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0年前的今天,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诞生了一个红发男孩,他的名字叫文森特·梵高。

37年后,孤独的梵高在巴黎近郊奥维尔的金色麦田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并留下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

在他过于短暂的人生以及艺术生涯中,梵高画了36幅自画像和11幅向日葵。终其一生,梵高都在苦难中虔诚地挥舞画笔,渴望用充满激情的创作超越生活。

1927年一个春日,来自美国的年轻人欧文·斯通(Irving Stone)走上巴黎的街头,推开了卢森堡画廊的大门,里面正在展出的正是文森特·梵高的画展。与梵高的这一次相遇将对他的人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他随后写出的《梵高传》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被翻译成八十多种语言,在而此刻24岁的欧文·斯通只是被梵高画作所久久震撼。

“在色彩的辉映下,就像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照进大教堂一样,波光流泻,色彩斑斓。此刻,突然间面对着文森特的这个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我的确惊呆了。当我惊诧不已地徘徊于一幅又一幅壮丽辉煌的油画前时,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在人、植物、动物从那富有生命感的大地升向富有生命感的天空和太阳,然后又向下汇聚到同一中心的运动中,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

在梵高诞辰170周年的今天,重新“观看”和“阅读”梵高仍旧具有非凡的意义。如果来到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我们会在门口看到梵高给弟弟提奥信中的一句话:“当我付出时,我付出我的全部”(When I give,I give myself)。每一个试图走近梵高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他的一生究竟在追寻什么,他的付出都给了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梵高,最大的意义是解放自己,在他画出的向日葵的金色光芒中,我们都要想一想:如果遇上他那样的困厄,我们将如何开辟人生?

——梁永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迷茫的年轻人

直到27岁之前,没有人会把文森特·梵高与画家联系在一起。他做过艺术公司职员、乡村助教、书店伙计,还试图参加神学考试,失败后仍想成为传教士而前往煤矿区,与矿工同住。已经24岁的梵高仍对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这让家人们都对他十分担忧。

梵高写给弟弟的书信

弟弟提奥的建议彻底改变了文森特的人生,也出乎预料地从此改变艺术史的走向。童年时,梵高在绘画上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天赋,而他时常会给弟弟提奥邮寄自己的素描画。在提奥的建议和接济下,他搬去了布鲁塞尔学习绘画技巧,并决定以成为画家作为人生选择,但这却让他的父母大为失望。在于父亲大吵一架后,梵高搬去海牙寻找一处栖身之地。

《海牙运河转角处的房屋》

无论是爱情亦或是家人的陪伴,安定的生活总是与梵高失之交臂。尚在伦敦作为学徒的他曾经爱上过自己房东的女儿乌苏拉,七年后又恋上了自己的表姐凯·沃斯,在海牙的时候则与酒馆的妓女西恩·霍伦尼克相爱,回到荷兰又与镇上的女邻居玛高特纠缠。

西恩·霍伦尼克

梵高的情路总是坎坷艰难,他的天真和执拗使得终其一生也未能最终寻觅到归宿。

天才总是与孤独相伴

1883年的冬季,梵高离开海牙回到了自己的父母身边。他的父母此时居住在荷兰纽南,一个不到两千人的小镇。他起初在家中房子的后方开辟了一个小画室,但几个月后就在镇上租了一处大一些的空间。当时的纽南算是“农民画家”的理想之地。不少农夫,乡间劳工和织工都住在那儿,梵高有机会时常描画这些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纽南的老教堂》

但梵高的父母感到和大儿子同住并非易事,他的行为总是有些反常。梵高的父亲于1885年3月底中风过世,这件事成为了他与其他家人矛盾的导火索。不久之后梵高就离开了家,搬去画室住。

烟不离手的梵高喜欢混迹于底层人民的生活,“晚上,农民们围着一盘土豆而坐”——梵高倾心于这一场景中的魅力,着手画出了《吃土豆的人》。在浑南肮脏的房间里,一家五口围坐在桌边,梵高用一种闷青色从不远处描绘出这些神情麻木、逆来顺受的农民,他天生地对于这些穷苦的人们有着深切的共情。

《吃土豆的人》

巴黎则为梵高的绘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明亮色彩。彼时的巴黎正是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盛行的艺术中心,在弟弟提奥的引荐下,梵高在巴黎也加入了一场流动的盛宴,结识了莫奈、高更、劳特累克、修拉、塞尚、左拉等等;新印象派和浮世绘同时给他的创作带来启迪。

《提奥公寓外的风景》

梵高在巴黎的自画像,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现代派的画家

在塞纳河畔,梵高看到了新绘画中“对太阳的狂热崇拜,充满着光、空气和颤动的生命感”,很快,《吃土豆的人》那般的暗淡色调就被《蒙马特高地和采石场》的明快与阳光所取代。

《蒙马特高地和采石场》

巴黎带来的冲击随着时间而消减,太多的苦艾酒和聚会让梵高开始麻木。离开巴黎和弟弟的照顾会让他失去生活的稳定来源,但梵高认为他可以舍弃一切,唯独不能失去创作的力量。最终,与天才相伴的只有孤独的生活。

金色麦浪间,把创作当成生命

巴黎的喧嚣生活持续了两年,梵高便对此感到了精疲力尽,他渴望更猛烈的阳光和宁静的乡村。1888年2月20日,梵高追随着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这里有着一座“阳光猛烈到把人晒昏”的小镇阿尔勒。

《播种者》

梵高的创作热情在阿尔勒被彻底点燃,他住在镇上的一座黄房子里,工作时不吃不喝,也从不戴遮阳帽,即便被晒得眼冒金星仍不停下,忘我地矗立在田野里,以几乎是一天一张的速度创作了超过300幅油画以及更多的素描。

《阿尔勒夜间的露天咖啡座》

梵高最为人熟知的一系列作品皆诞生于此。在他的笔下,阿尔勒似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阳光和色彩,明媚而鼓舞人心。

梵高租住的黄房和卧室

但梵高的人生却在第二年的盛夏戛然而止。随着他越发勤勉的挥动笔触,他的精神状态却每况愈下。间歇性的幻觉和噩梦折磨着他,而他对自己的要求极尽严苛到了强迫症的地步。精疲力尽的梵高割下了自己的右耳,阿尔勒的居民们都被吓坏了,纷纷要求“赶走这个疯子”。

梵高自画像

梵高曾将自己的画描述为“一声痛苦的呐喊”,在《麦田与收割者》这幅画作中,我们就能看到麦田化作扭曲翻腾的“死亡之象”。

《麦田与收割者》

《麦田群鸦》被认为是梵高的遗作,不祥的暴风雨笼罩麦田,乌鸦从田间飞腾而出,风雨欲来的躁动让金色的麦田也变得黯淡无光。在奥维尔城堡背后的田野里,梵高拿着租住客栈房东的手枪朝自己的胸口开了一枪,随之倒在了他日日描绘的金色麦田里。

奥维尔旁的《黄昏风景》与《麦田群鸦》

欧文·斯通在《梵高传》中的剖析或许是理解这一切的关键:“梵高作画是因为他不得不画,因为作画可以使他精神上免受太多的痛苦,因为作画使他内心感到轻松。他可以没有妻子、家庭和子女,他可以没有爱情、友谊和健康,他可以没有可靠而舒适的物质生活,他甚至可以没有上帝。但是,他不能没有这种比他自身更伟大的东西——创造的力量和才能,那才是他的生命。

撰文-子秋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