结束的时候,特别是带着所有物种火箭升天而去的那一刻,回想起游戏开篇那深埋黄土的笔记本,似乎在预示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飞船降落在一片荒芜之地上,游戏的新手教程随之展开,不得不说,这个游戏的新手指引做得非常详尽,从怎么在荒芜之地上以风车引电,再到消毒增沃,然后种下大自然的第一点绿,再怎么让这点绿引发整个环境的影响,一步步的以小任务的形式引导着我们走向修复环境的正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甚至能知道整个环境生态链是怎么形成的,当然,在游戏里我们是以科技的方式干预环境走向,但这一切,在亿万年前的地球,到底是自然形成还是同样是科技干预呢?又有谁能真的知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颗种子怎么生根发芽,游戏里没有说,但是一片绿野森林怎么形成的,整个过程游戏是交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而且,这一切都是经过我们的手里完成的。在这个游戏过程之前,可能很多人对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理解是存在于野草强大的生命力上,但是这个游戏却确确实实的告诉我们对于大自然来说这场火还有“破而后立”的含义在的。在游戏进行到一定程度,我们不单单一次的需要放火把我们之前铺设构建的草坪或者草丛烧毁,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小细节,却是森林形成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森林野火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但对土壤理化性质有一定的改善,并形成空间异质性。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火烧迹地植被种类、数量会呈现上升趋势,甚至会超过未过火林地。试想,在以百年千年为基本单位的生态森林形成过程中,各种天然野火不知凡几,但是只要不再进行更深层次的人为破坏,若干年后哪片火烧之地不是更加茂密的?把这个细节也添加进这么一个恢复环境构建生态的游戏中,可见制作组是真的把环境研究透彻的,也许是个环境保护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每次我们选择后新开一局,地形都是随机生成的,这样可以让我们每一局都是不同的体验。游戏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种资源,那就是“绿叶”,我们的所有操作都是基于这种资源进行,同时我们在游戏中要获得这种资源就需要铺设各种绿化,又或者是调整好“湿度”和“温度”等属性,来触“降雨”气候(在极地地图的话是下雪),是的,游戏的生态系统还包含了天气,而且“降雨”对整个生态极其重要,雨中地面所有荒地也都会生长出各种绿植被,很有“春雨过后万物生长”的既视感。基本上只要能调整好要求属性触发“降雨”(极地的降雪),“绿叶”资源就花不完了,游戏进展也会容易很多(我就是这么在快山穷水尽的时候一场大雨使我绝处逢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游戏有4个不同地区需要我们恢复生态,温带的河谷、热带的荒岛、极地的火山冰川、大陆的淹没城市,各个地区有各个地区的不同生态,动植物都各不相同,连气候天气也是不一样的。因而用以恢复环境的手段也不尽相同。整体来说我们的目标虽然只有恢复星球环境一个,但是按地形可细分为:为温带河谷恢复降雨,为热带荒岛恢复丛林,为极地冰川恢复干净降雪,为大陆的人工遗迹消除核辐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

每次进入游戏的第四关“淹没城市”的时候心里总会有一阵咯噔,这一片末日景象会不会是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子孙需要面对的?整个城市的高楼遗迹被淹没在水下,只有高楼的楼顶还能露出水面,而淹没城市的海洋早已被污染得不成样子,在改造过程中还会遇到之前遗留下得核辐射喷发,这样的未来,想想都觉得可怕。当然,在游戏里我们有的是办法可以制衡这一切:没有土了我们可以挖海下的泥土填充海面,没有电我们可以用潮汐涡轮生电,核辐射也有对应的设备可以清除(向日葵清除核辐射效果那么好是什么设定?)。直到我们恢复了整个地面生态,再也看不出这里曾经是一座废弃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诺亚方舟”

完成这些之后,我们也算是为星球再兴留下了火种,就可以带着星球所有资料物种种子离开这个星球踏上未知征途了。让这个星球以这点星火自我调节的发展下去了。结合游戏的一个很细节的设计,就是我们在每次恢复了一个地区的环境气候后,系统飞船都会要求我们一步步把我们人为干涉环境的科技器械回收抹除,这点很细节,也又一次留下了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到底曾经的地球是不是也经历过这些而不知?这首带走这么多星球生命种子的火箭,又何尝不是另一艘传说中的“诺亚方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去何从?

游戏一切以“自然”为主,全程没有任何剧情、角色和人类的影子,但是一切的科技和最后的“诺亚方舟”又在告诉我们,这是人类的手笔,以此来引发我们进行思考:“曾经的地球是否经历过这些?”这种过去了的设想之外,还有一点是我特别感触的:“我们希望我们的子孙未来经历这些么?”地球在经历工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后,所受到的破坏也是以几何倍数增加,“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核辐射污染”等生态不平衡恶果也已经流传多年,但是却一直不见有效治理,究其原因不外乎人类不团结,各行其是。长此以往,等待我们的到底会是人类改造完地球后驾驶诺亚方舟开向星辰大海?还是被核污染后的“淹没城市”和整个人类game over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点建议

最后,希望游戏可以出个总图,就是在整个星球上各种生态地区按地域齐聚一张地图,各种动植物也按区分布,让我们可以在一张大地图里就按不同气候使用不同游戏玩法来恢复环境,这样可以更加满足我们的游戏欲,减少对游戏内容体量不够的怨念。也可以增加个过往地区改造成功游戏纪念照相册之类的功能,让我们偶尔还能看看之前改造环境的结果。引发当初玩这个图的一些感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