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忽略的历史:皇帝要杀救命恩人,被一个油漆工阻止

广为流传的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详尽记述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于瓦剌时,锦衣卫袁彬舍身相护,和他相依为命整整一年的故事。

朱祁镇最绝望时,是袁彬阻止他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明事》却有意略过了朱祁镇复位后,袁彬被奸臣陷害,下狱拷打,性命几乎不保,多亏一个和他素不相识的油漆工匠杨埙上书,激起天下公愤,才迫使朱祁镇将袁彬从轻发落,改为免职流放的后续故事。

“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为帝,改元天顺。为表示自己如何知恩图报,将袁彬从锦衣卫百户,提拔为锦衣卫指挥使,却也因此让袁彬成为了锦衣卫首领门达的眼中钉。

英宗朱祁镇经历瓦剌囚俘、南宫岁月,他不信群臣,不信宗亲,而只信厂卫,大肆以特务统治来威慑百官。门达这个参与夺门之变的锦衣卫,便成他最信任的耳目和鹰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门达势倾朝野,文武大吏、富家高门多向他进献妓乐货财,以求获免,连亲藩郡王也不例外。不肯行贿的人,门达就将他们严刑逼供成狱。

门达秉承朱祁镇意旨,广布旗校于四方,短短几年便制造多起冤案,按察使、参政、巡按这级地方大员被他罢免和下狱无数,竟已成当朝头号权臣。到最后,满朝文武就剩下袁彬和内阁首辅李贤两人,不肯对其顺从,因而被门达“深恨之”。

门达查访到,袁彬续娶的妻子的父亲,千户王钦涉嫌骗人财物,便奏请朱祁镇,将袁彬定为此案主使,下狱,然后判决袁彬徒刑,需花钱赎罪。

然而,其实王钦此人,本是朱祁镇的舅舅、国舅爷孙显宗的姻亲。他的女儿在家呆到26岁时,经朱祁镇介绍,赐银三百两为聘礼,嫁给袁彬做续弦。

所以,如果说王钦有罪,主使人明明是皇帝朱祁镇自己,十足的黑色幽默。

这一投石问路后,门达认定袁彬自持的护驾旧恩已不足道,便再接再励,依次给袁彬加上了受贿请托、收受逆党石亨曹钦等人贿赂,用官府木材建私宅、向督工的宦官索要砖瓦、夺人子女为妾等等莫须有罪名,严刑拷打,对袁彬严刑逼供,此时年近花甲的袁彬,被拷打得遍体鳞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朱祁镇只一句话,「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随便你怎么整袁彬,人别弄死,给我活的就好。)

【时门达恃帝宠,势倾朝野。廷臣多下之,彬独不为屈。达诬以罪,请逮治。帝欲法行,语之曰:“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达遂锻炼成狱。】

朱祁镇之前为表示自己如何知恩图报,将袁彬从百户提拔为锦衣卫主管缇帅时,把他护驾之功广而告之天下。因此袁彬在瓦剌之功,不止杨埙知,天下人人皆知。

如今,天下人都知道袁彬是冤枉的,都在为皇帝当年的救命恩人落到如此下场而不平,可惜「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这时,一个和袁彬素不相识的油漆工匠杨埙,一个在帝国亿万生灵中犹如草芥的底层小人物,因此愤然不平,击登闻鼓冒死为袁彬诉冤。

杨埙家族世袭漆工之业,他的父亲曾遣人去日本习得该国的泥金画漆法,而天资敏悟的杨埙则潜心对其加以改进,创制了五色金钿并施法,所做漆器之物色,让日本人也自叹不及,被当时称赞为“其艺绝出古今”。

杨埙:五色金钿并施法

陈霆《两山墨谈》卷十八载:【近世泥金画漆之法本出于倭国。宣德间尝遣漆工杨某至倭国,传其法以归。杨之子埙遂习之,又能出新意,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循其旧法。于是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来中国见之,亦齿乍指称叹,以为虽其国创法,然不能臻其妙也。】

其实,袁彬是什么样的人,他犯没犯门达定的那些罪状,难道朱祁镇心里还不清楚么?原本并不需要任何外人去上达天听,以诉其冤。

杨埙上书,与其说是诉冤的,不如说是代表当时敢怒不敢言的天下臣民去抗议的。

他词锋尖锐,质问朱祁镇,直斥大明天子本心:可还记得袁彬当日「保护圣躬,备尝艰苦」之功?「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更是诛心之论。

杨埙《上袁彬事疏》:【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考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

袁彬一命于国家政事本是一件小事,可一个忍心如此对待自己大恩人的君主,心性实在太过可怕,足以令天下所有人不寒而栗。

历朝历代在国都或陪都设有登闻鼓,由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必须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小民之冤,亦可因此上达天听。明太祖朱元璋沿袭此制。所以杨埙即使只是一个毫无背景的漆工,也能仗义击鼓鸣冤。

(直到清朝才特别规定,击鼓者不分是非,先廷杖三十,以防“无端刁民”的“无理取闹”。而且“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才能击鼓,否则重罪严惩,登闻鼓制从此形同虚设。)

朱祁镇不得已,却令门达审理此案。门达拷打杨埙,用尽酷刑,逼他自称是首辅李贤指使,欲借此案将李贤和袁彬定为一党,好将朝中异己一网打尽。

杨埙假意顺从,却在午门外众臣会审时翻供,当众揭发门达如何污蔑大臣,同时袁彬也历数门达纳贿情状。门达以为大势已去,气极无言,几乎垂头待死。

岂知正义终究还是没有伸张!

朱祁镇和朝廷法司最后的裁定,是袁彬叛处绞刑,输财赎死,贬去南京,之前朱祁镇特命修建的居所也被拆毁;杨埙诬告门达,本应处斩,从轻改禁锢。

【拷掠埙,教以引贤,埙即谬曰:“此李学士导我也。”达大喜,立奏闻,请法司会鞫埙午门外。帝遣中官裴当监视。达欲执贤并讯,当曰:“大臣不可辱。”乃止。及讯,埙曰:“吾小人,何由见李学士,此门锦衣教我。”达色沮不能言,彬亦历数达纳贿状,法司畏达不敢闻,坐彬绞输赎,埙斩。帝命彬赎毕调南京锦衣,而禁锢埙。】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埙佯诺之。达遂以闻会三法司,鞫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读史至此,竟有荒诞之感,实不知当年在瓦剌和朱祁镇相依为命的,究竟是袁彬,还是门达了。

仅仅是因为朱祁镇天性凉薄、忘恩负义么?怕不仅如此。

朱祁镇复位后,一开始给了袁彬很多厚待,正是期望袁彬能和瓦剌时一样,和逯杲和门达这些人渣败类一样,做自己最得力的鹰犬爪牙,来控制朝政和整个帝国,而袁彬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当年大军兵败,舍身忘死相护沦为囚虏的君主,已足可证明他的为人正直、品行无私。

因此,对复辟后的明英宗而言,从前相依为命的生死之交,已经远不如门达这等毫无下限的小人有用。

直到朱祁镇死后,明宪宗朱见深即位。门达失去靠山,被众臣群起弹劾,被罢职流放,而袁彬得以平反昭雪,官复原职,掌管锦衣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埙这个小人物,也在袁彬冤案平反的当年被释放,成为天下知名、士人尊敬的义士。

朝廷想破格授予他官职,表彰他的义行,让他摆脱底层民众的境地,却竟然被他拒绝了,视官职名利如粪土,宁可以自己的漆工手艺糊口。

遂有士人特别为杨埙撰写传记,称颂他「于袁彬无恩,于门达无隙,又非御史言官职责所在,却能以公论所激,挺身以突虎口,仗义维护国家栋梁、指斥权奸」,也因此得以流芳青史,传于后世。在大明王朝官方史书《明实录》的《英宗实录》一卷,记下了“义士杨埙”这个名字。

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臣,变幻莫测的历史进程将这个小人物推上了大舞台,他也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成为后世记述这段历史时,不可缺少的一份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