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曾经精心给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量身设计了碳排放陷阱,没想到这个陷阱非但没有困住中国,反而还帮助中国产业转型,甚至还在一些领域反杀欧美!

这究竟是咋回事?

碳中和背后的博弈

1896年,瑞典科学家Svante Ahrrenius警告说,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会导致全球变暖,但是当时没人注意,因为此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排放大量的碳,有一个说法叫做: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让西方国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是在阻碍发展,这个说法自然没有人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上个世纪末,欧洲发达国家陆续已经实现了碳达峰,随着产业升级以及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比之前有所下降,而此时发展中国家才刚刚开始进入工业化。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科学家研究发现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因就是人类在近1个世纪以来,使用了大量的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这原本应该是个科学议题,但却延伸到了经济,政治和外交领域,可以说,这是欧洲国家为了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次“阳谋”。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合作成立了IPCC,也就是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它会对气候变化作为评估,作为外交谈判的一个依据。但是这个组织仍旧是以欧洲科学家为主导,带有倾向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仲礼先生将IPCC提出的气候变化理论归结为4点:

  • 逻辑起点:人类活动排放的碳,导致全球变暖,如果二氧化碳浓度达到560ppm,那么全球都会升温3℃
  • 预测:增温将导致气候紊乱,海平面上升、流行病从南到北扩散等灾难性后果
  • 判断:人类应该将增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450ppm
  • 逻辑归宿: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拯救地球

其中政治,经济和外交的斗争主要是第四点“节能减排”,气候议题的发起人是欧盟,欧盟是希望通过这个来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也就是:抑制中国崛起,压制美国霸权,重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第一,欧盟不是一个国家,他们想要让成员国认同自己是欧盟成员,就要找一套共同的价值观,而气候环境就是他们找到的共同价值。

第二,美国利用石油美元霸权从全世界吸血,而节能减排必定要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削弱美国的石油美元霸权;

第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也就是说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排放碳,限制碳排放等于是在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比较早,他们在发展中排放了大量的碳,如今他们已经达到碳达峰,碳排放量已经慢慢往下降。

而发展中国家刚刚开始发展,修桥,铺路和盖房子等都需要排放大量的碳,让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就是在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一点发展中国家当然不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明确提到了一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西方国家排放的碳比较多,所以西方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因为还要发展,所以暂时不去减排。

但是在2009年6月,由8个经济发达的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在意大利峰会上提出了“G8方案”,也就是:到2050年,全球通过化石能源利用和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削减50%,其中发达国家削减80%。

看起来发达国家做了榜样,但实际上根据G8方案,27个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达到44%,余下的发展中国家,55亿人只能排放56%的碳,也就是说,今后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如果算上历史排放量,那发达国家就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

按照这个方案,发展中国家要么无法发展,被锁死在落后中;要么向发达国家购买碳排放配额,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什么都没做,仅仅是凭借着用不完的碳排放量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发展中国家薅羊毛,永远让发展中国家为自己打工。

这一点我们当然不同意,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提出,要计算碳排放就要算“历史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同时还要让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补偿,因为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碳,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损失。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提出,发达国家要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对容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补偿。

但是这一补偿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去年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第27次缔约国会议上,会议各方主要争论的是发达国家欠下太多的气候补偿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碳中和”

对于欧洲而言,碳中和是国际关系,经济,外交的一种手段,并没有认真在做,甚至在能源危机时,各国还重启燃煤发电。

但是中国却一直积极履行“碳中和”,不仅主动提出要在2030年碳达峰,还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我国主动提出要在2060年碳中和压力其实非常大,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上个世纪达到了碳达峰,他们有60-70年的时间来实现碳中和,压力非常小。

而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还要发展,而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这意味着我们现在立刻就要节能减排,这不是我们自己卡自己的脖子吗?

为什么我们还要做呢?

这其实是因为我们面临内外各方面的压力:

外部环境:碳中和是为了遏制全球变暖,如果不加入就会被国际指责,美国曾经退出过,后来又加回来了。

国际上设立了碳排放市场,欧盟甚至还在研究设立碳排放税,如果不加入碳中和,国外在进口商品的时候会设立碳排放税,中国商品需要额外交易币碳排放税,否则的话商品无法卖给这些国家。

内部环境:中国富煤缺油少气,能源严重依赖进口。有人说,只要像马六甲海峡这样的运输通道被封锁,我国能源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实现碳中和必然要推动能源转型,从依赖石油、天然气到依赖风光水,以及核能,我国积极发展新能源,到时候不仅可以摆脱能源进口国的身份,甚至可以成为能源出口国,光伏产业就是典型的案例。

我国前些年经济增长非常快,但是这些年来逐渐放缓,必须要找到新的增长点,而新能源就是我们找到的经济增长点,它不仅可以推动产业升级,还可以让我国避免被国外卡脖子。

搞碳中和就要清退燃油车,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飞机等,而燃油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在底层逻辑上是不同的,在燃油技术方面,西方因为发展早,积累了大量的专利和技术,就可以凭借着高端技术卡我们脖子,赚走我们的钱。而新能源技术各国都是从领发展,中国和西方的起点是一样的,在这种竞争方式下,我国不一定会输给西方,将能够帮助我国实现弯道超车。

绝地反杀

目前碳中和主要是以中美欧为主导,虽然都是碳中和,但走了3条不同的路线

中国采取的是绿色产业,包括发展清洁能源,特高压,储能和新能源汽车等;

欧盟采取的是对碳定价,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

美国时不时退群,对碳中和积极性不高,目前采取的措施是通过《通胀削减法案》,为绿色产业提供近4000亿美元的税抵免,同时从小弟身上吸血。

其中中国采取发展绿色产业,不仅打破了发达国家的“碳中和”阳谋,还让我们在一些关键领域成为了老大。

比如:光伏,光伏发电是清洁能源的一种,几乎所有国家都对光能源开发作为新能源的主要发展方向,中国光伏曾遭到欧美联合封锁,但最终还是冲出封锁,绝地反杀。

在风光水以及核能领域,我国多项技术打破国际封锁,从被国外卡脖子到能卡别人的脖子;在应用端的新能源汽车,我国也走在前列。

但是这样我们就算赢了吗?

其实并没有,因为我们积极实施碳中和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败谁,也不是为了要称霸,而是切切实实的在为气候做贡献,我们只有地球这一个家园,全球温度上升也会影响我国,全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我们正在履行责任。

但是西方却把碳排放当做是斗争手段,路线的差异让各国间的矛盾越来越多,这也加大了全球的气候合作难度,如果各国心不往一处使,我们还是无法应对全球变暖这个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