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中,我们说「讨好者」,大多指行为上取悦别人、获得认可的人。

比如,总是说好听的话,讨得大家欢喜;做事为了满足身边人的期待。

事实上,还有一类「隐蔽的讨好者」

他们看起来有强大的自我,十分高姿态,甚至有些高冷。

但其实内心想获得认可,出于羞耻心而不敢表现,结果陷入内耗中。

比如:

表面自信从容,一旦别人摆出消极脸色,自己就惶恐;
嘴上不在乎别人评价,其实反复焦虑,因被否定而发愁;
白天很强势,说话也令人信服,晚上各种反思,担心得罪别人……

如果说,普通讨好者由于行为的低姿态,不懂拒绝别人,压抑自己的需求,最终活得憋屈;

那么,隐蔽型讨好者出于内心的高自尊,表面上活得不憋屈,其实十分惶恐,且充满内耗。

在我看来,隐蔽型讨好者所陷入的困扰,比普通讨好者更加痛苦。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一起聊聊:

你是否也在讨好和羞耻之间徘徊,不断内耗自己?

1

一个表面高冷

内心羞耻的讨好者

程程是一位高知女性。

她在一家小公司里担任高管,回到家里,也是一位有话语权的妻子。

别人看来,她是个很受认可和受欢迎的人,既有能力又懂社交。

然而程程来做咨询时,说出来的烦恼让我很惊讶:

“我总是很自卑,很想听见大家的肯定,一旦说出来,就感到很丢人,所以十分难受。”

为什么本身如此有力量的女性,却陷入这样低级的内耗呢?

程程描述出——自己与人相处时,内心总有一股割裂感。

工作中,她看起来是一位高冷的女性,待人处事很受认可。

每次部门做决策时,她都能倾听大家意见。

如果收到积极响应,或者取得好成效,她会很有满足感。

然而收到质疑或不同意见时,她表面上也能以很强说服力,让成员执行;

然而事实上,就会严重怀疑:

我这样做是不是不太好?大家会不会很讨厌我?

其实,她很容易陷入自责,并想通过别的方式,隐蔽地讨好大家。

比如,在工作群发红包、请大家喝奶茶等等,尽量不显得太卑微,也不需要向别人讨喜。

于是,程程总结道:

“我很怕被贬低,所以经常显出一个无所谓的状态,其实很想去取悦别人。”

最终,程程每一次看起来有力量的交际背后,都耗费了巨大心力。

同样的问题,即便在相互平等的亲密关系,也会出现。

平时,程程在家看书、吃饭,有规律做自己的事,并不被丈夫影响。

但有时,丈夫下班回来,态度消极烦躁;或者跟她说话时,表现皱眉或抿嘴。

她就会各种揣测和焦虑,小心翼翼观察丈夫的举动,觉得应该做点什么让他开心。

但内心马上有个声音:让我去哄他开心,这多没尊严呀……

偶尔,她尝试隐蔽地讨好,比如精心做一顿饭。

然而,一旦没有获得丈夫很好的赞许,她就会表现出极大愤怒:

——我都这么低姿态来讨好,你也不懂得回应!

最终,丈夫只好反过来安抚她并且刻意夸奖,才暂时化解矛盾。

总而言之,

只要身处关系中,程程就会把自己嵌入到讨好对方的状态里,又不愿在行为上表现,内心各种自我怀疑,最终陷入内耗。

比起行为上的主动为之,隐蔽型讨好是一种精神上的拱手相让。

表面的高傲、冷漠和刺,是用来维系嵌入对方期待时丢失的自尊。

这,就是「隐蔽型讨好者」

那么,我们是如何走向「隐蔽型讨好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脆弱自尊

导致隐蔽讨好

「讨好者」的形成,一般源于我们童年跟父母的相处模式。

咨询中,程程追忆起——

她和妈妈有大量时间相处,却很难回忆起妈妈看向她的眼神。

比如,

小时候,她跟妈妈要玩具,妈妈总是一边看电视,一边敷衍让她去找,看也没看一眼。

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妈妈要忙自己的事,有时候妈妈把程程去单位,也只把她放一旁。

换句话说,妈妈既在现实中忽略她,也在心理上忽视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当母亲的注意力“不在场”,或者说,无法跟孩子良好互动,就相当于把孩子暴露在巨大的困惑、挫折和焦虑当中。

于是,孩子会日夜兼程地“练习”,试图把「活生生的母亲」重新唤醒过来。

有的孩子,会通过直接讨好的方式,比如撒娇卖乖、思想顺从取悦父母;

而有的孩子,则会像程程那样,通过隐蔽讨好的方式,唤醒父母的关注。

有一回,程程考试拿了第一名。

妈妈听后十分高兴,还特意让爸爸回来庆祝,一家人周末去吃大餐。

程程要喝可乐、买玩具,父母都欣然答应。

这个阶段里,她发现:

我在学校表现越好,父母的回应也积极。

于是,程程很快成为一个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孩子。

她通过学习成绩这条“捷径”,既受到父母表扬,也建立起“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长大以后,她似乎拥有很强的学习天赋,并且活成一位表面强大的高知女性。

而本质上,她被一种隐蔽讨好的行为模式所支配着——

她通过学习成绩取得成就,在学业上产生优越感。

这不过是她获得父母关注的条件,并非自主的内驱力;她看起来因成绩优秀而自信,内里却很脆弱。

进一步来说,这是一种「依赖型高自尊」(Contingent HSE):

自我评价依赖于某种具体的标准或结果,比如考得好成绩,获得他人肯定,会使自我感觉良好。

但这是不稳定的,表面看起来有自我价值感,然而一受到威胁,就会用各种防御来应对。

它会导致两个矛盾的结果——

第一,

程程的高自尊背后,其实自我评价很弱,一旦被否定或怀疑,自己就想讨好;

同时她出于羞耻,用冷漠把自己包裹起来,表现出无所谓、甚至不屑的样子。

第二,

程程的自尊,是建立于别人的期待或要求,然而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旦自尊受损,或遭受打击,她也会感到迷茫,甚至陷入可怕的虚无感之中。

总而言之,

她心底里,始终还是那个努力讨好、取悦父母的小女孩,并以妈妈的笑颜,来维持着脆弱的自尊。

也就是,我们在开头说的「隐蔽型讨好者」

3

每个讨好者

都等待一次真诚回应

相比于普通讨好者,「隐蔽型讨好者」本身有能力获得成就,不需要讨好别人。

只不过,我们由于未曾获得父母的真诚回应,于是把苦难搬到内心。

既需要被支持,又羞于诉求,最终蜷缩在「脆弱高自尊」的躯壳里。

因此呀,每一个讨好者,都是这世间里还未曾绽放的鲜花儿。

讨好背后的善意、让渡、渴求,需要被看到。

讨好背后的心酸、苦楚、疲惫,需要被照顾。

如果,你也曾经陷入在隐蔽型讨好的煎熬中,可以尝试以下3个方法,慢慢走出来:

▶▷ ① 用新体验,改变旧模式

正如前面说,「讨好者」的形成,最早源于我们跟父母相处的模式。

我们很难去改变父母,要求他们给予良好的回应。

不过,现在的自己已经长大了。

你可以走出曾经的荒芜和绝境之地,在身边的关系中,来感受到「我是好的」。

改变旧的模式,一定需要新的人际互动体验,来稀释和冲刷之前客体带来的影响。

你可以通过一些业余爱好活动,比如参加羽毛球活动,认识新朋友。

一开始,你可能会担忧:“我表现不好,会不会被嫌弃?”

因为大家都是业余小白,所以一旦表现好,就容易受到鼓励,从而形成积极的互动体验;

即便表现不好,也不至于感觉到自己比别人过于差劲,大家终归都是新手呀。

无论表现如何,打羽毛球本身就能带来一种积极互动;你不必成为一个优秀的羽毛球手,也能跟大家乐在其中。

多从这样的活动中交朋友吧!

▶▷ ② 表达羞耻,获得被理解

《恰如其分的自尊》中说:“羞耻之心把对缺点的意识转变为「情结」。”

羞于「讨好」,本质上既是害怕去面对自己的缺陷,也是不愿被别人看见自己的低姿态。

印度作家V.S·奈保尔说:“人们承认自己羞耻的那一刻,羞耻感也就随即消失了。”

所以面对这种羞耻感,我们可以将它讲给选定的人听,一开始是闺蜜或伴侣:

你今天见我就板着脸,这让我感到很惶恐。我其实很想问,是不是我做了什么?

我自尊心比较强,很难表达……但不说出来,我更难受,你觉得我是不是多虑了?

慢慢地,可以跟同事或朋友表达:

你们刚刚谈这些,说实在的,我感觉挺羞耻。

那么接下来,要不你们帮忙告诉我,我应该如何做才会更好?

话术大概如此,这是一个「阐述感觉+请求帮助」的过程,从而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良好回应。

▶▷ ③ 建立自尊,敢于被讨厌

将羞耻感释放出来之后,我们要明白一点: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缺陷,只不过是想获得别人的良好回应,才迫不及待去讨好;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值得我们去讨好的。

这时就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这股勇气怎么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觉,去跟真实的世界发生碰触,从而建立良好而稳定的自尊。

这样,当你被讨厌时,才能理直气壮地站在那儿,不怕被质疑与否定,也无惧任何嫌弃的眼神。

因为,你不再要讨好谁,而是比谁都清楚——自己是最好、最有价值的。

这一步骤听起来很简单,也是最需要持之以恒的:

做你有感觉和喜欢的事情,并且从中获得价值感。

最终,你才会变成生命的勇者,无须讨好,只要遵循内心而活。

最后的话

有些人,终其一生——

都在活成别人满意和羡慕的样子,以掩盖内心的羞耻感或无价值感。

而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尝试,去面对和表达内心真实的自己。

尽管,那是一种讨好倾向,一股羞耻感,甚至渴求一次赞许……

这个表达过程,本身就很了不起。

当你愿意慢慢呈现真实的模样,打开那些心结,就是一次对自我个体的看见。

正如,古老的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那一句铭言:认识你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