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历史的隐秘:一双筷子是怎么让汉景帝放弃大臣周亚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亚夫作为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本应该被皇帝视为“股肱之臣”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筷子事件”,让汉景帝彻底放弃了自己,最终竟然落得个“身死道消”的下场。

“筷子事件”究竟代表了什么?

公元前143年,距离汉景帝去世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了,汉景帝作为一代明君,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自然是心知肚明。

于是在当年的夏天,汉景帝饶有深意的召见了太尉周亚夫,在宫中赏赐了他美酒和佳肴。

但给肉食的时候,汉景帝特意没有给周亚夫筷子,并且给了他一块完整的肉,连切都没切。

这个场景和当年“鸿门宴”上,樊哙的遭遇何其相像,当年的樊哙在接受西楚霸王给予自己的更是“生猪腿”,而且当时的情况也更为紧急。

樊哙面对刁难,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直接就接受了,生吃了起来。

因为樊哙的“慷慨”和“识时务”,汉王刘邦最终逃过了一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周亚夫却显然没有樊哙的眼力见识,他很生气,直接就呼喊侍从给自己上一双筷子。

这里是皇宫,不是你的细柳营,更不是你的家。

面对周亚夫的不满,汉景帝的表现也是毁灭性的。

据《史记》记载:上视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

面对皇帝的询问,周亚夫也没有丝毫给面子的意思,他直接礼节性地脱帽请罪之后,就不管不顾地离开了皇宫。

面对桀骜不驯的周亚夫,汉景帝说出了对周亚夫近乎“死刑”的判断:

“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图为汉景帝与周亚夫席间情况

这周亚夫现在就敢对皇帝表达不满了,之后肯定就敢对少主不满,不能留。

后来周亚夫的儿子买了五百套盔甲和盾牌,打算给周亚夫做殉葬品。

不知道怎么着,消息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正好汉景帝还在头疼没有理由收拾周亚夫。

于是,周亚夫就直接被抓,下了大狱。

面对狱卒“不在地上造反,也会在地下造反”的言论,周亚夫只好用一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周亚夫真的就只是因为这一个“筷子事件”就被判了死刑吗?

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筷子事件”虽然是一个很重要的直接原因,更是一个“导火索”,但却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最本质的原因: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度

迫于古代生产力的落后,家天下成为了人与自然之间无奈的妥协。

这个时期的封建王朝好比是一个公司,而皇帝则是董事长。

经历过商场沉浮的大家都知道,公司虽然是“老总”的,但公司的利益是不能完全和“老总”挂钩的。

因此周亚夫虽然做了许多有利于公司的事情,但他却违背了统治者的意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再大的功劳也救不了周亚夫的性命。

岳飞作为一代“精忠报国”的名将,力挽狂澜挽救了大宋社稷,结果因为“迎回二圣”的理念与宋高宗发生分歧,最终落得个“莫须有”的罪名。

白起为了秦国可以更好的休养生息,拒绝了秦昭襄王攻打赵国的意见,结果落得个“恳请我王,立斩白起”的下场。

而奸臣秦桧之所以能够一世荣华富贵,最重要的就是他的主张切合了皇帝的心意。

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封建时代,与其一心利国,真的不如先和上司搞好关系。

周亚夫也是这样,公元前158年,“细柳营事件”让所有人都为周亚夫的严谨治军而惊叹,也让所有人为他捏了一把冷汗,毕竟他不给面子的人是皇帝。

图为汉文帝进细柳营

汉文帝在刘礼的“霸上军营”和侯历的“棘门军营”都是“一路绿灯”,但偏偏到了周亚夫所在的“细柳营”,却发生了“军中只有将军令,无天子诏”的情况。

好在汉文帝胸怀广阔,虽然连续两次吃了闭门羹,但他仍然没有为难周亚夫,而是称赞他为“真将军也”。

但这个时候是因为汉朝内有藩国,外有匈奴,而且周亚夫本就是汉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所以文帝对他也比较放心。

七国之乱爆发后,周亚夫也不辱使命,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天赋顺利镇压了叛乱。

这个时候的周亚夫也因此达到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种。

但此时因为和亲政策,匈奴的威胁已经变小,而七国之乱以后,藩国的势力也大大缩小,周亚夫的作用也开始变得可有可无了。

如果他不能在新时期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那么等待他的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这个时期的周亚夫已经由“忠臣”、“能臣”逐渐过度到了“奸臣”、“权臣”的行列中去了。

而且在平定七国之乱的事后,为了进一步减少伤亡和损失,周亚夫选择让梁国接受损失,而自己率领精兵切断敌军后路。

这个方案汉景帝也是赞同的,后来汉朝能够如此顺利地平定七国之乱也多亏了这个计策。

但梁王身份可不一般,他是汉景帝的嫡亲弟弟。

在梁国危难时刻,汉景帝下令要周亚夫率军救援,但周亚夫以大局为重,拒绝了皇帝的命令。

窦太后和梁王因此对周亚夫没了好感,并为周亚夫日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日后周亚夫还是凭借军功成为了宰相,但他接下来做的一件事情却彻底让汉景帝起了杀心。

因为先太子无能,汉景帝动了改立太子的心思,但周亚夫不知进退,竟然干预皇帝的家事,坚决反对改立太子。

决定继承人向来是皇家的禁忌,虽然在封建时代皇家与天下无法区分。

但册立太子终归是皇帝的家事,如果大臣坚决要求干预,下场自然是不言而喻。

唐代的长孙无忌,在唐太宗时期权倾天下,后来由于干预唐高宗立皇后的事情,被迫自缢;

唐玄宗时期的明相张九龄因为反对唐玄宗改立太子,落得个流放的下场。

周亚夫如此干预皇帝的家事,也犯了这个忌讳,因而遭到了汉景帝的猜忌。

后来的周亚夫不仅没有醒悟,反而变本加厉。

汉景帝想给自己的小舅子王信封侯,周亚夫反对,并以“高祖自立国之日起便非刘氏不王,非有功者不侯”的理由怼了汉景帝一顿。

图为影视作品中的周亚夫

公元前147年,为了给匈奴做好榜样,多多归顺汉朝,汉景帝给匈奴来降的王唯、卢管等人都封了侯爵。

这下子,周亚夫更是炸开了锅,坚决反对汉景帝的命令,并坚持上书,两人闹的很不愉快。

但汉景帝固执己见,并在两个月后罢免了周亚夫的宰相职位。

周亚夫本就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再加上梁王与窦太后的煽风点火,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周亚夫的经历其实与他的父亲周勃极其相似。

他的父亲周勃因为和汉高祖刘邦一起打天下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受到了汉高祖的极大信任。

刘邦曾经给周勃很高的信任和评价:“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后来周勃的表现也没有让汉高祖失望,他和陈平等人在吕后去世之后,匡扶汉室,诛杀诸吕,并且扶植代王刘恒称帝。

当然,周勃之所以这么做,也有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所以才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权倾朝野。

但当汉文帝站稳脚跟之后,权力过大的周勃就成了皇帝亲政的阻碍。

后来周勃两次被罢免,遣返封地,后来更是受到奸臣告发,蒙冤入狱。

好在薄太后宅心仁厚,最终让他免受了牢狱之灾,谥号“武侯”,还算得了个善终。

但周勃之所以能够得到善终,也是多亏了搭档陈平的指点。

周亚夫就没有他爹那么幸运了,他不仅没有一个像陈平一样的队友,更没有一个薄太后帮助。

因此,权倾朝野后的周亚夫会有如此的下场也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