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现如今,持续一年多的俄乌冲突,已然成为现代战争模式的观察样本,尤其是无人机的使用,改变了很多传统打法。

而且俄乌冲突,不仅仅是各种军用无人机大显身手的机会,那种我们都能在网上就买到的消费级商业无人机,同样在战场上被玩出各种“花样”。

像最近,美国的《驱动》网站的“战争地带”专栏,就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乌克兰士兵,是如何在战场上操作这些商业无人机,来对付俄军。并且,中国品牌的商业无人机,频频亮相于俄乌战场的镜头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美国媒体介绍,在俄乌战场上,乌克兰士兵通过一些中国制造的四轴或者六轴旋翼商业无人机,执行一些侦察、监视、骚扰以及攻击等任务。

尤其是在当前,俄乌双方主要在局部地区进行堑壕战阶段,这些商业无人机更是发挥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

比如乌克兰士兵可能通过商业无人机,找到俄罗斯的射击地点,提前得知俄军的打击信号,从而迅速组织撤离,以躲避来袭的俄军迫击炮炮弹,从而提高士兵的战场生存率。

此外,商业无人机可以搭载高清晰度摄像头和传感器,能够提供实时的视觉情报和目标定位。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军队实现更好地侦察和监视,并在战场上更好地了解对手的行动和意图。

不仅如此,商业无人机也可以搭载武器和爆炸装置,在战场上对敌人进行攻击和打击。这种攻击方式可以避免飞行员和地面部队的风险,并且可以更快地响应战场上的变化。

即使这些无人机什么都不搭载,单纯地飞到敌区,都能起到对敌方的“心理战”作用。我们在很多视频中可以看到,往往这些无人机抵达敌方阵地后,镜头下的士兵都会慌作一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因为商业无人机的作用很大,乌克兰方面甚至成立专门的“培训班”,来训练乌军士兵操作这些无人机,一般3天就能出师。

当然除了乌克兰军队外,俄罗斯军队、瓦格纳雇佣兵以及乌东民兵,同样也在大量使用中国制造的商业无人机,其使用方法与乌克兰那边大同小异,类似的视频网上有很多。

有意思的是,由于俄乌双方使用的商业无人机,大多来自于总部在中国深圳的几个无人机生产厂商,于是有网友将俄乌冲突,戏称为“深圳内战”。

那么,为何在现代堑壕战中,这种消费级的商业无人机,会成为士兵的依赖?

简单来说,随着火炮的大量使用,过去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种大集团式冲锋,也被网友称为“乌拉冲锋”的那种形式,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便是,以排一级甚至是班一级的作战部队,在最前线执行侦察或者扰敌任务,并为后面的火炮部队提供坐标与情报支援。

而如何提高前线士兵的作战效能与生存率,就是交战双方所需要思考的。

而这种低成本、便于携带、易于上手且改造空间大的商业无人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前线士兵的最佳选择。

交战双方,利用商业无人机,可以轻松实现“先查再打”,或者是“即查即打”这样的模式。美国媒体将中国的商业无人机,称之为俄乌战场的“天空之眼”,也正是这个道理。

当然,最后就不得不提一嘴,中国的商业无人机,目前在全球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也就是为何俄乌双方都要使用中国制造的无人机。

尽管中国的无人机厂商为了避免被卷入冲突中,暂停了在两国的全部业务,对俄乌两国实行禁售,但是,这架不住两国可以通过第三渠道来采购,比方说乌克兰军队就通过北约国家,获得了大量的中国商业无人机。

这无疑从侧面证明了,中国制造业实力的强大之处。