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转自知乎@犬君拌汪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3月30日据极目新闻,孙国友协商供水无果后买水浇树:50元1车这样买来浇树简直杯水车薪

犹豫了很久,反复思考后,始终觉得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有弊无利,但最后还是咬牙决定说上几句

在回答正题前,我想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大家一边带着思考,一边往下看:

1.几千年前,作为多条内陆大河汇集地的塔里木盆地绿洲遍地,多有大湖,而如今却成了世界第十大沙漠,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请问应该怪当地过往几千年的居民,不注重环保吗?

2.在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原之地尚有密林,密林中尚有犀牛大象,而如今大象犀牛密林往南退缩,直至边境地带

请问应该怪当地过往几千年的居民,不注重环保吗?

3.西域古国楼兰建于罗布泊畔,随着罗布泊干旱,环境恶化,几番挣扎终难逃灭亡

请问该怪楼兰居民不爱护环境吗?而比起现代,古代的楼兰居民多,还是现代类似环境的居民多?古代楼兰居民消耗的自然资源多,还是现代类似环境的居民多?

然后让我说出初步正题:

1.在自然伟力面前,人们很多时候,渺小如蝼蚁

2.人可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但即使如此,也必须——尊重客观自然规律

3.种树的目的,是为了种树本身,还是为了改善环境,使得自然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

4.水资源的有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伴随着客观有限的水资源,用什么方式,才能最有效地使用这些水资源改造自然环境?真的是靠种一种,或少数几种树就可以了吗?

5.无法自然更新,建立稳定种群,无法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无法被当地物种利用,只能持续靠人为供水才能持续的次生林,真的是改造“沙漠环境”的解决方案吗?

地球上是有多种生态系统的,而这些不同生态系统的形成,主要成因就是温度和降雨

粗略的生态系统划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等

在其中,沙漠生态系统的年雨量通常在250毫米以下,或是蒸发量高于降雨量,都可能形成沙漠。在沙漠生态系统中,主要以仙人掌等能适应干旱环境等植物为主,而动物也是需要能适应干旱的环境

根据我目前的搜索结果,宁夏灵武市2021年的降水量192.3毫米——如果没有人为干预,灵武市本就该以沙漠,或半干旱的稀树灌木丛、稀树草原为主

根据当地的气候、降雨,宁夏的生态环境,理想状态下,应该是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和疏灌丛(Temperate grasslands, savannas, and shrublands)

而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和疏灌丛差不多长什么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差不多是这样的感觉

考虑到当地的降雨和气候,稀树草原和疏灌丛差不多就是当地在理想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能自然更新、稳定存在的生态系统极限了

在沙漠边缘做绿化,在生态学中属于哪个领域呢?

——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

这是一个仍在发展中的领域,但也已经具备不短的发展历史了,并且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理论

恢复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是支持生态恢复实践的科学研究,是通过主动的人类干扰和行动来更新和恢复环境中退化、损坏或破坏的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的实践

而恢复生态学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启动或加速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恢复的有意活动

注意这三个要点:1.恢复的生态系统要健康2.恢复的生态系统要完整3.恢复必须是可持续性的,并且最好是在某个阶段后,能自主更新,稳定存在,不需要持续地投入资源,进行人工输血(水)的

而这个事件中的在沙漠边造林,做到了哪一点?

这人造次生林健康吗?能提供完整的生态系统吗?恢复是可持续的吗?是可以在某个阶段,离开人为的资源投入,可以自己循环再生的吗?

我不会在这里给你们明确的答案,但我希望你们可以把这几个问题和一开始的那几个问题结合起来,然后思考

用你们自己的大脑思考,不要被情绪和汹涌的民意裹挟,而是用自己的大脑,用自己经历过多年辛苦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思考,然后自己一点点理解

在暂时抛开是否可以在沙漠边缘种树林这一争议话题的同时,我想给你们引入一个新的议题

一个成熟的树林生态系统是具备分层(layers of the forest)的

通常而言,一个成熟的树林生态系统是自然具备多个分层的,最顶上的露生层(Emergent Layer)可以暂不考虑,但是上部的林冠层(Canopy Layer)、下部的下层林木/灌木(understory layer)和最下层的草本植物(forest floor)这三层必须同时存在

为什么呢?这又得引入另外两个生态学概念了:

生态系统的弹性稳定性(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生态系统的弹性和稳定性指的是什么呢?

——生态系统的弹性和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不同的外部压力和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功能和组成的能力。

弹性(resilience)通常被定义为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能够迅速恢复到其原有状态或者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条件的能力。弹性强的生态系统可以快速修复受到干扰的部分,减少生态系统的损失,维持其生态功能。

稳定性(stability)则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不同的压力和干扰时,能够维持其结构、功能和组成的程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其内部的各种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例如,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一些物种的数量增加或减少会对其他物种产生影响,从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弹性和稳定性通常被认为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具有高弹性的生态系统通常也会具有高稳定性,因为它具有适应新的环境和干扰的能力。相反,一个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弹性,则可能很难维持其稳定性,当面对变化时,可能无法适应并可能面临崩溃。

——只有一个生态系统足够复杂、足够稳定,它才能在不需要人类长时间地持续资源,才能够自我更新,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地达成恢复生态学的目标:

启动或加速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性可持续性的恢复

然后带着我们上面讲到的这些知识,我们再看看事件中的孙先生,在沙边边缘种的林场是什么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简单截取了视频中的一些画面,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植物种类组成非常简单的落叶阔叶林次生林,而这个次生林里,没有一个成熟稳定的树林生态系统该有的中下层灌木,也没有底层该有的草本植物

并且——以后也不可能有

为什么呢?

其实答案已经存在于画面中了——因为沙漠边缘种的这些,是组成单一的,仅有少数植物物种组成的落叶阔叶次生林

而这,意味着什么呢?

看看这张截图,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是不是看到了郁郁葱葱,长着大片叶子,并有着粗壮树干和粗长根部的落叶阔叶大树?

那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粗壮树干和粗长根部意味着根系直扎地下水层;郁郁葱葱的树冠、宽大叶子、沙漠环境、大太阳组合在一起,则意味着在干燥的环境中,叶面会通过蒸腾作用,持续不断地挥发从根部吸取的水分——而这样一棵郁郁葱葱的阔叶大树,就相当于一个不停运转地加湿器

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是什么呢?——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

然后再回头看我之前发的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和疏灌丛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们是否注意到在自然环境中,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和疏灌丛里,根本看不到大叶片的阔叶植物?

为什么?因为阔叶植物,在自然环境中,根本就不适合这种环境

而若是在这种环境里,强行靠人力大量种植阔叶植物,会出现什么情况?

——因为大量阔叶植物的存在,蒸腾作用会消耗大量的水分,空气中的湿度会增加,防风固沙能力也会提升,但另外一方面,由于降雨的不足(每年不到200毫升米),降雨提供的水分不够蒸腾,那么植物想活下去,只能从两方面部分水分了:1.持续不断的人工灌溉2.汲取地下水

而若是人工灌溉提供的水分还不足够树林消耗,那差额植物只能从地下水中获取了,而大量汲取地下水又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地下水位会不断下降,表层水分丧失

而这又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原本可以扎根表层的灌木和草本,在阔叶林存在后,除非持续的人为灌溉,否则再也不可能在地表生存了——灌木和草本根系的长度,已经不足以抵到被阔叶林吸的越来越深的地下水了

而一旦失去人工灌溉,没有林下层,没有灌木和草本,没有稳定生态系统的,少数/单一树木组成的次生林,可以被各种因素轻易地毁灭

在离开人为灌溉后,它们绝不可能建立自己稳定更新的种群

而阔叶次生林的存在,也断绝了后续灌木和草本的生长,断绝了一个稳定的、成熟的、可以自我更新的生态系统出现的可能性

然后让我们再回头看看恢复生态学的目标:启动或加速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恢复

——健康,完整,和可持续性

但请注意,上面说的所有的一切,都并非在否认改造当地生态的可能性

还记得我之前说的吗?恢复生态学是一个已经具备不短的发展历史了,并且形成了一些成熟理论的领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具备大量成功的、具有参考价值的生态恢复案例

而在这些案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根据实地情况,设计最适合实地的恢复方案;是采用本地物种,设计并恢复适合当地的生态系统;是使得恢复后的生态环境,可以稳定存在,自我更新,并逐渐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

还记得我之前提及的吗?

宁夏灵武市2021年的降水量192.3毫米——如果没有人为干预,灵武市本就该以沙漠,或半干旱的稀树灌木丛、稀树草原为主

这并非我对阔叶树林有什么偏见,也不是因为我对半干旱的稀树灌木丛、稀树草原有什么迷之偏爱,而是因为——这是自然界数以十万年进化过程中,反复试错后给出的标准答案

这是自然界告诉我们的,适用于这种生态环境中的,最佳生态系统模型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沙漠边缘,种植阔叶次生林,试图以此改善环境,其实犹谓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想要维持阔叶次生林,就必须不停给水,不给水,阔叶次生林就死给你看,就像这次事件中一样

而指望阔叶次生林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地方自我更替,不如指望喜马拉雅山在一阵天崩地裂中裂开一道巨大的口子,而温润的水汽一路北上,将干涸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再度化作一片水泽

——不满足自然规律的事情,不满足就是不满足,不是喊几句人定胜天的口号,再看几本只手逆天的玄幻小说,就可以做到的

——人可以适应环境,可以改造环境,最终也必须——尊重客观自然规律

于是题目中问题就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

我们要给沙漠边的一个不可能实现自我更新的阔叶次生林,源源不断地供水到什么时候?

然后方法,现实的方法,就真的没有吗?

还是这句话:恢复生态学是一个已经具备不短的发展历史了,并且形成了一些成熟理论的领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具备大量成功的、具有参考价值的生态恢复案例

参考过往的案例,其实一个教科书般的常见思路是很容易被提出来的——使用当地原有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如早期的草垫固沙和前期的持续灌溉),逐步构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稀树灌木丛或稀树草原。然后在长时间的干预下,使得当地的稀树灌木丛或稀树草原逐步稳定改善周边的非生物环境(如土壤结构、蓄水能力等),一步步达成稳定的自我更新——而到了最终这步,就不需要持续的人为供血(水)了,而当地的生态,也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造和恢复

听起来是不是感觉思路很简单?

因为实际上,思路就是这么简单。大自然早已给出了最优解,而人类最应该做的,本来就是借鉴和学习大自然的最优解。

而难在什么地方?

——难在这道问题底下的一千多个回答中

——难在真正以科学、实地情况为本

——难在做决策的人,和有知识有想法的人统一

——难在各方面的配合

——难在真正把思路转化成现实

难在思路太轻,而现实的引力又太沉重了

在中国,比在这夸夸而谈的我厉害的生态学者少吗?比我更了解当地的生态系统,比我更了解半干旱环境下生态系统的专家少吗?

多,实在是太多了!

我算个屁啊?我就读了四年生物技术的本科,并把其中三年花在学习植物分类学上,然后学了两年的生态学硕士,之后做了五年的入侵物种治理和生态工作——按照身份证上的年龄,我现在甚至不满30周岁

而中国浸淫生态学,研究恢复生态学几十年的老教授会少?学生态学比我活的岁数还长的老教授会少?我懂的东西,这些老教授不懂?我写的这些简单明确的思路,他们不懂?

在这个问题上,能把我踩在鞋子底下碾压的教授,一抓一大把!而我?我甚至连宁夏没去过!

和他们比起来,我懂个屁啊!

所以你们说,为什么直到2023年了,还在沙漠边缘种阔叶次生林?

所以你们说,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你们给我翻译翻译,什么特么的叫特么为什么!

是不懂吗?是不懂吗?是真的不懂吗?

是真的真的真的不懂吗?

中国懂行老教授会少?

但懂——

有屁用?

君子论迹不论心。赫鲁晓夫要在西伯利亚种玉米,未尝不是想让前苏联人吃上饱饭,可这,又影响他的政策沦为笑柄吗?

在沙漠边缘种阔叶次生林的孙先生,或许是沙漠改造问题上的一位面壁者

那么现在,我将为本文迎来终结——

“面壁者孙先生,我是你的破壁人。你的方案,绝不可行。”

©犬君拌汪酱 在生态学方面,这就是个渣渣

注:煤矿是另一个问题,在这次事件中,也不是什么好角色

但煤矿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和生态的关系弱一点,我不是专业的,就不展开论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