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在咫尺的香港巴塞尔,正好给深圳和深圳人一个“在场”的证明:除了彰显经济硬实力,软实力也想全球同步在场。

这几天,深圳人把香港巴塞尔过成了自己的节日。火爆朋友圈的,除了AI就是2023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了

在深圳,去看巴塞尔已经不限于艺术、时尚、文化圈层,从地产、金融到公司团建、儿童教育,看巴塞尔都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以至于很多深圳人的朋友圈被巴塞尔刷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世界都在看巴塞尔 图源朋友圈

常去看展的深圳人一定对巴塞尔不陌生,Art Basel是全亚洲最大的艺术博览会,自从2013年瑞士展览公司MCH并购了香港国际艺术推出第一届香港巴塞尔,这个全球艺术大展已经走过十年历程。

在巴塞尔看展的深圳人脸上,我们看到了艺术市场的复苏,更看到了他们融入艺术商业的渴望,全球同步在场的野心。

巴塞尔,好久不见

最近很多深圳人的朋友圈都被巴塞尔刷屏了:

“你在巴塞尔吗?”

“同梁朝伟刘嘉玲一起看展哦……”

“偶遇国草彭于晏。”

微信上,小红书上基本上都是巴塞尔现场追星的图片视频,把一个现实中的“名利场”搬到了网络世界中,毕竟巴塞尔的VIP都分三六九等,能和明星同场看展的VIP级别自然不一样……

手机上能刷到的是“偶遇明星”的名利场,其实,现场更多的是老朋友相见欢,尤其是深圳的朋友们对这场艺术盛宴期待已久,在这里高频出现。一转身,一抬头,就会遇见来自同城的人,“你也来了”的惊喜要甚于三年后“好久不见”的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巴塞尔展现场

早在3月初,社交媒体上出现如何从深圳出发去香港看巴塞尔的攻略。微信上,私人银行经理、保险代理经纪人就开始给自己的VIP发关于香港巴塞尔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为客户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

相比这些增值服务,更商业化的是艺术游学组织机构,不但要搞定门票,还要帮客户订酒店。巴塞尔博览会是在湾仔的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里的酒店不但价格高,而且也没房了

香港旅游局会贴心建议,去西九龙文化区那边的酒店,那里有香港最新最潮的文化地标——M+、香港故宫等。借助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香港官方把每年的3月办成了一个“香港艺术月”,今年不但要重点推介新开的故宫等文化地标,而且还要重拾大家对香港艺术市场的信心,因此今年的巴塞尔展与香港其他文化活动的互动非常密切。

作为全球最富盛名的国际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已经有53年的历史,已成为世上艺术产业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事件,《纽约时报》评论它为“艺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巴黎日报》称它“全球最棒的艺术博览会”,《时尚》杂志则称它“世界上最美的临时艺术博物馆”。

2023巴塞尔展现场

在2013年以前,巴塞尔只在瑞士巴塞尔与美国迈阿密展出,2013年并购了香港当代艺术博览会,Art Basel于是出现了亚洲版本,成为每年的亚洲艺术盛事。今年的香港巴塞尔展会是自201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展会,在五个展会日的时间内吸引了超过80000名国际观众。

尽管主办方做足了准备工作,把VIP都分成好几个时段进场,但是第一天的观众之多,还是让主办方招架不住。“短时间内涌入几千人,大家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让这个博览会现场有一种大超市的即视感。”一个在现场的收藏家说,“那些抱着想要好好看作品,想要认真和画廊工作人员交流心态的人,在巴塞尔现场肯定是会被严重打扰的。”

香港巴塞尔展上的深圳藏家

深圳的藏家游学团在本次巴塞尔大展上表现得非常专业。

这十几年来,深圳出现一批年轻的藏家,主要是喜好收藏当代艺术,会经常组织去看一些重要的展,包括去欧洲看瑞士巴塞尔、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等,对于家门口的香港巴塞尔博览会,他们自然不会错过。

香港M+博物馆

老赵是南山一家艺术机构的创办人,疫情前他每年都会组织深圳的游学团去香港参加巴塞尔展,但是今年他一个人跑去看,既欣喜,又感慨,感慨的是经过疫情3年,香港活力仍在,惊喜的是,遇见那么多老朋友,当然,好多都是从深圳过来的。

老赵说,好在会场很大,“看这个展是个体力活,每天要走近十公里。”老赵分析,第一天涌入这么多人,主要是一些藏家希望抢先入手一些中意的作品。过去三年的销售都基本上是线上进行,现在终于又能回到线下,因此藏家热情高涨。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家们频频出手,让各画廊怀疑这是不是“报复性反弹”。

曾经在华侨城LOFT有展区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这次在巴塞尔展的表现也不错,带来的作品第一天就卖完了。蜂巢展区C位,是年轻艺术家方媛的《天花乱坠》,第一天也被龙美术馆以35万元买走。方媛,1996年出生于深圳,去年刚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School of Visual Arts) 获得艺术硕士学位,但她的作品已在亚洲和美国被广泛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媛作品《天花乱坠》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今年香港巴塞尔展上中国藏家不但人数比往常多,而且下手付钱也快。老赵分析认为,也许是这几年房地产崩跌,富人对未来投资趋势信心不足,而艺术品则是收藏的硬通货。深圳不少藏家是新兴科技代表人物,而且入手起步还比较高,这也许是一个发展趋势。

但大部分人只是凑个热闹,深圳人也不例外。有意思的是,在香港,除了文艺界、潮流圈,香港本地人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个艺术博览会,聊起来都知道这个展,但是却没多少人想去看。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对巴塞尔展的关注度和拥抱程度,和香港本地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艺术品是最好的“试金石”

有人说,新富起来的深圳人需要一个名利场,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品味。而巴塞尔展正好提供这样一个空间。玉兰堂创始人伍劲评价这次巴塞尔展时说:“根本不是你有没有支付能力的问题,而是,你不配。改变自己的圈层,不是买个包可以解决的,艺术品是最好的‘试金石’,既测试钱包,又测试品味,还测试社会声望。所以,大家的兴奋就能理解了。

2023年,東京画廊+BTAP位于“艺廊荟萃”展区的展位现场,图片由巴塞尔艺术展提供

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次巴塞尔展的喧嚣与火爆。疫情三年,大家压抑太久,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东西,亟需一场狂欢来释放,曾任深圳至美术馆执行馆长的甘挺在《2023香港巴塞尔:合谋的狂欢?》中指出:“我们无法忽略一个重要背景——我们需要在废墟上重建世界。这个废墟不仅仅是疫情给实体经济的冲击,还包括我们内心世界的焦黑与荒芜。这个被允许重建的时刻来临了,这是一场昭告希望的仪式,热闹非凡、火爆引流、集体狂欢是刚需。

这些说的都没错。新富者需要相配的圈层,需要自己的名利场;三年防疫之后需要释放,需要心理重建,这都是当下深圳的现实。如果再深入一层,深圳对巴塞尔的需要还有更丰富的涵义——也就是“在场”的证明。

2023巴塞尔展现场

虽然深圳的科创实力和经济触角,已经深入国际经济贸易各个层面,但是“深圳”两个字在全球文化艺术圈还是不够响亮。虽然深圳房价也已经完成了全球大城市的同步,但是在深圳“新贵”的生活里,始终缺少参与世界级的文化艺术活动的入场券。

而近在咫尺的香港巴塞尔,正好给深圳和深圳人一个“在场”的证明:除了彰显经济硬实力,软实力也想全球同步在场。

一场巴塞尔大展,展的不仅是名利场的喧嚣与繁荣,更带出了深圳不一样的“国际化”野心。

文|深圳客编辑部

图片来自巴塞尔艺术展官网等

你对“巴塞尔大展”有什么印象?

留言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