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一个问题开始,你是否也曾经遭遇过网络暴力?

今年二月份,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因为遭遇网暴而自杀,她被网暴的原因令人惊讶,仅仅是因为她曾染粉色头发在爷爷的病床前分享考上研究生的喜讯,就引来铺天盖地的谩骂与侮辱,许多人针对其头发颜色,为她贴上了莫须有的标签。网络暴力,并非孤例,互联网普及千家万户后,每年我们都会看到普通人遭受网暴的新闻,比如2021年寻亲少年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2022年上海跑腿小哥事件,而今天三月上映的电影《保你平安》就与反思网暴有关。

在这部电影里,董成鹏(后文简称大鹏)塑造的主角魏平安,千方百计也要为一位被造黄谣的女士韩露讨回公道。电影中,无论是因病去世的韩露,还是魏平安和他的女儿,他们都受到谣言引起的网络暴力的困扰。《保你平安》这部电影值得讨论,正是因为它探讨了后真相时代之下的网络暴力。透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看到一种集体无意识下参与的暴力,进而去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经出于娱乐目的,潜在地也加入了某种网络暴行,却又在事后轻而易举地为自己免责?

这一次,大鹏通过笑中带泪的方式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尽管《保你平安》对于“后真相时代”和“造黄谣”的探讨选择了最安全的范畴,无论是因为审查,还是作者对自我的束缚,它都折损了电影的深度。本文深入讨论大鹏电影的优缺点,把其电影作为现象,而非对于大鹏个人,来分析《保你平安》及大鹏其他电影所反映的作者共性和时代症候。

本文首发于《风尚志》杂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你平安》剧照

大鹏,原名董成鹏,吉林省通化市集安人,小镇青年出身。从《屌丝男士》到《保你平安》,身为创作者的他正一步步更新观众的认知。

在新片《保你平安》中,他探讨了“后真相时代”这个命题,以“网暴”作为话题,拍摄了一部具有朴素正义观的电影。在《吉祥如意》中,大鹏以“回家”作为引子,采用伪纪录片的方式,拍摄的不只是岁月静好或残酷底层的乡村,而是在电影后半部分让拍摄前半部分的过程浮出水面,通过打破影像和观众的界限,促使观众思考真实与虚构的命题。

在大鹏的电影里有一类固定角色,笔者称之为“丧气不服青年”:这群人是主流社会眼中的“失败者”,过得很丧,但他们对命运不服,还渴望捍卫一些他们相信的东西。虽然丧,但不服气。

大鹏有意把多部电影的地点都设置在故乡集安,他的影迷将之称为“集安电影宇宙”,而大鹏也深知,他的电影对一类人有特定吸引力,那就是小镇青年。从《屌丝男士》到《保你平安》,大鹏在技术上做了很大的升级,无论是作品立意还是叙事技巧都让人刮目相看,但仔细缕缕,内核还是小镇青年。大鹏关心的话题,基本上是从小城市到大城市迁徙的一代群体共鸣的话题,在这方面他和韩寒很有共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祥如意》剧照

从《缝纫机乐队》到《保你平安》,这些电影都有几个特点:以小人物作为主角;影片中不排斥短视频、主播等流行现象;在有些疯狂的喜剧外壳下有一个正能量的表达。在《缝纫机乐队》里是“拯救摇滚公园,为时代中失落的人鼓劲”。在《保你平安》里是为一个女人讨清白。《吉祥如意》的艺术性更进一步,大鹏已经在思考影像的纪实性和伦理性。

《缝纫机乐队》是关于一班小人物守护自己梦想的故事。一支不被看好的乐队,一幢要被拆毁的建筑。笔者认为这不是一部成熟的电影,创作者对拍摄素材不知如何取舍,以至于成品冗长、散乱、流露出过犹不及的煽情与油滑。

《吉祥如意》是迄今为止大鹏在艺术性上最好的电影,它没有局限在一个感动中国式的返乡故事,当一个人从大城市返回故乡时,他很容易美化或否定一切,但是创作者呈现的是亲情之下的谎言、羁绊背后的算计,眼泪与钞票都是真实的,摄影机拍下的真情,与摄影机外的解构,实则是一体两面。那是一种包裹在鸡毛蒜皮之下的中国式日常。

到了《保你平安》,这部电影成为大鹏目前最成熟的商业片,它像是一部带有作者鲜明特质、也更克制一些的《缝纫机乐队》,其优缺点都非常明显。在《保你平安》里,大鹏饰演的墓地销售魏平安要为一个女生证明清白。电影有两条线。一条是女士韩露被造黄谣,一个没见过她的人污蔑她是坐台女,谣言越滚越大,她死后仍被人玷污清白,甚至因此有人要把她迁出墓地。大鹏与她萍水相逢,但知道她裸捐善款的举动,觉得她是好人,因此要为她讨一个公道。另一条线是大鹏的女儿在学校目睹另一个女生污蔑同学,她看到了真相,可是加害者威胁她,如果她敢告诉老师,就会把她腿上有大片胎记的事情说出来。

▲《保你平安》剧照

两条线都跟“清白”有关。内核是“我知道一个人被冤枉了,要不要为TA讨一个公道”。副线呼应主线,暗示“如果今天我袖手旁观,有一天我的亲人,或者身边人遭受冤屈,又怎么能相信会有人挺身而出?”

《保你平安》可以归类为社会派喜剧的范畴,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做“post-truth”(后真相)。与其说电影的主旨是“抵制谣言”,不如说电影是在以小见大来呈现“后真相时代”。电影的诸多细节都在扣这个题,除了主线里吃瓜群众对于韩露的诋毁,还有魏平安本身被造谣的历史、魏平安女儿在学校目睹同学被冤枉等细节。当魏平安为韩露追讨公道时,围绕他制造的谣言越来越离谱,在自媒体、短视频的加工下他成为热点人物,紧接着又走上了“黑红路线”,从全网嘲讽他,变成他有了自己的粉丝团,而他最后找到造谣者的过程,也被杨迪饰演的短视频博主直播了下来。

一个人被谣言无端侮辱,却需要其他人付出巨大代价才能澄清。在喜剧的外衣之下,《保你平安》讲述的是一件悲凉的事情。但创作者无意真正挑战观众的心理界限,电影的故事还是点到为止,收尾在一个正能量结局。

▲《保你平安》剧照

除了“后真相”,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潜在主旨,叫做“小人物互助”。从《煎饼侠》到《保你平安》,主角的努力都离不开小人物的互助。比如《保你平安》里杨迪饰演的主播、内蒙古放羊的大爷。大鹏并没有美化这种互助,主播帮忙是有条件的,他想蹭魏平安的热点,为自己涨粉。类似的表达,让人想起《人生大事》和《我不是药神》。近些年来小人物互助的电影很流行,相比于把希望寄托于英雄,人们似乎更相信普通人之间的互相扶持。

在后真相时代,传统的专业媒体作为生产中介的过程被切断,当事人可以直接上传内容,跟网友对线,直播让世人第一时间看到现场。但是,局部的真相,有时候通往的却是更具有迷惑性的谎言。而公众在纷乱的热点中,其实并没有长期的耐心来关注一件事。

魏平安坚信韩露是被冤枉的,他就要千方百计找出真相,这里有一种朴素的善念,那是中国人常有的古道热肠。无独有偶,在《缝纫机乐队》里,最动人之处也跟某种东北心态有关。当电影中的大吉他建筑被拆毁时,乔杉饰演的乐队主唱愤怒地想找执行拆毁工作的工人出气,大鹏站出来说,“他们不是坏人,他们是工人。”原来是经纪人程宫答应了开发商,才有这一幕。这部在此之前都显得油滑的电影,在这一刻闪耀出光亮。尽管叙事者并没有深挖这一点,但从大鹏的这一句台词里,你是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过往历史的微妙察觉。作为一名1982年出生的吉林人,他在十七八岁的时候,相信在北方大地上发生的工人下岗潮,他即便没有经历,也是有所耳闻的,那是带给一代东北人伤痛的记忆。大鹏在此特地谈到工人,说到工人的身不由己,又是以一个拆毁事件作为背景,这很可能不是创作者的灵光一现,而是历史记忆在他镜头的投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可惜,《保你平安》对于“后真相时代”和“造黄谣”的探讨停留在了最安全的范畴,无论是因为审查,还是出自作者对自我的束缚,它都折损了电影的深度。从《吉祥如意》到《保你平安》,包括大鹏其他导演的电影,时常会给人一种“找到了一个好选题,但被其视听语言上的讨巧、圆滑而牺牲了更多层次的探索”的感觉。笔者不怀疑他反映现实的勇气、对于小人物的关怀,但他的电影从选题角度、叙事模式到回避的方向,都会使那种真诚感和对现实的反映混合了盐渍般的油滑。

▲《保你平安》剧照

你说他不真诚、不勇敢,他确实比大部分国内电影同行都更聚焦于当下的现实议题。你说他足够严肃和深入去探讨,他又总是回避掉更复杂但值得探讨的部分。《保你平安》的主线叙事思路正确也直白,很容易让观众共情。但更复杂的议题却因此搁置了——如果,这个当事人真的是坐台女呢?

如果,她从事过灰色职业,但她同时也做了好事,她也遭遇了网络暴力并面临更多子虚乌有的谣言,那么她的公道还值不值得捍卫呢?

电影在人物设定上就绕过这个问题了。因为韩露是清白的,她的职业也很清白,观众很容易就能共情,认为为她伸冤是理所应当。

电影也试图通过一些台词来找补,比如王迅的角色跟主角魏平安说韩露是坐台女时,魏平安说:“咱们这还不能有道德瑕疵吗?”主创对这个问题是有自己的回答的,可惜在电影里它是一个被潦草交待后绕开的议题,没有得到深入呈现,主线就回到当代“救风尘”了。

这不是《保你平安》的孤例,我们已经看过太多受害者需要自证清白才可以被拯救的故事。比方说院线上的两种典型叙事:妓女是“爱国”的;“坐台身份”是“子虚乌有”的。救风尘的该是一个正义感十足的男子汉。他会为了自己的爱人和女儿舍身去命。这是一种正能量型的当代大男孩叙事。一种保守的善良。正如《满江红》里的瑶琴必须要是烈女且贞操没有被损害、《梦华录》里的刘亦菲也得是良人,而《保你平安》里的韩露在职业上也被要求是清白。她们被拯救、被歌颂、被讨回一个公道,前提是她们是“贞洁”的,至少在“职业”和“身份”上是正确的,没有在灰色地带徘徊过。在这种拯救背后,何尝不是另一种贞操观的暗影、一种对于身份的严格甄别?

▲《满江红》剧照

然而公道之所以为公道,就是因为它是一视同仁的。真相之所以为真相、值得人去追寻,就是因为它是真相,不因当事人意志、身份,更不因其贞洁与否而转移。《保你平安》本来更值得探索的议题是谣言背后的那个贞洁暗影,是公众如何一边要求真相、正义、反对网络暴力,一边又加入到网络暴力的行列,一边捍卫道德主义,一边又做着非道德的事。但主创讨巧地把它绕开了,聚焦在更安全、大众更可以接受的范围。

《保你平安》的核心问题恰恰在于,它害怕引起观众的“不适”,它力求正确、明亮、主旋律,不会冲击到观众内心真正灰色的地带。

如果要深入探讨“网暴”议题,创作者就需要面对这个问题:“造黄谣”和“谣言”等同吗?为什么网暴制造者喜欢针对女性“造黄谣”?

要知道,网络上常见的毁掉一个女人的方式,就是诋毁她的私生活。通常,私生活开放的男人不会遭遇太多指责,但是如果一个女人被戴上“淫乱”“放荡”的帽子,她就会遭遇无尽的网络暴力,甚至这些羞辱她的人也包括在看电影的时候潸然泪下、觉得“造谣”不对的人。而这背后暴露的,是文化层面和观念层面持续千年的“贞洁”观念,是社会对于女性有着比男性更高的道德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你平安》剧照

《保你平安》把韩露设定为一个职业和生活作风上清清白白的人,为这样的人伸张正义,丝毫不会引起主流观众的不适。但是生活中更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当一个人并不完全符合主流期许,她的做事风格不容于主流范畴的审美,就更容易遭遇网络暴力和谣言袭扰。这种“不符合主流期许”,不等于“错”,她可能只是性爱观念更加开放,或者从事并非公务员、教师、程序员等等这样主流认为很“正常”的职业。当一个人被界定为“不正常”,她其实更容易遭遇暴力和羞辱。但是,《保你平安》在人物设定上就绕过了这层议题,因为韩露就是一个“正常人”,她的职业和生活作风在主流看来都是“正常”的,所以魏平安是为一个主流认为不会有任何瑕疵的人讨公道。

这就是电影可惜的地方,它放弃了探讨一个“不正常”、不满足“主流期待”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当这样的人面对网络暴力时,TA自己和为TA辩护的人都会面对更复杂的情境。倘若电影敢于拍出来,这时候,就连观众因此产生的反应也是电影发生的一部分,是更能够刺痛观众和引起对议题深入探讨的部分。

▲《保你平安》剧照

《我们与恶的距离》《正义回廊》都讨论过这个问题,最近上映的、偏商业性质的《毒舌律师》也有类似的讨论。所以“讨巧才能过审”并不能回避一切问题。更何况,即便创作者是为了“过审”,那提出这个话语的观众也意识到,原来为不“主流”的人辩护,比如为一个有灰色地带的人辩护,是不容易过审的。那制造筛选网的人在害怕什么,观众又害怕什么呢?不是说好要严肃反思网络暴力的吗?为什么反而不敢呈现遭遇网络暴力更普遍、更复杂的那一类人?而这一点,确实也不仅仅是制作方本身的遗憾了。

所以,在大鹏的电影里,人们既能够感受到那真诚、心碎的瞬间,也有油滑、讨巧、过犹不及的时刻。我不怀疑《保你平安》的勇气和关怀,但无论是探讨“造黄谣”还是“后真相时代”,这部电影都选择了最安全且不会冒犯观众的表达。或许,比起因此而批评这部电影,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是——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创作者和批评者的双重困境?当一个并不贞洁、不符合主旋律期待的人物遭遇网暴,你是否也能挺身而出,加入到声援TA的行列?

CAST

撰文|宗城

编辑|蒲潇

视觉|Sean

排版|张艺芊

赞赏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