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这闺女前途无量啊!真给咱天津人长脸!”“她祖籍是黑龙江的,不过在咱们这儿长大的,真是个天才!”一九八四年,一个女孩上北大的消息在全国被广泛讨论。

天才出现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他们卓越的智商和创意一般是无人能及。而一些很有成就的天才,基本上都是天赋、努力、兴趣缺一不可。田晓菲就是这样的天才少女。

天才的成长经历都很传奇,田晓菲也不例外。一九七一年,田晓菲出生于黑龙江的一个高知家庭,父母文化程度都很高、

父亲是文联主席,母亲是文学从业者,出生在书香之家的她从小必然会接受到文学的熏陶。

虽然她出生在黑龙江,但是三岁就跟着父母来到了天津,从那以后基本上都在天津长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受父母工作的影响,田晓菲对语言文字有着超乎常人的热爱,加上她智商超群天赋异禀,在别人牙牙学语的年纪,她就已经照着动画片绘画书认了很多字。

三岁之后,在父母的培育下,田晓菲开始接触诗歌,阅读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

虽然她的父母都从事着与文学有关的工作,但是他们在教育上松弛有度,从来没有像其他望子成龙的父母那样强制她阅读写字。

她对文字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她降临到这个书香世家,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安排。

当她会读一大段话时,就被诗歌中优美的句子所吸引,她感觉不可思议。

经过文字的雕凿,居然能赋予语言这么强的魅力,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所以她对文学的痴迷程度越来越深。

当她会写字之后,就开始用自己的文采和想象力作诗,她的诗中既体现了一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一个儿童的天真。

在父母耐心的教导下,田晓菲开始学习诗词声律,学习作诗时七言和五言的平仄规律,渐渐的,她能很熟练地用意象作诗。

为了能更好地作诗,她小小年纪就读了很多书,其中包括很多大人都觉得晦涩难懂的《论语》、《声韵启蒙》等。

她作的诗不是写着玩,父母的夸奖也不只是为了鼓励她,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田晓菲的文学素养。

她的父母还将她写的诗投到了报社,没想到被成功刊登,很多人也是从这知道了自己的城市里竟然有这样一个天才少女。

当别人的家长都在夸耀自己的孩子会背多少首唐诗时,田晓菲早就驰骋在文学的世界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始上学的田晓菲不管到哪里都鹤立鸡群,她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接触了很多初中的知识。

有了之前诗歌投稿成功的经验后,田晓菲在小学期间就陆陆续续出了好几本诗集。

13岁的时候,因为一场诗歌创作大赛,成功被北大看上,年仅13岁的她就这样进入到了北大英美文学专业,开始在北大读书深造。

她的差距又一次和同龄人拉开,而且拉得更远。

对普通人而言,清华、北大都是省状元天才的聚集地,能够在高考时考上这两所高等学府的人都是万里挑一的佼佼者。

而田晓菲却在十三岁就进入到这所很多人梦想中的学府殿堂,着实是太过优异了。

田晓菲进入北大后,依旧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她在文学创作上的造诣很快让她一举成名。

即使当时互联网不是很发达,但她也在那个时代开创了自己的天地,成了一个著名的文人,“神童”的头衔更让她一时之间声名远扬。

只不过周围聚集了更多优秀的人,也让田晓菲意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她收起自己的锋芒,开始认真钻研诗歌,她对文学的热爱并没有因为学业的繁重就有所减少。

相反,随着她的文化程度提高,她对文学的热爱逐日递增。

此外,她在北大上学期间也有很多成就,比如那篇被入选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十三岁的际遇》,就是她在大三时创作的。

在北大上学期间,田晓菲认识了著名诗人海子,海子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是冉冉升起的巨星。

他的诗歌极具生命力,两个人认识不久就成为了知己。

结识了海子这个良师益友之后,正处于诗歌创作茫然期的田晓菲深受启发,并且在海子的鼓励下坚定了继续创作的信念。

北大毕业之后,田晓菲一直对海子的卧轨自杀耿耿于怀,她不知道海子的世界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崩塌,她很心痛,中国失去了一个优秀的诗人。

在此之后,田晓菲决定去哈佛大学文学系继续攻读博士,想要继续研究文学。

然后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遇到了即将会和自己携手一生的老外欧文。

田晓菲是个诗情画意般的女子,外貌沉鱼落雁,极具古典美,她的底蕴也让她拥有儒雅的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欧文第一次见到田晓菲就被她深深吸引,并且一见倾心地爱上了她。

田晓菲到了哈佛大学之后,欧文是她的系主任兼导师。她虽然是外国人,却对遥远的东方文化很着迷,喜欢钻研中国历史,更喜欢朗读唐诗宋曲。

而且她对诗歌的造诣颇深,甚至比很多中国文人懂得还多。

欧文不仅会说中文,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叫宇文所安的中文名。他喜欢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而田晓菲对他而言,就像是从水墨画和古典诗词中走出来的东方美人。

虽然两个人来自不同国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长大,但对文学的热爱让他们很快产生了灵魂共鸣。

两个人在一起经常探讨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等。

一种过去从未有过的情愫在田晓菲心间慢慢蔓延伸展,带动着一些开心、愉悦、纯粹的感觉。

就这样,在每天的朝夕相处中,田晓菲对自己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导师产生了爱慕之情。

两个人互相爱着对方,他们眼神中流露出来的爱意不会骗人。

但是师生恋的禁忌一直让他们压抑着情感,没有人敢主动表明自己的心意,只能一直将这份感情牢牢埋在心底。

田晓菲27岁那年,她顺利从哈佛大学毕业,成为哈佛最年轻的博士生之一,和她不再是师生关系的欧文决定开始对她展开追求。

可是欧文比田晓菲大25岁,虽然没有师生关系的阻挠,但异国的身份加上如此之大的年龄差距,怎么看两个人都不是适合携手一生的人。

除此之外,欧文他自己还离过两次婚,相比之下,田晓菲连恋爱都没谈过。

欧文对此也很犹豫,这些东西像压在他心里的一座大山,让他迟迟不敢迈出脚步。

但是有一天他想通了,感情是很纯粹的东西,爱情只关乎到两个人本身,如果因为这些事情就让自己止步不前,就此错过的爱情将会让自己遗憾一生。

而且他还不知道田晓菲心里怎么想的,不如先通过表白试探她的心意。

欧文是个浪漫的人,对他而言,表白是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所以要选一个很有仪式感的场合。

就这样,毕业之后的某一天,欧文决定邀请田晓菲一起爬山,想在风景优美、微风吹拂的地方向她表白。

上山之后,他们玩的很开心,刚抵达山顶,欧文突然认真地看向田晓菲,接着用深情的话语向她表白。

田晓菲听到这一幕愣住了,她没想到他会在山上给自己表白,虽然自己也很喜欢欧文,但她没有心理准备,不知道该怎么回复这份感情。

所以虽然这份告白令她激动兴奋,可还是没有答应欧文。

欧文知道,自己突如其来的求婚表白让她很难接受,摆在她面前的也是那些欧文之前考虑过的问题。

田晓菲很难迈过那道坎,这么大的年龄差怎么和父母交代?自己和他会有代沟吗?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真的能相处到一起吗?

她也向欧文坦白了自己的爱,也认真和他商量了自己的顾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文没有因此放弃,他觉得既然田晓菲也喜欢自己,那自己就还有希望。他开始给田晓菲写信,写情书,写诗歌,想要动摇她那颗摇摆不定的内心。

即便田晓菲已经毕业,她还是会有事没事和导师探讨文学鉴赏。

知道导师喜欢自己后,她本想自此和他保持距离,但一次关于文学鉴赏的讨论,再次令她刮目相看。

她对这个博学多才为人谦逊的外国男人越来越心动。

这种心动让她不想再考虑那些阻碍,茫茫人海中能够找到和自己三观一致的知己,她不想放弃和他并肩同行的机会。

最终,田晓菲同意和欧文在一起,并且在1999年,这个世纪的最后一年结了婚。

为了能够跟老公生活在一起,田晓菲从哈佛毕业之后没有选择回国,而是直接加入美国籍。

所以当他们步入婚姻殿堂之际,一些嘈杂的舆论声也朝他们袭来。

田晓菲作为年轻貌美的才女,可以说一直活在大众视野里,她和丈夫结婚的消息,很快被新闻媒体报道出来。

人们对此各执己见,讨论声一片哗然。

有人认为,祖国用自己优质的资源培养她,等她成才之后没有选择学成归国,反而跑去为别国做贡献,真的是崇洋媚外的叛徒。

也有人用阴阳怪气的声音嘲讽道她是纯正的美国人,以后别自诩是中国天才少女,直接说美国天才少女。

也有人认为她有追求真爱的权利,人家选择美国也是人家自己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有人选择学成归来后建设祖国报效国家,有人选择在出国深造之间就留在当地。

每个人都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不犯法,不触碰道德底线,不侵犯国家利益,不背叛祖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是他们的事。

我们提倡做自己,但同时不要忘了也要给别人做自己的机会。

很多人用民族情结和道德绑架的方式质疑她,面对这些质疑声,田晓菲没有怎么回答,她不想在意世俗的眼光,只说自己是为了爱情才做出这样的选择。

田晓菲曾在自己的诗歌里写道:“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

她的人生态度,也像诗歌中表达的那样,不想成为世俗定义的人,只想坚定内心信念,做自己的选择。

做出嫁给欧文留在美国的选择,田晓菲不对任何人抱有愧疚之情,除了她的父母。

从小到大,父母在生活上给予了她无限的关怀与支持,在学业上,父母更是呕心沥血,对她的谆谆教诲才让她有今天的成就。

而自己却嫁到异国他乡,这件事情让父母心里很难受。

田晓菲深感抱歉,希望父母有朝一日能够释怀,也想试图通过让自己过得幸福的方式让父母安心。

当父母的最终还是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只要她能过的幸福,不舍和难过中也会有一丝欣慰。

好在田晓菲没有选错人,人们之间的爱情与婚姻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欧文在这段婚姻里一直很爱护她呵护她。

因为这份真挚的爱情,田晓菲无论何时脸上都一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但自从她结婚后,有些人看到她的照片上头发都变白了,便揣测质疑她过得不好,由此还生发出无数嘲讽:“白眼狼受到了报应,活该”,不过田晓菲没有回应这些嘲讽。

在田晓菲看来,自己之所以不想回复那些抨击自己有负国家培养的人,是因为她觉得只要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那就无愧于内心,而且没必要自证自己过得很好。

在美国居住之后,田晓菲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丝毫未减,文学创作依旧是她的初心,2006年,她成为哈佛教授。

她想,既然自己身居国外,而且成为了传播知识的教师,那她就要努力向世界的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诗歌的魅力。

而她的丈夫欧文由于对唐宋文化的热爱,也一直和她合力宣扬中国文化。

所以,即便田晓菲改了国籍,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尊敬与热爱,这也不算是人才流失。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完-

作者 | 蚕豆

编辑 | 阿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